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媒介报道框架分析

2021-09-10 07:22冯瑞丹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国日报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本文借助框架理论,运用文本分析与内容分析法,探究中国日报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时在结构框架、主题框架和内容框架等方面呈现出的表征与特点,并予以总结,旨在在国际传播方面予其他媒体以启示。

关键词:《中国日报》;人类命运共同体;媒介报道;框架理论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0-0102-03

一、现实背景

打造休戚与共、互联互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议题。

随着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在全球性议题上的话语表达也愈发受到关注。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媒体的对外传播效能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日报作为最受世界关注的中国报纸之一,其官网作为中国最大的英语门户媒体,是中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聆听中国表达的重要端口。中国日报着力报道兼具国家意义与国际意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充分发挥了国际引导力,彰显了媒体的国际视野,构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1]。

中国日报官网全球版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报道开始于2012年。2012年至今,中国日报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报道数量逐年增加。2012年发布了1篇报道,2013年发布1篇报道,2015年有7篇报道,2017年有27篇报道,2018年共发布38篇相关报道,2019年共发布38篇报道,2020年发布的报道数量则达到了41篇。(如图1)

2012年至今,中国日报全球版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报道共计153篇。

二、框架理论概述

1974年,戈夫曼将框架的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领域,并定义了框架的内涵:框架即个人组织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人们将客观存在转化为主观思考,并赋予事件以一定的意义[2]。

20世纪80年代,框架理论受到了各国传播学者的关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以概述为:媒体选用特定的报道框架筛选、界定、评议各种信息。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的同时,也接受了其中的框架,并在该框架的影响下,形成自己对特定事物的解释与思考[3]。

学界关于框架理论已有的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学者们对已有的关于框架理论研究分析的综述、时代化的总结以及当今新媒体时代框架理论研究的研究路径探索;中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运用框架理论,对某一媒体平台呈现出的传播特点进行研究;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运用框架理论,以某一媒介平台为个案进行聚焦,针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议题在该媒介平台上的呈现进行个案研究。

三、研究思路

本文希望借助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探究中国日报在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上的媒介呈现特点,并总结中国日报在报道该重大议题时的媒介框架,以期予我国其他媒体的国际传播工作以启示。

在中国日报全球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关键词进行数据库全文检索,去掉内容关联度低和重复的报道文章,共检索出348篇内容,发布时间集中在2012—2020年。

本文从报道时间分布、报道主题设置、报道结构构成和报道内容安排等多个层面与角度,分析中国日报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报道的框架使用路径与呈现特征。

四、中国日报“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报道框架特征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成熟与发展,这一理念也受到与日俱增的关切。2012年至今,在中国日报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报道数量逐年增加的同时,报道涉及的领域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立体化。

2012—2017年,中国日报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角度大多集中在政治领域,着力于报道中外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关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2018—2020年,中国日报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报道角度和涉及的领域逐渐多元化、立体化,随着国际社会各领域出现的变化,中国日报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也逐渐延伸到经济、文化、生态、健康等领域。

(一)报道结构:国际框架与多体裁框架

1.国际框架:平衡报道与内外兼顾。“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是由我国提出和主导的理念,中国日报在坚持传递中国声音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的同时,以其全球化视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多主题报道。

中国日报官网全球版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在中国专题版下的共63篇,在世界专题版下的共42篇。在中国专题版面中,报道数量占比较高的栏目主要有头条消息和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报道;在世界专题版面中,报道数量占比较高的栏目主要有最新消息和各地区专栏。

中国日报中国版的国际事务专栏和世界版的各地区专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体现出了中国日报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在传播中国声音的同时,也在讲述世界各国各地命运相连、互利共赢的故事。

人类具有天然共通的命运,这种命运是跨越地缘、跨越空间、跨越国界的,这一特征贯穿于国家交往、社会联结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2.多體裁框架:事实与观点并重。中国日报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报道的体裁涉及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通讯、讲话记录、评论等多种体裁。

其中,消息体裁主要用于报道会议纪要和国内外政治领域最新消息等。讲话记录主要用于报道国内外领导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的讲话内容。其中,对习近平关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讲话的报道比重超1/2。评论体裁主要用于报道国内外学者发表的能在某一领域或整体推动人类命运互联互通的观点阐释与论述。通讯体裁主要以特定人物或事件为中心,以生动细致的语言讲述各国之间互惠共建、合作共赢的故事与人物事迹。

(二)报道主题:互联互通与共抗新冠肺炎疫情框架

中国日报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主题较为多元,其中占据篇幅较大的主题有:中国同其他国家互联互通的合作关系、中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主动性友好关切以及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讲话、对世界各国合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呼吁与路径探索。

1.互联互通框架。通过对样本中每篇报道标题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际合作”与“共享”等词语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语汇。比如,《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这篇报道,引用了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的重要讲话全文,强调“要以开启亚太经合组织2020年后的合作愿景为新起点,开启亚太合作新阶段,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中国愿同亚太各方一道,共创共享亚太和平繁荣美好未来,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不断迈进”。

国际合作与共同未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要旨,中国日报以此为关键语汇展开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

中国日报以大量篇幅报道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与互联互通。比如,《中非青年节展露的共同命运之路》《中国与菲律宾:携手迎接共同未来》等报道,从国际关系、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与发展等多元化角度报道了中国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其中,《中非青年节展露的共同命运之路》一文,以在北京开幕的中非青年节为报道切入点,指明青年是中非友好关系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与菲律宾:携手迎接共同未来》一文则从中菲历史交往事件入手,沿两国纵深交往历程维度,讲述了中菲跨越历史进程的密切关联。

在选择的所有样本中,有关习近平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讲话的报道占据了1/6以上的比例。习近平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等多方面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国际社会的意义,并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施路径与指导思想。

《亚投行在年度会议上制定未来计划》等多篇报道以纵深阐述、评议的逻辑,报道了亚投行等国际组织在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运作机制、重要意义与未来发展规划。

2.共抗新冠肺炎疫情框架。中国日报同样以大量篇幅报道了各国合力,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具体事迹。《中国社会为塞内加尔抗击新冠肺炎提供援助》等文章报道了中国援助世界其他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具体实践与事迹,彰显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中国的抗疫行动也向全球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中国政府对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视高于一切;并呼吁各国联合起来,齐心合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让我们携手抗击新冠肺炎,共创美好未来》一文则从情理结合的角度,讲述共抗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人类共同命运联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三)报道内容:聆听中外表达与倡导“共同未来”框架

1.聆听中外表达框架。对中国日报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报道中使用的直接引语与信源进行分析统计发现,样本中共使用国内人士的直接引语110次,使用国外人士的直接引语131次,其中,使用总次数最多的引语是有关政府官员的引语。

在话语框架层面,中国日报较为平衡且多元地使用了国内外公司机构高层、政府官员、国际组织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等不同身份人士的言论,以支撑每篇报道的主旨与论述逻辑。(如图2)

中国日报相关报道中曾多次使用国际经济类组织工作人员的引语,报道人类目前在经济领域合作中已经取得的成果;引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话语表述,阐释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未来路径探索;相关报道也多次引用国内外政府官员的话语,报道各领域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呼吁推进建设“共同未来”框架。人类命运共同体项目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构建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人类共同未来。建设“共同未来”这一主旨贯穿中国日报“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报道的始末。中国日报对世界各国打造共同未来的必要性及可能性进行了纵深化报道。

比如,《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篇文章基于引发共情与共鸣的角度,指出共同未来的建设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

《中国驻英国大使在中英工商界“两会”吹风会上的主旨演讲》则从中观层面为中英两国提供了两个方面的经济合作路径: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与抓住合作机会,打造两国共享的光明未来。在这篇报道中,刘晓明大使从四个角度论述了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将负责任地承担起大国使命,秉持发展理念,推动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是中菲建交45周年,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在《中国与菲律宾:两国携手共进》一文中,国际事务专家伊莲黄引用国内外各方观点,论述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菲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合作共赢的必要性与各层面互联合作的操作和入手点。

五、结语

中国日报在报道的时间分布、结构安排、主题设置和内容构成等方面,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为报道中心;近年来,不断增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关注度;平衡国内与国际话语方式,兼顾中外共同关切,贯通中外表达;多元立体地报道关于人类共同发展的各领域主题;在世界共识下,倡导与强调国际合作与打造共同未来的重要性。

在报道结构框架方面,中国日报兼顾世界专栏与国内专栏,做到了报道结构方面的平衡;同时利用多媒体形式和多种报道体裁,立体化地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

在报道主题框架方面,中国日报的报道同时兼顾对各国互联互通的呼吁,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倡导各国共抗新冠肺炎疫情的呼吁。

在报道内容框架方面,中国日报平衡使用中外各方人士引语,贯通了中外表达。同时围绕“共同未来”主题,报道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实现共同未来的具体实践路径。

中国日报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議题的报道对其他媒体的跨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俊,王蕾.国家形象构建视角下《中国日报》“一带一路”报道的话语分析[J].传媒,2020(10):78-81.

[2] 赵艺扬.框架理论视域下《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以2013-2017年“一带一路”报道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8(05):160-165,188.

[3] 刘朝霞.《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2008 年北京奥运会报道的比较——框架理论的视角[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4):313-316.

作者简介:冯瑞丹(1997—),女,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听传播、传媒产业。

猜你喜欢
中国日报人类命运共同体
漫画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中国日报》:中国成第一大“电子竞技”市场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