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板块要点 创新实施路径

2021-09-10 13:00唐国凤
新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例文习作目标

唐国凤

统编教科书安排的特殊习作单元中,安排了精读课文、初试身手、交流平台、习作例文、单元习作等内容,每个内容都指向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条核心目标。教师要立足整体,巧妙整合板块资源,运用多元策略,使学生在习作训练活动中逐步掌握习作技能。

一、策略一——依循教材逐步推进

首先,浸润精读课文,体悟方法。统编版教材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教师要充分借助“样本语篇”的示范效能,帮助学生从大家作品中体悟表达的方法;其次,巧用初试身手,迁移方法。从精读范本到动笔创作之间有着一个巨大的鸿沟,“初试身手”板块就是从读到写的过渡阶段,旨在让学生能够运用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片段实践。教师可及时出示精读课文相应内容,让孩子梳理方法,练习仿写;然后,拓展习作例文,丰富方法。习作单元中的两篇例文都共同指向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又常常因关注的事物不同、角度不同呈现出多样的表达方式,为学生习作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最后,完成单元习作,内化方法。经历前面几个板块的教学,学生对本单元的习作内容、习作方法都了然于胸,教师再组织学生尝试对习作的对象选择、表达立意进行适度地加工,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悟与思考,真正实现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二、策略二——目标引领整体推进

布鲁姆曾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习作单元也可以在目标引领下整合资源,整体推进。

1.构建目标清晰的读写活动

让学生知道本单元的重要任务,学生就能有目的有动力地学。实现从零碎走向整体,从浅层认知走向深层学习的目标。教师不必严格按照教材编排的板块一一教学,可以根据读写任务将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交流平台适时结合,实现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以六上的习作单元为例:教师根据习作核心目标建立主题读写活动,学生的学习呈链条状:获得直接抒情方法——获得间接抒情方法——对比实践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交流平台》与《匆匆》《那个星期天》结合教学,进一步深入体会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2.创设一以贯之的学习情境

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也要充满挑战和兴趣,学生才会持续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创设满足学习需要的情境,能够促进目标的达成。六下习作单元的主题是写出真情实感,精读课文《那个星期天》第四自然段用“融情于事”的写法,抒发了男孩在“这段时光不好挨”中表现出的焦急而又兴奋的情感。此时,教师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创设利于学生深入体会的情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小男孩,随着教师依次出示的四幅图片,学生一边朗读一边体会作者越来越深的情感,最后再与自己的习作任务建立联系,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策略三——适时调整精准推进

就教材编写而言,专门习作单元的编排方式是新生事物,在编写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瑕疵,再加上学校各有特色,学生能力和生活体验不同,教师的把控能力和教学风格各异,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切化、情境化的改造和调整。

(一)缺失的内容补充细化

三上习作单元的核心目标是留心观察并记录所得。本单元共计两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生动精确地描写了翠鸟敏捷灵巧的捕鱼过程。《金色的草地》按照早、中、晚的顺序写出了蒲公英颜色的变化。但是,《搭船的鸟》提供了船和翠鸟的全景图,翠鸟过小,其颜色展示不足;《金色的草地》只有作者兄弟互吹蒲公英绒毛的图片,翠鸟的颜色和入睡瞬间,绒毛细节和盛开与合拢的情境,这些课文中都描写到的情景和细节都处于缺失状态,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及时给予补充。

(二)不当的内容调整修改

每个习作单元单元都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语言形式丰富和深化了单元习作的核心要素。也因为习作例文的丰富多样,导致部分例文并不能完全贴近单元要素,需要教师进行调整修改。以三上习作单元的其中一篇习作例文为例:《我家的小狗》批注点出了作者观察细致、描写有趣等特点。但是,这是记事,与本单元写物为主的主题,有所背离。教师可以灵活选择或增补与两篇精读课文更加协调和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更加一致习作例文。

总之,特殊的習作单元教学要真正揣摩编者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要整体串联各个板块,又要打破内容之间简单相加,习作技能的简单迁移,引发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实践。这样,学生才能在可操作性的实践中逐步提升习作能力、形成习作素养。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例文习作目标
“儿童节”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习作展示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