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新时代学生:在科技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2021-09-10 07:22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技节表现性劳动

周兴全,生于1980年1月,男,中共党员,现任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小学一级教师,曾荣获“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校长”“南京市德育带头人”“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主持和参与江苏省首批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荣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做出规定。”,因此我校在《意见》的基础上认真执行相关意见和建议,把劳动课程与科技教育相结合,不断开发新的课程,以此来提升我校学生的综合素养,让我校的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一、立德树人: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浸润

我校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认真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并借助科技场馆和基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我校建设了生物进化生态林、动物养殖场、气象站、养鱼塘、农具室、标本室、生态室、探究室、创造室、3D打印室等。借助这些场馆,以郭荣幸老师为引领的劳模工作室,带领着学生进行研究。他们从现实中的主要问题着手,紧紧围绕农村劳动生活中的疑难和困惑,带领学生深入实践基地,开展了麦苗冬季碾轧与产量的研究、水质净化“睡美人”——睡莲的研究、铜山地区豌豆高产的实践研究、鱼塘高密度养殖中保持水质的研究、西星黑糯米一号的种植研究、秋季剖芽栽培马铃薯的实践研究、紫心山芋塔架栽培研究等。学生积极参与劳动课程,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发现。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都能在劳动课程中得到浸润和培养。

二、力行立新: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深耕

每学年,我校都坚持承办科技节,利用科技节这一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对待科技节的态度也较为积极,他们认真准备,提前询问。教师也积极响应,认真组织班级科技节活动。

“深耕”原来只是指一种耕作方式,耕地的深度需要达到六七寸。人们通过深耕,改良土壤的结构特点,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增加收成,这种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我校用“深耕”对接科技教育模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表面现象深入事物本质,从表层走向内部,从而获取基本知识、提升自我技能、积淀核心素养。

每年学生都会上交大量的小发明和研究论文。大部分发明创作的灵感都来自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教师的辅导帮助,把一些想法付诸行动,进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创新意识也得到培养。

我校的陶武老师是全国优秀教师,以他为引领的科技室团队,坚持让学生自己找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此外,他提出了“引爆式”科技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培养形式,通过教师的指导;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师生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明创新能力。

“引爆式”科技教育基于小发明创造等活动,成了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抓手。小发明创造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小麻烦”,但不是所有的“麻烦”小学生都能解决,这时就需要学生秉持观察的针对性原则。发明创造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这就需要学生秉持交流的质疑性原则。学生的发明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学生仍是发明创造的主体,教师的指导只是起到启发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秉持指导的启发性原则。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在科技活动与劳动课程相融合的实践中,深入地发展创新意识,也能不断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三、择优评先: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成长

在探索中,我校不断借助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真正获得知识,形成一定的素养。好的活动还需要好的评价形式。为此,我校把表现性评价引入其中,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行为进行相应的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教师让学生在真实课程或者模拟的情境中,通过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相应的问题或者进行相应的创造,教师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依托科技场馆的劳动体验正是一种过程性解决问题的方式。朱云霞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养鱼塘含氧量的小研究中,就把这种评价方式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养鱼塘的含氧量因时间、季节、天气的不同而出现变化,因此对鱼塘中鱼的生长会有很大的影响。朱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增氧棒、测氨氮含量等方式,对此进行研究和改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学生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表现各不相同,也各有所长,从活动开始到结束,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也各不相同,针对这些情况,朱老师设置了相关的表现性评价量表,对学生的不同表现和特点进行评价和记录。

通过表现性评价方式,教师能很清晰地发现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表现出的不同行为。此外,借助这样的手段,教师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并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劳动课程设置,从而为今后开发童创课程提供更多的方向。

我校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课程,希望学生能够真正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我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劳动”,从教育学生出发,培养一支专业技能过硬、自主创新能力高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使其適应时代发展需要,从教育而实现教育、科技与经济三者协调统一发展,让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真正落地生根。

◎ 作者/周兴全 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科技节表现性劳动
高中说理性文言文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Festival tells the story校园科技节讲述历史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科技节,有意思
热爱劳动
科技节,真好玩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