论魏晋咏蝉赋中蝉的象征意义与其喻意之矛盾

2021-09-10 07:22覃冠锦
今古文创 2021年27期
关键词:魏晋矛盾

【摘要】蝉在魏晋赋中主要被用来表达文人的才德追求与不遇之悲,士人常借咏蝉来抒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产生的痛苦。同时,在该类赋中,蝉作为一种冠饰又具权贵的象征,因此蝉意象在当时的咏蝉赋中已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关键词】魏晋;蝉赋;矛盾;象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33-03

在《诗经》之世,蝉意象已与文学结缘。螓是蝉的一种,体形较小,额宽广方正,如《卫风·硕人》中的“螓首蛾眉”[1]126,以螓首来比喻女子的额头丰盈;又《豳风·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蜩”[1]290描写了蝉的鸣叫声嘈杂不止;《小雅·小弁》“莞彼柳斯,鸣蜩暳暳”[1]405借蝉鸣表达忧心;《大雅·荡》“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1]563用蝉的噪叫来象征民怨,等等。魏晋以前的蝉意象多是涉及蝉鸣、形体等层面的描写,到了魏晋咏蝉赋时,蝉意象的基本象征意义得到形塑。对蝉意象的研究,学界历来着重于体认其悲秋之叹、伤逝之感、罹难与贬谪之情、高洁之质、长生之梦的价值取向,而对于蝉的才、德象征义与该象征义同“蝉意象”的另一引申义——权贵之义的矛盾点及其解释,似尚有探讨的空间。因之,本文不揣浅陋,欲就这一问题略抒管见,以就正于海内外诸方家。

一、魏晋咏蝉赋的兴起

蝉赋肇始于汉代班昭的《蝉赋》及蔡邕的《蝉赋》,而勃兴于魏晋。

魏晋赋继承东汉抒情小赋的特点,由两汉借咏物以说理的倾向,转向了抒情说理。这种类型咏物赋的大量出现,使蝉赋有了相对自由的发展,它既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反映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且具有比兴的象征意义,成为当时的文学思潮。

如前文述,蝉的特殊习性为文人所偏爱,咏蝉具有文学传统。蝉的“吮吸树汁而生存,并不食固体食物”这一习性,曹植在《蝉赋》中理解为“与众物而无求”“漱朝露之清流”[2]140,并将之比附为一种清高的表现。蝉的第二个生物性特征是它的嘶鸣,即蝉有早晚之分,鸣声有异,寒蝉鸣声呜咽有声,这经过感情细腻的诗人笔墨的加工蝉鸣就成了诗人表达心迹的介质,可以借此表达文人沧桑凄苦的哀意感伤。

最后,统治阶层对蝉的关注推动了蝉赋文学的发展。魏晋时这几首蝉赋的作者几乎都是该时期的重要人物:《蝉赋》的作者曹植“桀溢古今,卓尔不群” [3]118,文才富艳,善诗工文,是魏晋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与思王同名《蝉赋》的傅玄,其“博学善属文”[3]502,也是当世名臣及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至于另一篇《蝉赋》的作者孙楚,其“才藻卓绝,爽迈不群”[3]288,也是西晋知名文学家;傅咸,西晋知名文学家,代表作品《粘蝉赋》《鸣蜩赋》;陆云,著有《寒蝉赋》,是三国东吴后期及西晋初年文学家、官员,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温峤,东晋名将,著有《蝉赋》;晋明帝司马绍,其代表作品是《蝉赋》。文人的文学修养、咏物偏好推动了蝉文学的书写活跃,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蝉意象中,加上他们自觉的文学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这是蝉赋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

二、蝉的象征意义

蝉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在魏晋及魏晋以前的文学作品中可窥见一 二,本文试从两个层面来阐释蝉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才、德的象征

《荀子·致士篇》曰:“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4]156由此观之,这里的蝉是人臣明德修身的象征。

当然,对蝉的品德归纳得最淋漓尽致的还是要数西晋陆云的《寒蝉赋》,文中极力铺排蝉的“文、清、廉、俭、信”五德,以与鸡之“五德”媲美,描写了蝉的形象特性、生物习性,进而说明蝉乃可以充当君子们处朝立身的榜样的“至德之虫”,其曰:

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5]183

蝉的容仪之美、品质之清、廉洁之质、俭朴之德、守信之品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基本吻合的,合乎儒家修身入世的规范,士大夫理想人格在蝉身上得以很好的体现。

陸云的《寒蝉赋》是歌咏蝉之“文清廉俭信”品德的典范之作,而与其相类似的描写亦不为罕见:“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2]140(曹植《蝉赋》);“缘长枝而仰观兮,吸渥露之朝零”[6]469(傅玄《蝉赋》); “饥噏晨风,渴饮朝露”[6]848(温峤《蝉赋》);“寻长枝以凌高,静无为以自宁” [6]79(司马绍《蝉赋》)等等,足见自魏晋文人“发掘”后,蝉意象之象征意义得到了实质的扩充。

在蝉意象的背后,既有士人们的“文清廉俭信”之追求,又有对高洁品行的赞誉和认同。《史记·屈原列传》引西汉刘安《离骚传》中有:“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之说,可见蝉已经具有了远离浊世、自守高洁的象征意义。蝉的幼虫生长在土里,羽化后则栖于高枝,饮露而不食,这一习性被晋人郭璞在《蝉赞》中大力称赞:“虫之精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万物皆化,人胡不然。”[6]1294此前又有陆云《寒蝉赋》:“不衔草以秽身,不勤身以营巢。志高于鸣鸠,节妙乎鸱鸮。”[5]200在这里,蝉不营己利而损廉,志存高远、操守忠贞,正反映了古代士人高洁守志的精神追求。

可见,蝉已作为一种能够代表士人理想人格的意象而取得了较固定的内在意蕴:高洁的才德兼备的贤士形象。

(二)权贵的象征

《尔雅翼·释虫·蜩》:“礼,冠饰附蝉,取其清高饮露而不食也。”[7]277蝉的习性是餐风饮露,清洁自节,因此,古代侍臣往往以加貂蝉为荣,盖取其清高饮露而不食之故, “貂者,取其有文而不炳焕,外柔易而内刚而劲也。蝉,取其清虚识变也。在位者有文而不自耀,有武而不示人,清虚自牧,识时而动也。”[8]7 “清虚自牧,识时而动也”,即越接近于权力中心,越应廉洁自律,俭节守信。不恃权嚣张,有文采而不张扬。这合乎儒家修身用世的规范,士人将蝉的这一特性与人的高贵品质相联系,视蝉为可效仿的楷模。所以蝉作为饰物饰于官员的冠帽之上的最主要原因是其象征意义,即用以表露追求和约束言行。

后来蝉冠逐渐演变为官位和身份的象征,成为显贵的通称,已失去以蝉为冠的本义。蝉冠亦称“蝉冕”,以貂蝉为饰之冠。汉时为显贵官员所服,后因做高官之代称。《后汉书·舆服志》:“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9]1044蝉冠本是用于武官,侍中、常侍乃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于宦官近臣而言,金珰、金蝉與貂尾这种贵重之物被加饰于冠上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近臣戴蝉冠,此时冠上的金珰附蝉、貂尾演化为一种权贵的象征。

貂尾和金蝉合称为“貂蝉”,蝉饰于冠额正中,貂尾则一般插于冠体之侧,侍中插左,常侍插右。这种形制在魏晋相袭下来,《晋书·舆服志》载:“武冠……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通服之。侍中、常侍则加金珰,附蝉为饰,插以貂毛,黄金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10]767-768

除了史书,蝉冠象征显贵之义在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屡有记载,在应璩的《报平陆长贲伯玮书》中:“从此辞矣,何敢复飞蝉于惠文,鸣玉于缟组哉?”[2]306飞蝉是一种冠饰,惠文即惠文冠,“复飞蝉于惠文”即在朝廷中任高官。曹植的《王仲宣诔》:“我王建国,百司雋乂。君以显举,秉机省闼。戴蝉珥貂,朱衣皓带。入侍帷幄,出拥华盖,荣曜当世,芳风晻蔼。”[2]186-187曹植在哀悼王粲时提及王粲因名声被选为侍中,掌握机要,戴着插有貂尾、加金珰和蝉为官饰的官帽,着红色公服,佩洁白腰带,随侍魏王左右。又有潘岳《秋兴赋(并序)》:“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此焉游处。”[6]963珥蝉冕即插有金蝉装饰的官冕,潘岳言在官署楼阁里交游的都是衣冠华贵的达官显贵。“咄此蝉冕客,君绅宜见书。” [11]299张协《咏史》诗中也是以蝉冕客来指代贵盛者。刘琨《谢拜大将军都督并州表》:“陛下略臣大愆,录臣小善,猥蒙天恩,光授殊宠,显以蝉冕之荣,崇以上将之位。伏省诏书,五情飞越。”[6]1141 “蝉冕之荣”四字充分体现了蝉冕的权贵意义。

可见以貂蝉为冠饰之人都是受宠权重之人,蝉冠已成为权利的象征,成了达官显贵的别谓。

三、“寒蝉哀鸣”与“戴蝉珥貂”之矛盾及其辨析

如前所述,蝉代表高洁,当以此为冠饰,虽说是为官应当如此,但它从“自然之物”变成“社会之物”,“求蝉”变成“求官”,“戴蝉”亦是“显赫”时,岂不悲哉?

蝉一方面象征着德、才,另一方面蝉入冠饰却成了权利的别谓,这是一个转折,当士人发现理想的人格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痛苦时,对蝉品行的羡叹就会演变为对自身的不遇之悲的哀叹,最具代表性的是陆云的《寒蝉赋》。

在其赋中,陆云先言王侯公卿饰貂蝉之美:“尔乃缀以玄冕,增成首饰。缨蕤翩纷,九流容翼”[5]203;后言众官饰之貂蝉、光彩照人:“于是公侯常伯,乃身披紫黻,手执龙渊。俯鸣佩玉,仰抚貂蝉”[5]206,诗人感慨蝉五德之名远播,岂让于鸡鸣:“迈休声之五德,岂鸣鸡之独珍”[5]206;故借翰藻以彰显蝉之美名:“聊振思于翰藻,阐令问以长存”[5]206。后一段乃诗人由寒蝉悲鸣而生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四时云暮,临河徘徊。感北门之忧殷,叹卒岁之无衣”[5]209;希望天光临照、皇室任贤授能,而慨叹壮志难酬:“望泰清之巍峨,思希光而无阶。简嘉踪于皇心,冠神景乎紫微”[5]209;故抒发哀歌而慰己之情怀:“咏清风以慷慨,发哀歌以慰怀” [5]209。这一前一后的巨大反差,不是“蝉”的自然本身生成,而是社会时人投射其中引起的变化及“蝉蜕”天然所存的这类特征,以由此关联到对“蝉”意象的使用。例如,刘安《离骚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字面义为“蝉蜕皮”,引申为脱离污浊之世,不与之苟同。此其一。其二,华覈《奉敕草对》“咨覈小臣,草芥凡庸。遭眷值圣,受恩特隆。越从朽壤,蝉蜕朝中”[2]743,此指地位发生变化。其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并序)》“蝉蜕龙变,弃俗登仙”[6]727,伏义《与阮嗣宗书》“延年益寿,则无松乔蝉蜕之变”[2]548,袁宏《罗山疏》“在昔在都,识此道士,闻之使人恻然。其业行殊异,当蝉蜕解骨耳”[6]598,陆云《感逝》“将蝉蜕于长生”,诸指羽化登仙之类。第四,曹丕《与孟达书》“昔伊挚背商而归周,百里去虞而入秦,乐毅感鸱夷以蝉蜕,王遵识顺逆以去就”[2]68,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又南中吕兴,深睹天命,蝉蜕内向,愿为臣妾”[6]628,二者均指脱离一国之意。其五,潘尼《释奠颂》“万邦蝉蜕,矧乃俊造”[6]1004,此意谓更新变化。当然,除此之外,“蝉蜕”还有“栖身”之意。陆云《嘲褚常侍》:“今褚侯蝉蜕槁木,鹄鸣玉堂,不庶几夙夜允集众誉,而意充于一善,心盈于自足”[5]945。刘运好注曰:“蝉蜕,蝉之脱壳,喻栖身也……此五句言褚侯栖身槁木,翱翔华堂,不尚众誉,安于现状,足于修身。”[5]946-947此可谓得其大智。以上或许就是“蝉”为何一会儿“贵”一会儿“寒”,能够成为承载具有矛盾属性的形象的原因:在于可“变”。然而最深层的因素恐怕是,陆云“进仕”之欲与“今时”之状二者难以同步。

陆云《蝉赋》的创作背景,据其《与兄平原书》第一八书:“有作文唯尚多而家多猪羊之徒,作《蝉赋》二千馀言,《隐士赋》三千馀言”[5]1089,可知“此书与《寒蝉赋》《隐士赋》几乎作于同时,当作于云清河太守任上,即永宁二年春夏之间。” [12]111《寒蝉赋》写蝉实为自况。先以蝉之“五德”喻士人的高贵品格,再借蝉之哀写寒士之悲,并生发出壮志难酬之伤、王业艰难之感。最后以困顿之叹结尾,这也表明了作者意隐于言外、欲言又止、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态。

以蝉入冠,即蝉冠,其本义应是对具备五德之官的表彰与勉励,然《寒蝉赋》后半段影射的现实却是戴蝉冠之人未必有五德,而贫寒之士人有五德却难以得到重用,无缘蝉冠,仕途不顺。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高洁品行和难遇之悲是十分密切的,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产生的痛苦,士人只能借咏蝉来抒发。在这个层面上,咏蝉可以被概括为士人忧患人生的无奈寄托与士之不遇的悲愤书写,贫士有才有德、却难遇伯乐,壮志难酬;寒蝉有“文、清、廉、俭、信”之德,却面临着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据曹植《蝉赋》记载,蝉无时不在规避危险,但是死亡也是必然的,哪怕没有各种意外,也终究会“状枯槁以丧形”。寒蝉一生餐风饮露、志向高洁却不得不死于深秋,寒蝉哀鸣又何尝不是贫士的哀鸣呢,空有才德却无处施展,只能借咏蝉慰己之志罢了。与其说是陆云在《寒蝉赋》明确体现的心态,不如说是自古至陆云甚至其后的士子普遍的心理状态,且蝉因其特有可以同时载具的形象,“寒蝉哀鸣”与“戴蝉珥貂”的矛盾之感,也就自然地外化在文人的作品中,而成为一种常见的寓意。

上述由蝉意象折射出来的古代士人的才德追求、不遇之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蝉意象所喻示的意义,除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外,还有对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格的认同与赞誉,更有对人生失意、无人理解的叹息。这些都是魏晋蝉赋中蝉意象的基本内涵,因此蝉意象有着其他意象无法替代的独特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子展著,徐志啸编.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2](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战国)荀况撰,(唐)杨倞注.宋本荀子(第二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5](晋)陆云注,刘运好校注.陆士龙文集校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6]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宋)罗愿撰,石云孙点校.尔雅翼[M].合肥:黄山书社,1991.

[8](晋)崔豹撰.古今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

[9]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7.

[10]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2]范子烨.中古作家年谱汇考辑要(卷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作者简介:

覃冠锦,女,汉族,广西陆川人,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猜你喜欢
魏晋矛盾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反映的丝路文化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矛盾的我
魏晋风骨养万世
“矛盾多发”可怕吗?
神秘的汀娜
魏晋时期奴婢使用问题初探
魏晋名士嵇康和阮籍简评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