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语言在个人水彩画中的实践

2021-09-14 08:54王安君
河北画报 2021年14期
关键词:色彩笔者结构

王安君

四川美术学院

一、 语言的转换以及构成原理的尝试

探索初期笔者以拼贴的方式研究视觉语言转换以及构成原理(如图1),拼贴的作画方式可以使笔者打破常规的惯性思维,强迫笔者大胆地用抽象思维来处理画面。拼贴作品《荷塘夜色》是以废弃水彩画、废旧报纸、杂志、毛线、树叶等综合材料拼贴而成,笔者将废材料剪裁成不同形状的点、线、面粘贴到画面上。由于笔者当时还没有掌握构成的原理,没能对形状进行合理有序的拼贴组合,形与形之间的结构关系比较凌乱,但拼贴实验对于自己是一个突破,为之后在水彩画创作中实现语言转化,到后期进行构成原理的研究、应用做了很好的铺垫。

图1 《荷塘夜色》

接下来笔者尝试在水彩画中运用形式语言的转化及其构成原理(如图2)。笔者对康定斯基以及中国水彩画家姚波、周刚的作品进行研究学习。将画面的空间压缩和平面化成为笔者这一时期学习、研究的重点。在作品《风景写生》中笔者用块面将景物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出来,每一个色块如同拼贴画中的每一块纸片,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会用一些线和点将没有关系的块面连接起来,形成几何形式结构,如画面下方的交叉线,近似的垂直线与房子的斜线相呼应,横向的线将左下角的色块与右边树下的结构连接起来。画这幅作品使笔者对画面的平面化处理有了一定的体会,学会将画面散乱的形联系起来,但在平衡、节奏、韵律方面还没有主动处理的意识,用笔也不自如。

图2 《风景写生》

生活化景象总能令笔者感动(如图3)。人们在充满光照和绿意的公园中娱乐、闲谈,这幅作品对语言的转换及其构成原理的运用已经成熟,笔者再次深入研究了康定斯基的艺术思想与实践,这一阶段目的是让自己的绘画语言更纯粹、更统一。笔者将树叶、树干、草坪、人物与自行车甚至阴影等景象转换成纯粹的点、线、面的形态,将客观景象主要分解成块面,线和点作为辅助。客观景物是杂乱的,景物之间在形式上几乎没有关联,如果有也只是巧合,因此笔者在用块面铺大颜色的时候就注意把握色块之间的结构关系,使它们形成几何结构,如树干、树丛和阴影形成的三角形几何结构。笔者有意使形状不规正,让它们在变化中有规则地组合,如方向不同的树干与树枝以及块面,以增加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此时作品有了一定的节奏、疏密关系,同时让笔者惊奇的是把自己的情绪带进了点、线、面的组合中,将自己对阳光小路的美好感受表达了出来,是自己感觉变化较大、收获颇丰的风景练习作品。

图3 《暖日和风-1》

这一阶段作品笔者更加注重每一块笔触之间的变化与联系(如图4),随着画面逐渐被构建起来,笔者对笔触的方向、大小、虚实更慎重,尽可能地使每一笔服务于画面的结构、平衡、疏密、节奏,如画面中间部分笔触细小、繁多,下半部分用大块笔触表现出来,形成了疏密对比关系和节奏上的变化;中间透叠在白色帆布上的一块笔触是笔者后面加上去的,对画面的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三角形结构是画面的主要结构,它将画面的主要景物都容纳了进来,使画面看似繁杂,但又很整体。

图4 《暖日和风-2》

随着练习的深入,笔者借鉴中西方画家在画面中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进一步研究了形式构成原理。与此同时,笔者加入光的视觉元素,并将光影也进行语言转换,注重画面的平面图形与空间转换的关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

二、 空间的介入

笔者借鉴了勃拉克和周刚作品对空间的处理方式(如图5-6),(图5)中笔者将人物、静物、植物、老茶馆的建筑结构以及光影作平面化的处理,用大块面将它们概括出来并组织它们的位置关系,桌面构成了方形空间、建筑结构构成了画面较大的方形空间,其中包含着较小的方形空间,植物构成了长方形的空间,同时它们也形成了近、中、远的纵深空间。画面的基本结构和空间构建出来之后,笔者用点、线、面使形与形之间构成隐性结构线,以不同的方式对画面的平面空间再次进行分割,也是对画面结构的再梳理,如画面左下角与桌面形成透叠关系的纵向灰色色块,它将墙面与桌子连接起来,共同对画面的空间进行纵向分割;墙面上的孔洞、远处的窗户、两个柱子之间的梁、右边的屋顶共同构成了斜向的隐性结构线,对画面的空间进行横向分割,画面中不同走向的线条起到了暗示画面的纵深空间的作用。此类技巧运用在画面的很多地方,掌握这些技巧使笔者能够更加自由地处理画面,提高画面空间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图5 《品味时光——交通茶馆》

图6 《午后》

三、 色彩的觉醒

在色彩方面,笔者尝试突破客观色彩的束缚,逐渐依照自己的情感和画面视觉的需要,对画面色彩进行主观处理,对客观实在的景象进行主动的语言转换,运用形式规律构成有意味形式的画面。

作品《暖日和风-1》就是这个时期的练习作品(如图3)。自然景物的色彩很怡人,贴合笔者所想要表达的感受,笔者只对个别地方的色彩进行调整,将道路的亮部、树干的下半部分和白云的色彩处理成同样的白色,以突出光线的强烈和加强画面色彩的力度;强化了阴影部分蓝紫色的倾向,使树荫下凉爽的感觉渗透出来;画面中零星的、纯度较高的暖色的运用很关键,它们使画面色彩协调、更有精气神。

作品《农家院》描绘的是重庆古镇旁的一处人家的院子(如图7),房子是新建的,院子里景物的色相很多、很杂乱、色彩关系不和谐,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景物色彩的纯度整体降低,让色彩在灰色调里进行微妙地变化,使色调统一。把握好色彩的纯度是这张作品的难点和亮点。

图7 《农家院》

作品《品味时光——交通茶馆》是笔者比较喜欢和满意的一张作品(如图4-5),表现的是重庆打卡胜地交通老茶馆,笔者充分利用光色营造了光影环境,暗部统一有序,亮部层次清晰,明暗对比强烈,画面响亮、通透,用酣畅淋漓的写意手法表现出了都市中遗存的老茶馆意象。色彩如果依照现实原本样貌处理会失去色彩美感,笔者将画面的色彩进行了主观处理,降低了色彩纯度,加强了色彩倾向,运用大面积的黄色系色彩使画面统一在暖黄灰色调中,少量的蓝色与大面积的黄色形成色彩对比,少量的红色与后面的暖灰绿形成色彩对比,画面色彩和谐、沉稳,表现出了温暖、闲适的老茶馆气氛,同时也把老茶馆的历史感体现了出来。

四、情感的注入

在读研期间,笔者研究画面形式及其构成规律的目的是使作品能够准确、充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

作品《暖日和风-3》来源于笔者在重庆偏岩古镇采风时看到的情景(如图4-8),在集市的入口处有个卖书和冰棍的小摊,大人在买冰棍,小孩子正在享受冰棍带来的快乐,平常的景、平常的人感动了平常我,看到那个小孩就好像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十分亲切,这幅作品可以说是笔者童年记忆的再现。笔者在短时间内用块状的笔触、书写性的线条概括出景物,由于作画时间较短,使笔者能够将自己对景物的感受与当时的情绪较多地带入到画面中,纯粹的点、线、面的运用,有助于使画面上的形象与客观表象拉开距离,化为心中的意象,这也是笔者喜爱写生的原因,它是爆发式的作画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上将心中的意、对象的神传递到画面上。

图8 《暖日和风-3》

作品《脊梁》描绘五位工人在灼热的阳光下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如图4-9),粗壮的大手,黝黑的皮肤,坚硬的工服,这些外在形象衬托了他们健康明朗的表情。迎面走来的瞬间流露出他们离开家乡在城市中的工地与工棚中结下的患难兄弟情,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建设者,是新时代的脊梁。创作时笔者首先将五个人物形象进行排序,确定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然后依据一定的视觉形式规律,反复推敲人物的位置,使人物之间的位置安排有次序、有层次、有节奏,使人物结构相互联系,构成有力度、饱满的形状、使他们形成一个气韵连贯的整体,能够突出他们阳光向上、团结有力的气势。人物与背景关系的处理是人物画创作的难点,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内容上,笔者希望背景尽可能地服务于人物,笔者去除掉繁杂的物象,使背景简单明了、整体统一,并与人物结构相互契合。色彩的处理是这幅作品的关键,笔者顺势而为,将整幅画面主观处理成暖黄色调,强化了主题思想。表现手法上,笔者确定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但不是精雕细琢,而是想以一种轻松的书写性方式来表达,将情绪充分融入到画面当中。

图9 《脊梁》

作品《赶场》来源于笔者去重庆东溪古镇采风的经历(如图4-10),那里的人近乎每家至少都有一辆摩托车作为出行的工具,马路上时刻都有许多摩托车穿梭的身影,摩托车大军已然成为镇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摩托车上载着一家老小,他们携带着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农具、新产品等,摩托车好似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展示着新时代下小镇人的生活面貌和状态,笔者认为将这种景象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很有意义。

作品表现的是清晨小镇上赶场时车水马龙的景象,作品中人物原本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地点出现的,笔者为了表现出赶场路上热闹的景象,在拍摄的众多素材当中选取了形象较好的几辆摩托车和小货车,将他们同时容纳在一张画面上,背景是笔者采风期间经常走过的桥,这座桥也是赶场的必经之路,是十分热闹拥堵的路,最后面是一整块天空,这些对象构成了作品的主要内容。笔者压缩了画面空间,将摩托车与人物做简化处理,让他们组织成几何结构,形成具有几何形式感的画面。笔者尽可能省略掉一些相同的部分和不能为思想服务的对象,强调对象各自特征。色彩上,笔者改变了部分对象的固有色,用色多以暖色为主,用少量的蓝色、绿色、紫色来调和画面的色彩关系,形成以暖红色调为主的和谐统一的画面。笔者以直接画法来表现对象,用笔上略有拘谨,与理想当中写意表现方式还有一些差距,但画面充分表现出了赶场时热闹的气氛,展示出了新时代下人们的幸福生活。

图10 《赶场》

五、结语

许多水彩画创作者往往重视水彩画的本体语言研究而忽略了艺术语言的思考,导致画的很精细,但画面松散、没有一定的秩序,总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笔者从研一开始的迷茫到如今能够创作作品,变化很大,其中的关键得益于持续不断的形式研究与探索,通过大量水彩风景画的写生,掌握了一些看似基本的形式问题,其实不知不觉地将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形式意味和中国写意的表现手法结合了起来,形成了自己的水彩画作品面貌。今后的学习中笔者还会继续深入研究形式问题,并融入更多的思想情感到画面中,加强对画面的主观处理能力,逐步完善自身的绘画语言体系。

猜你喜欢
色彩笔者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老师,别走……
论结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神奇的色彩(上)
论《日出》的结构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