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中高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研究

2021-09-13 08:32卢伟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1期
关键词:教学实施教学现状道德与法治

卢伟生

【摘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课程之一。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法律意识,而且还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不小的助力。针对于当前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内容就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明白怎样“做人”,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进而为后续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入手,探究提高小学中高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中高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教学实施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基础教育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教学意义并不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教材内容,而是希望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通过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合理的思想观念,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以及学习中的良好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要注重课本教材的内容呈现,更应该关注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程度,让每一个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找到学习乐趣,进而不断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成效。

一、小学中高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部分小学中高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仍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首先,不少教师由于受传统“應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不仅将教学重心都放到了主要科目上,而且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成绩,甚至有一部分教师存有“学生仅仅学习基础课程和基础知识就够了”的心理,把其它的课程视为不重要的辅助内容,这无疑对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有很大的认识误区。

除此之外,则表现在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授课中,仅仅围绕着教材内容进行单一“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不但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知识点的深入挖掘与拓展延申,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而且也没有将学生设置为整个课堂的主人,整个课堂处于一种少有或者没有交流互动的授课方式。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会使学生出现精力不集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同时,也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二、小学中高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的具体路径

(一)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教师需要面向班级内的全体学生,并且还需要充分分析和考量每一个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差异性,要保证学生能够实现自身个性化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需要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中挣脱出来,要做到积极主动地适应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教学中不断优化自身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断调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引发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准备阶段,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首先需要深入剖析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性。以学生身边发生的实际情景进行课程导入,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与应用。如,教师在让学生去为父母分担家务的课题设计中,结合“让父母省心的孩子”这一课程内容,则需要先与家长建立联系。教师依照每个学生在家中的真实情况去为他们构建不同的教学情景,其中包括“自己整理房间”“吃饭不挑食”“回家能主动去完成作业”“主动帮助家里分担家务”等主题。这些双向情景的导入都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父母的辛劳,让学生在感悟生活的同时,激发其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二)增添互动元素,促使学生深入体验

每一个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都有自己特有的经历与认知,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对待客观事实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需要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为其创设出更多能够实现互动交流的平台,促使他们在同一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中,能够以多个角度为切入点,在同一空间内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例如,教师在《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课程教学中,可以让班级内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话题讨论,探讨“我在平时生活中让父母操心的事有哪些?有哪些是因为自己的原因?以后我需要怎么做?”等。教师在一旁进行话题引导的时候则需记录学生谈论的结果。有的学生能够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并且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还有的学生由于受到父母的“过分”管束,进而表现出无奈、委屈、抗议、不理解等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平时埋在心里的真实想法都说出来,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心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舒缓。教师需要针对那些“典型的讨论结果”进行梳理,配合学生小组与其进行引导式的二次讨论,引导学生从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入手,增添辩论与反思环节,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深入体验。

(三)丰富课余活动,巩固教学成效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教师需要多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例如,在一些像教师节、重阳节等特定节日来临之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包饺子,然后走出校园将自己亲手包的饺子送到父母或者敬老院的爷爷奶奶的手中。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劳动乐趣,而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中内涵和意义所在,促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成效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良好的巩固。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需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紧随时代步伐,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需要将学生设置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金慧姝.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8):149-150.

[2]邢琪.蒙以养正  善教乐学  润物无声——以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活动为例[J].求学,2021(28):71-72.

[3]沈芳云.教与学的和谐  学与用的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自主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新课程,2021(30):200.

[4]仪垂忠.情感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1(58):139-141.

责任编辑  李海涛

猜你喜欢
教学实施教学现状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一场及时的春雨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