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建设工程合同动态管理模型研究

2021-09-15 02:43李松柱陈佳伟
科技视界 2021年23期
关键词:参与方建设工程动态

李松柱 陈佳伟

(江苏卓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210042)

1 基于BIM技术进行施工合同动态管理的必要性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的GDP总值,进而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建设工程合同作为影响建设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其管理的标准化、法制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国际上诸多国家已建立成熟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体系,国家住建部发布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BIM、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建筑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及具有关键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业信息技术企业”[1];住建部颁布的《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大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加快推进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全寿命期的一体化集成应用”[2],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弊端表现得愈发明显,无法实现建设工程全方位、全流程的动态合同管理,对项目的顺利进展产生了阻碍,已不能满足合同管理的需要。在合同管理中引入BIM技术,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可视化、协同性、全面性、联动性特点,为合同管理创建一个信息集成和共享平台,基于该平台,各参与方可实现不同专业、不同时段使用同一标准化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实现项目信息的无偏差交流,避免了不同角色因理解程度不同而产生的理解偏差。此外,基于该信息共享平台,各项目参与方能够在项目开始施工早期融入工程项目中,利用BIM的可视化优势,进行工程的仿真模拟,实时实现工程实际进展值与合同计划值的动态分析,并根据动态分析结果进行项目计划的及时调整,降低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偏差,从而达到建筑工程项目整体合同目标最优。

基于此,利用BIM技术的优势地位,将BIM与工程合同管理相结合,一方面能够使BIM技术在建筑领域发挥其最大应用价值;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各项目参与方的合同管理工作效率,并建立多方合同管理的动态联系,积极控制合同管理的总体目标,实现工程合同管理的高效实施。

2 基于BIM的建设工程合同动态管理模型构建原则与思路

建设工程合同动态管理的目标是促进质量、进度、成本三大目标的实现,实现互利共赢、减少违约与纠纷并优化企业资源库,扩大企业战略合作范围。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建立一个系统性强、客观科学、可操作性强、动态性强的管理框架面模型。通过该框架实现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与BIM技术的有效结合,实现建设工程合同的动态管理,提高目标实现的效率。基于此,在构建该框架时需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系统全面性原则[3]。建设工程合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管理复杂,要实现其有效管理,需要基于BIM技术建立一个系统的整体,将各个模块和环节联系起来,实现施工过程中全流程动态管理、目标管理和各参与利益方的管理。

(2)客观科学性原则。建设工程合同动态管理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客观的基础之上,各模块内容的构建必须能够有效反映出建设工程合同的特征,并将各模块之间的关联清晰明确表达出来。

(3)可操作性强原则。BIM技术的应用是为了实现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方便快捷管理,其管理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数据资料,这些资料的管理与运用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学历水平的人员,这就要求合同管理框架能够满足所有使用者的需求,操作简单、实用性强,且便于维护。

(4)动态性强原则。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影响项目建设的诸多因素是经常变化的,因此基于BIM的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模型的设计应实现动态管控作用,对施工合同管理进行动态监控。BIM模型中的数据信息是动态关联的,当模型中的数据信息发生改变时,与之关联性的数据对象会及时地进行更新,以满足施工合同管理的动态性原则。

基于BIM的建设工程合同动态管理框架首先应集合同主要参与方于一体,即融合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运营方、供应商、咨询单位、采购方等合同主要主体,以合同有效管理为核心,运用BIM技术和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参与方的有效协同和合同的信息化动态管理,具体构建思路如下:一方面,以BIM技术为基础,将各参与方的信息整合为多个子模块,并以各方之间的合同关系和合同管理过程为主线,以实现合同目标为核心,以项目实施过程为时间线,实现合同目标的制定、执行、修正、评价和完成;另一方面,在功能上运用BIM技术的协同性和模型的互通关联优势,实时追踪和分析合同执行情况,当合同执行过程出现问题时,及时发出预警和调整,确保合同目标的实现;此外,该框架能够实现合同的整体规划、执行情况和风险情况的追踪以及预警方案的调整,需要满足质量、进度成本与相关信息的有效关联,实现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的及时汇总和分析。

3 基于BIM的建设工程合同动态管理模型构建

基于以上构建原则与构建思路,采用模型构建与功能分析的方法,本文从合同动态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BIM驱动的建设工程合同动态管理模型(如图1)。整个模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按照合同管理流程和合同管理相关参与方信息为基础,借助互联网技术和BIM技术,集成数据模块、各子模型模块和信息源模块为关键模型数据层,形成BIM信息集成管理平台,通过集成合同管理中形成的过程信息以及各功能子模块信息,针对不同管理目标实现项目合同的动态管理控制,进而完善项目合同信息管理。

图1 基于BIM的建设工程合同动态管理模型

4 基于BIM的建设工程合同动态管理模型功能分析

4.1 物理层

物理层是模型的最底层,为整个模型的运行提供软硬件环境,包括网络环境、BIM专业软件、硬件设施以及相关的图形技术等,利用网络及相关软硬件设施为平台的运营和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提供环境,确保项目信息能够实现有效分享。

4.2 模型数据层

模型数据层是平台运营的数据基础和关联基础,包括信息源模块、数据模块和模型模块三部分。其中,信息源模块是数据信息的来源,涵盖了工程结构类型、人工、材料、机械信息等项目基础信息;合同工期、工程质量、价款支付、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合同信息;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IFC标准等法律信息以及进度款支付情况、施工日志、材料进场检验等过程信息,通过信息源模块的信息收集形成模型运营的信息基础。模型模块是项目合同管理中各参与单位 之间形成关联的核心部分,包括设计模型、施工模型、运营模型等部分,在信息源和物理层的支持下,提取信息源的数据,通过各部分的详细分析与处理,形成阶段性模型,实现项目实施过程信息的高效传输,为数据模块提供数据基础。数据模块包括实施过程数据库、项目管理信息库和BIM模型数据库,主要为各部分功能的实现提供数据库基础,便于各类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和传输,为模型的运营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数据表现形式。通过三个子模块相互关联形成稳固的信息数据集成层,三模块之间信息相互调用和共享,实现项目实施中过程信息的生成和收集。

4.3 平台层

平台层是数据应用的资源库,为模型层中不同模型的搭建和运行提供平台支撑,同时为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协作、信息共享提供了交流服务平台。利用BIM技术的集成性和互通性,有权限用户实现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更新等操作,其他用户则通过平台实现信息搜索、提取和统计,以满足自身需要,进而实现项目的管理。

4.4 应用层

应用层是整个模型的交流层,构成了工程合同管理体系的工作界面[4]。依据模型数据层提供的数据功能和平台层提供的公共服务功能,应用层按照项目合同实施的过程实现项目合同目标的管理和各参与方的关联管理和利益维护,包括合同质量管理、合同进度管理、合同成本管理、合同安全管理和合同变更管理等合同管理目标的完成以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咨询单位等各参与方的关联。

猜你喜欢
参与方建设工程动态
基于秘密分享的高效隐私保护四方机器学习方案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国内动态
关于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的探讨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初探
涉及多参与方的系统及方法权利要求的撰写
基于IPD模式的项目参与方利益分配研究
电网建设工程通用造价管理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