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话语权提升路径探究

2021-09-10 07:22王斌毅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微文化思想品德教育

王斌毅

摘要:互联网加速了各类信息的传递,技术的革新让“微文化”进入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庞杂的信息每天源源不断地输入大学生脑中,促使大学生的网络话语方式发生变化,大学生网络话语权也随着网络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然而,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青年人而言,这种话语权的改变是存在问题的,因此,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提升中至关重要。本文旨在从微文化的内涵入手,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参与,探索“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微文化;大学生网络话语权提升;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5-0056-02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20年科研项目:“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话语权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B11)。

新媒体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互联网智能设备不断更新,各种智能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也更加依赖于网络。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App等客户端获取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十分碎片化,如各类微电影、微小说、短视频、VLOG,共同组成了这个“微文化”时代。大学生作为与“微时代”联系最紧密的群体之一,话语表达方式也发生改变,他们会充分运用舆论的力量,能够掌握社会话题、国际要闻,然而他们的思想也极易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因此,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提升,还应伴随着合理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微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一)“微文化”的内涵

“微文化”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①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②新媒体带来的即时性的信息传递。这个概念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麦子在当时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并给乐队取名为“微”,麦子是乐队的主唱。麦子带领着乐队在北京当地的酒吧演出,并在演出的同时传播“微文化”理念。

“微文化”的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扩充和更新,微博、微表情、微型整容、微公益、微支付等都是“微文化”的现代内涵,它产生于快节奏的生活,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精神态度和精神追求。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思想教育意义

青年是国家未来的支柱,青年人有理想,有担当,祖国才有未来,民族才有希望,青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青年人成长路上的指向灯。网络作为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微社会”,对大学生的话语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提升大学生话语质量和话语权需要思想教育的渗透。

1.维护学校意识形态安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每天都会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嘈杂信息的轰炸,各类营销号以噱头吸引点击量,无形传播出拜金主义、分裂主义、男女对立等不良观念。而且,随着西方信息在互联网的蔓延,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在科技、影视等多方面影响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大学生并没有形成正确的信息摄取观念,很容易被不良信息煽动,例如“愤青”成为一个负面的词汇,就是对这些容易被煽动的青年人的写照。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

2.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发展

在网络空间中,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网络信息也无形中给予大学生升学、就业和人际交往的压力。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提升,在塑造大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品格的同时,也能够教会大学生合理运用网络发泄情感,增加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有利于大学生进行有序的自我管理和提升生活品质。

3.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文化建设

高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留言,学生网络信箱等模式,为学生打造参与校园治理的直通车,提升学生网络话语权,为学校的建设共同出谋划策,有助于学校教育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校园文化和舆论氛围的建设也需要学生网络话语权的提升。

4.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发展进步

相较于年长者的平和和年幼者的稚嫩,大学生所散发的朝气是网络舆论中的一股清流,他们更关注时事,更愿意为社会和谐和发展进步贡献力量。信息在大学生之间的传播速度很快,他们使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工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们的“意见流”在校园舆论中形成一股不可逆轉的大势。因此,正确的三观引导能够有效促进校园先进文化的交流,形成和谐有序的网络健康舆论环境,维护社会和谐与进步。

二、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话语方式的特点

(一)形式多样化

大学生向外界表达话语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过去只能局限于文字和图片,现在增加了动图、视频、微表情和语音等方式,表达诉求的渠道也更加多元、方便和快捷。大学生群体在“微文化”视域中,使用微博、知乎、直播平台等,发送信息表达情绪,表情包的使用和“斗图”的交流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象征。

(二)内涵情景化

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和扩张,各式网络用语层出不穷,它们传播迅速、使用广泛和内涵丰富,体现热点事件和具体场景,这些词语不再局限于字面意义而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三)群体区隔化

语言交流要求交流的双方能处于相同的语境,掌握相同的知识,才能进行交际,大学生于网络中寻找认同时,在语言方面与会出现趋同的现象。因此,青年之间的话语往往只能在青年之间进行传播,这就形成了群体的区隔化[1]。如“扩列”一词就是大学生同龄人之间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伴的方式,这种方式也会造成各个圈层的分离,如“游戏圈”和“艺术圈”等群体的划分,造成了交流的隔阂。

三、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话语权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使动机不足

大学生在校园中生活,主要面对的群体都是学校里的人,学习是其生活中的主要任务,大学生能够使用的发声平台也比较少。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生活中主要关注的方面局限于学习、生活和社交,生活圈子的狭小导致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使用并不充分。

(二)关注度低

相较于社会上工作的人而言,大学生的发声往往受到的关注不高。这个关注度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大学生的相关平台关注人数;第二,大学生对网络热点新闻的关注度。大学生主要活跃的地方是学校微博和微信群,一些地方话题和人群往往局限于学校。比起权威人士和有能力的人来说,大学生在微博上参与热点信息的谈论时通常是被忽略的[2]。

(三)受环境影响大

大学生的思维比较跳脱,三观也容易受到周围人和网络群体的话语的影响。互联网发展虽然丰富了学生话语表达的空间和信息传播的空间,但是也会制约大学生的话语权表达。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阶段,一些负面信息的引导可能会使学生在冲动中发表不当言论。

(四)存在滥用情况

网络话语权作为一种权利,通常存在滥用的情况。大学生可能在不当舆论、网络暴力中充当“出头鸟”的角色。紧张的学业让学生在困难和压力中压抑自己,通过虚拟的网络空间滥用网络话语权发泄自身的情绪,从而造成不良影响。

四、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话语权提升路径

(一)以科学中立的眼光吸收借鉴信息

学校应该充分引导学生的网络话语权使用,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觉悟,教会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网络的舆论,在互联网环境中保持中立,在事情未被查清之前不盲目發言,在阅读信息时要保持客观。

(二)搭建平台并使用工具拓宽发声途径

学校要建立官方平台,加强对平台运营人员的培训,保障平台的全面系统运行,为大学生提供分享和交流信息的途径,提高官方平台的运营能力。要在把握“微时代”传播的规律和特点的同时,积极掌握“微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技巧,形成促进大学生网络话语权提升的环境,拓宽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发声途径[3]。

(三)思想道德引导紧跟时代,丰富话语形式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引导,才能有效地带领学生的三观走向正途。与学生会等学生团体进行交流分享,探讨学生喜欢的思政课教学方式。用接近学生的语言与学生平等对话,通过热点事件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通过权威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4]。

(四)外部建立舆情监督和处理机制

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校舆论环境,确保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行使,对学校舆论环境进行适当的监视和预测,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合理的处理机制,规范学生在互联网的语言,利用新媒体传播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形成积极乐观的主流意识形态[5]。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由于其独特的心理状态,在筛选海量互联网信息中存在一定问题。提升话语权需要大学生正确识别信息,高校需要借助新平台,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支撑,加强外部监督。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话语权和提升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杜宇,郭树清.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J].科技风,2018(30):85+90.

[2]贾彩彩,王向珍.微文化场域下大学生话语方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4):34-36.

[3]冯剑琴,舒丽平.“微文化”视域下“三全育人”模式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2):36-38.

[4]范林杰,王丽.微文化生态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话语权研究[J].理论观察,2017(10):123-125.

[5]李恭园,黄惠丽.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疏导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5(04):11-14.

(荐稿人:张剑,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微文化思想品德教育
中职学生微文化的创作和学生作文个性化语言指导的耦合研究
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从《论语》中汲取文明礼仪养成的营养探析
“废弃论”视野下的微广告传播反思
粤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阅读与感悟”的特征与作用
思想品德课要积极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