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知兴替

2021-09-10 07:22田敦国
百家评论 2021年2期
关键词:人物塑造

田敦国

内容提要:张鸿福创作的近代名臣系列历史小说,通过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四个关键人物,把中国近代史以文学的形式予以完整讲述。这个系列历史小说从工业化、社会变革、文明冲突等方面为我们认识评价近代的人和事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又深刻的视角。近代已经完全成为历史,中国不但已经站起来、富起来,而且正在强起来。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去回顾那段历史,怀着一份怜悯和宽容去评价那些已经作古的人们。

关键词:近代名臣  历史小说  人物塑造  怜悯和宽容

2014年,由我责编的长篇历史小说《左宗棠》(全二册)出版,社会反响不错,随后又作为我社的“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中的一部再版,张鸿福老师因此成为我重点联系的作者。我感觉他一定还会有新的作品问世,也十分愿意与他交流下一步的创作计划。他当时列出了三项,我帮他选定的是第三个计划,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主要的原因其他的两个创作计划跨越汉代、唐代、宋代和明代,单从准备资料来说,就会特别困难。而近代是他熟悉的领域,除了刚出版的《左宗棠》,在2005年他还出版过报告文学《末路王朝——中日甲午战争报告》。在近代领域创作,他驾轻就熟,更容易出成果。

张老师欣然接受我的建议,随后我又提出可有计划地创作几个近代重要人物,组成一个系列。多年编辑的经验告诉我,系列化创作更有助于一个作家的成长。几经讨论,我们确定了写作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的系列创作计划,这就是张鸿福近代系列历史小说的由来。接下来的创作、编辑和出版都十分顺利。2016年《李鸿章》(全三册)出版,2019年《袁世凯》(全三册)出版,如今《林则徐》(全二册)又顺利出版。

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也是这个系列小说的开篇,但张老师放在最后创作。他说,他特别尊崇林则徐,先写完其他三个人物,做好充分准备再写林则徐更有把握,他希望能够把林则徐的精彩写充分。从我个人的感觉和这个系列出版后的社会反响看,岂止林则徐写得精彩,整个系列作品都担得起精彩二字。

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个系列历史小说为我们认识评价近代的人和事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又深刻的视角。我们都知道,工业化在一个国家崛起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整个世界近代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部工业化的历史。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因而引领世界一百年;美国相继完成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因此引领世界二百余年,至今还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日本占领东三省、全面侵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一直挨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业化程度远远落后于世界。列强以工业文明碾压农耕文明的中国,具有绝对的优势。小国走向富强可以有多种方式,而大国的崛起,无一例外离不开工业化。这个系列历史小说,在评价近代人物和事件的时候,把是否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因此张老师对旨在自强图存、把工业化作为重要手段的洋务运动持赞赏的态度。他认为,推动洋务运动,就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车轮。因此,在他的笔下,林则徐经历禁烟斗争后,与魏源共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曾国藩与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局、派出首批留学生;左宗棠克服重重困难创办福州船政局;袁世凯推行直隶新政,大兴近代工商业,都作为创作的重点,进行浓墨重彩的书写。尤其是李鸿章坚持了三十年多年,主持或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洋炮局、第一个机器制造局、第一个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条中国人投入运营的铁路、第一个用近代技术采掘的煤矿、第一支真正意义的近代海军……《李鸿章》第二卷书名就是《洋务巨擘》,可见洋务运动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以及对李鸿章推进洋务运动的肯定。

近代的另一个时代主题就是变革。中国近代是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专制向民主转变、农耕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变革是艰难而又贯穿始终的过程。从手工作坊向蒸汽动力变革,弃刀矛用火器的军器变革,八旗、绿营向湘军、淮军的募兵制再到北洋新军的兵役制变革,从李鸿章提出改革科举制度到八股取士完全停止,尤其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作者都给予了极大关注。制度变革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适应性的要求,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张老师对这些变革并未像对待洋务运动一样持赞赏的态度,对变革的局限性及其埋下的隐患进行了客观批评,尤其是康有为等人在戊戌变法中的急躁、简单化、理想化,特別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改革利益调整没有相应的补救和安排,提出了尖锐批评。张老师曾对我说,他经常拿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与近代的历次变革作对比,其中不难发现近代变革者及时代的局限性,这往往让他不胜感慨和惋惜。

近代中国留给国人最深切的感觉就是受侵略、被欺侮。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近代以来的中外冲突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是中国工业化必须付出的代价,所谓侵略不过是中国人的感受。作者对这一观点极其反对。张老师曾对我说,这就好像咱们左脸被人打了一巴掌,还连说打得好,把右脸也凑上去!列强强租我们的土地,把租界建成国中之国,我们的行政权、司法权、驻兵权完全被剥夺。他们强割我们的国土,西北、东北丢了几百万平方公里,台湾被日本割占五十年。英法联军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帝后逃亡热河;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帝后逃亡西安。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2100万银元;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赔偿英法1600万两白银;甲午战败,中日《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库平银2亿两,后来赎回辽东又赔偿3000万两;八国联军入侵,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海关银,年息4厘,39年内需付本息银总计9.8亿两……如果这还不算侵略,那什么是侵略?如果这还不算欺侮,那什么是欺侮?作者认为,传播文明、传递上帝的福音、推广普世价值,这是西方列强为他们的侵略扩张和干涉他国披上的美丽外衣和堂皇借口,受欺者而不自知,还点头称是,不但糊涂,而且可耻。

因为张老师有以上的认识和判断标准,对近代救亡图存、抵抗侵略的行动同样给予了浓墨重彩的书写。《林则徐》上卷用了一多半的篇幅描写林则徐率领广东人民及沿海人民的反抗;《左宗棠》对收复新疆、抵抗法国入侵倾注了大量笔墨,刘锦棠大漠鏖战阿古柏、冯子材镇南关大捷的细节描写充满张力和感染力;《李鸿章》《袁世凱》都对甲午战争中我海陆军的英勇战斗、八国联军入侵时人民群众的英勇抵抗用了相当的篇幅进行表现。

在人物的塑造上,有仰视,对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予以充分展现;有俯视,对人物的局限也毫不客气地写出来;有平视,将作为普通人一面的儿女情长、喜怒哀乐带进作品。作者极力避免的就是塑造人物中的盲人摸象。因此,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很难给作者塑造的人物打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既没有彻头彻尾的“卖国贼”,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民族英雄”。即使作者十分尊崇的林则徐,在作者笔下也有挫折中的彷徨,逆境中的迷茫,关键时刻的考量权衡。让笔下人物尽可能地接近真实历史中的人物,他们的伟大才更显伟大,他们的悲剧才更能打动人心。

在追求真实上,重视细节上,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也是这一系列作品的一大亮点。当时的人们见面怎么行礼,怎么称呼,看到一个人的穿戴举止,怎么判断他的身份,太后是怎么垂帘的,皇帝是怎么听政的,上谕又是怎样起草的、怎么下发的,京外的官员又是怎么接旨的……作者都有所考察。

小说是可以“编”的,也必须“编”,但在这些细节上作者坚持“不编”。作者为此一直在恶补近代史资料,据不完全统计,为了创作这十卷书,作者翻阅的书籍有400余种,1000余册,其中反复阅读的近百册。这些资料包括清人的笔记、日记、史志以及外国人在中国的见闻录;还有专家学者的文章、研究生的论文;尤其是清实录、上谕档、近代史资料丛刊等大量历史档案,更是作者枕边之宝。重大历史关头,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以史料作支撑,甚至引用了为数不少的奏折、电报、书信。作者的每部作品,信息量都相当大,抛开人物故事不说,就作品展现的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及民俗方面的信息,堪称近代百科全书。

中国近代史是矛盾极其复杂,斗争极其剧烈的一段历史。它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不仅有传统的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还有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更有列强与中国人民的斗争。作为当时的官员,既要为学习西方、推进工业化而与顽固保守势力斗争,又要镇压农民起义、设法缓解社会矛盾,更要与咄咄逼人的外国商人传教士周旋、与船坚炮利的洋人军队作战。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以应对如此复杂的局面,而中国的历史典籍也没有为他们准备现成的经验。一切都在摸索中,甚至连摸一把的过河石头也没有。近代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木船,突然不得已而冲出内河,漂向波涛汹涌的大海,不但缺乏有经验的掌舵人,甚至连称职的水手也难以寻觅!当时,那些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官员,相当一部分已经尽力了,只是因为时代和自身的局限,他们做得还不够好,甚至是逆潮流而动。那是整个民族都手足无措的时代,那是一个往哪个方向走都埋着凶险的时代。中国近代的苦难绝不是一两个卖国贼造成的,也并非一两个奸臣能负起这样的责任。

近代已完全成为历史,中国不但已经站起来、富起来,而且正在强起来。我们已有足够的底气和心胸,能够心平气和地去回顾那段历史,怀着一份怜悯和宽容去评价那些已经作古的人们。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正是张鸿福先生写这一系列作品的初衷。能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只有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作者单位:长江文艺出版社)

猜你喜欢
人物塑造
现实百态,人物众生
论戏剧表演与人物塑造的关系
从唐传奇到电影的文本变迁
《傲慢与偏见》之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安排论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手法与影响探析
回家之路
《大师与玛格利特》中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浅谈话剧《油漆未干》中哈医生的人物塑造
忠义之魂的绽放
论反面人物塑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