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伦理意蕴与实践智慧

2021-09-18 02:06廖仁郎欧阳辉纯
关键词:伦理

廖仁郎 欧阳辉纯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伦理意蕴,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伦理旨趣,凸显了党性和人民性、中国精神和世界担当融为一体的伦理智慧和伦理实践。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为此,要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魂聚气,从坚定文化自信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坚持从制度性提升人民获得感、幸  福感和安全感中,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全面拓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积极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成效展现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全球治理新变革提供“中国方案”的新担当和新形象。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初心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美好生活;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1)04-0001-07

[收稿日期]2021-05-15

[作者简介]廖仁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欧阳辉纯,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山东大学政治学博士后,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和中国哲学。

迈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为迫切。将何种价值要素摆在首位,既彰显党的价值追求,也检验党的初心使命。这是因为,“民众对政治价值的选择、认同和追求,在终极的意义上,是以政治是否有利于自己的‘优良的生活作为标准来判断的”[1](P57)。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更好地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伦理期待,需要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对美好生活进行构思与谋划,考察并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其中的关键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3] 也就是说,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布局和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新期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实践指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整体上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演进逻辑,对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始终牢记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具有鲜明的伦理指向性。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整体性发展的伦理承诺

应该看到,中国道路具有历史延续性,应在自觉从重温党的历史中坚定党的初心和使命。把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满意度。

(一)在回溯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阐释党的初心使命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迈入新时代,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4] 也就是说,强化党员干部历史意识,旨在增强党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不断推动国家治理走向合理与应然。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根本的原因是: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回首过往,是为了不忘初心,让中国道路走得更坚定、更长远。相比于过去,“中国之治”优势不断彰显,中国日益从守正创新中坚定“四个自信”,对世界的认知日渐从“落后挨打”的悲情世界观转为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某种程度上说,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根源在于西方对华心态整体失衡,难以从制度、治理等维度展现西方优越性,进而试图从历史维度推进“和平演变”,以偏概全、编造、质疑等形式贬低中国共产党,以混淆是非对错、补偿心理落差。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2020年1月8日,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特别号召全党加强“四史”学习,从正本清源中阐释党的初心使命,进一步压缩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滋长空间。

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强起来”的关键时期,党执政面临“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从严治党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强化初心使命意识,当好推动民族复兴的接棒者,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为此,要加强从大历史的角度对中国长时段历史的理性检视,最大限度剔除中国道路所积淀的诸如制度粘性、官僚惰性、权力任性等消极元素。[5](P24-25) 在此过程中,要积极继承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初心使命的不懈探索,以新的精神风貌和奋斗姿态把党建设好,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历史地看,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承平时期,加强党的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具有价值优先性。鉴此,党的十八大结束后,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特别提出“中国梦”,十九大后又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其政治深意在于从百年屈辱中砥砺政治品格,把握好党的“初心”和“使命”。将历史教训、现实发展与未来战略相结合,并辩证统一于增强党的忧患意识之中。既要从中获得历史自信也要加强自我反省,增强中国道路自信。让忧患意识化为自我革命的伦理意识,全方位把握社会转型发展中的否定性因素,正是新时代持续提升党执政的温度、效度和信度的内在价值诉求。

(二)把人民滿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知政失者在草野。在治国理政中,坚持让人民做政绩的“阅卷人”,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这不仅是思想工作方法问题,最根本的是执政的初心立场问题。当前,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2]。始终为人民谋幸福、努力奋斗,自觉把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是兑现我们党的庄严政治承诺的内在要求。尤其作为百年大党,要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筑牢党长期执政的坚实根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必须与时俱进回答好和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今天,我们党已由小到大成为世界第一大党,对世界政党的影响力、感召力持续增强。新形势下党“赶考”远未结束,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把党的宗旨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漠、政绩观扭曲、作风不纯等问题,确保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带领全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推进自我革命深度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从初心使命的政治高度联系好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和规制权力的扩张性,确保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其中的关键是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抓工作的价值目标。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6]。

(三)在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把握和化解社会主要矛盾

迈入新时代,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由此引发的利益关系失衡问题,必须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协调利益关系,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创新性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7](P173) 要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均衡发展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将各种消极因素降到最低限度,不断厚植党的执政根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然而,发展失衡导致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也不是社会主义应有的图景。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把党和政府的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来,便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使命和新挑战。牢牢把握这一总体目标,就要坚持从党的利益、国家整体利益、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把握社会矛盾全局。把制度创新与治理优化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支撑。

尤其是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8] 要进一步释放“中国之治”的经济政治能量,就必须下功夫认识并加以解决,引导西方从生产力及治理现代化维度更加理性地看待中国、评价中国制度和中国道路的合理性。以此为依托,积极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筑牢中国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根基。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塑造一种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美好生活样态,从宏观到微观全景式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现代化中国。坚持以新发展格局引领合作共赢式的新型全球化,实现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价值融通和深度互动。也就是说,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眼光不应只局限于“国内”,而应将中国发展置于动态变化的国际大环境中审视。把握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积极以中国改革促进世界发展。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理论特质和逻辑张力。

二、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植新时代价值共识的伦理诉求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增强中国发展的确定性,需要进一步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魂聚气,形成奋斗合力,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一)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

从近代“睁眼看世界”至今,摆脱“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推动中华民族再度伟大复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总体上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从政治上“站起来”、从经济上“富起来”,更要从精神上“强起来”,开辟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今天,我们13亿多人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9] 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既是政治目标也是共识之源。经过几代人努力,中华民族再次站在“强起来”的历史关口,中国睁眼看世界和世界睁眼看中国同频共振。站在更高的起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发的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及时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增强党辩证把握新一轮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危”与“机”的战略能力。时代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要低成本、平稳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关键在于保持“赶考”意识的政治清醒,积极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赓续中凝聚力量,使之成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发挥党的自我革命的净化器作用,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全方位释放“中国之治”的制度效能和文化能量。切实保持好中国发展的延续性,塑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美好生活样态,让世界在自觉或不自觉中用中国的生活方式来塑造世界,提升中国道路、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重视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魂聚气和塑造意识形态正当性

长久以来,党对执政正当性的论证模式,主要偏重从历史正当性、绩效正当性维度阐发与构建。不过,基于历史与现实的疏远及人民需求的新转向,这种论证模式客观上窄化了党执政为民的多维面向,拓展和深化党执政的正当性要素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要从偏重历史说理、绩效建构转向对意识形态正当性的重视,限制西方国家用话语优势对冲中国发展优势的运作空间,以伟大民族精神托起民族复兴底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深刻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0](P153) 因此,筑牢党长期执政的坚实根基,“务实”与“务虚”同样重要。唯此,才能确保党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让政策举措更贴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通过制度体系和意识形态塑造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在此过程中,要扎根历史、聚焦现实创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整体性叙述方式,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走上政治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道路。让人民群众在重温党史、聆听共产党人故事中感受精神洗礼,引导其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等方式实现人生价值,在精神榜样的激励下不断从自我走向他人、走向社会和国家。历史地看,一种意识形态学说要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把意识形态诉求融入价值建构,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维度给予人们深刻的生命伦理启迪。在此方面,儒家学说从政治到克己的深刻伦理价值建构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三)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把握文化自信何以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价值基础。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1] 历史地看,文化兴国運兴,文化强民族强。近代中国因“落后挨打”,而惨遭列强轮番侵略和践踏,几至中华民族濒临危亡。这不仅深刻刺激无数仁人志士“睁眼看世界”,更让中国掀起全面“师夷长技”的狂潮,至今余波未了。不过,这种建立在文化不自信基础上的“师夷长技”具有很大局限性,突出的后遗症是导致国民文化心态的殖民主义,迷信西方文化模式。然而任何文化都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汲取西方文化因子,积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都要重点吸纳或继承具有超越性价值的部分。绝不能因噎废食。这是深刻把握文化自信何以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基本要求。现阶段,关键是从坚定文化自信中构筑“四个自信”的心理认同基础,更好应对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冲击和话语博弈。这是因为,文化是人类智识精华的高度浓缩,最能彰显和体现一个民族的创造性和内在属性。正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奋进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增强文化定力,才不会“乱花渐欲迷人眼”,陷入西方精心设计的“话语陷阱”而迷失自我、继续“挨骂”。其中蕴含的深刻政治意涵是:从坚定文化自信中加强中国特色概念供给,向世界展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景,开辟一条强而不霸的新兴大国崛起之路。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全面拓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伦理实践

民心向背事关党的执政根基。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拓展和深化党执政的深厚基础,应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推动中国梦与世界梦深度融合,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一)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要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权,让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历史深刻昭示我们,必须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12](P222) 现阶段,党再度站在历史的重要关口,需要持续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落实“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重要指示,把政治理念与道德规范融入政治伦理建构之中,让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好担当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更多地从历史、制度及伦理维度关注政治,及时祛除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因素。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伦理精神转化为惠民利民富民的切实举措。

一是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笼子”。权力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把权力置于阳光下,关进制度的“笼子”,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唯有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笼子,才能压缩权力的自由载量空间,杜绝权力寻租、暗箱操作,提升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效能。在此过程中,“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13](P4-9),必须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加以解决,不能让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管涌沦为大塌方,酿成全局性、颠覆性的灾难。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防止制度钝化,应依托制度笼子管住“关键少数”,以党内法规建设新成效推动法治中国开创新局面。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进一步落实责任和追究责任的机制,确保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合理运行。

二是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是平衡好党执政的道德性和秩序性张力,以更高的政治伦理要求完成“赶考”历史答卷的内在诉求。赓续红色血脉,不仅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更要从革命历史、执政理念等维度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凝聚党心民力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要“务实”也要“务虚”,善于把今天的幸福生活与昔日的革命历史相关联,确保这一光荣的“集体记忆”永不失忆。要创新红色基因传承的途径与形式,注重从百姓日用、文化消费等微观领域入手,用优秀的文化、文艺作品把革命故事讲好,通过适度的市场化渠道推动祖国各地星罗棋布的红色资源“活起来”。

三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此过程中,党内教育仅聚焦“关键少数”是不够的,向广大党员拓展、向常态化、制度化延伸,是持续净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必然要求。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指出,“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14] 这其中,思想上的滑坡是政治生态病变的肇端。理想信念“总开关”没拧紧,各种偏轨越界的行为就会在所难免,进而导致宗旨观念淡薄、道德行为不端等系列问题。鉴此,新形势下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有系统思维和制度性举措。针对性地设计教育内容,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先进典型,激励更多党员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二)坚持从制度性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拓展和深化党执政的深厚基础

脱离群众是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危险。加强党的执政正当性建设需要与时俱进,而且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正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作为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就要增强忧患意识,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要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制度性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特别是面对成绩,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13](P4-9)。更不能把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异化为谋私的工具。唯有与人民群众保持鱼水深情的伦理关系,才能实现权力归位,用伟大复兴中国梦凝魂聚气。持续增强中国共产党抵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系统性冲击的执政能力。

一是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群众是党的血脉和根基,人民支持拥护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优先加强基本民生建设最能彰显党执政的初心使命。2020年5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提到我国“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我们在肯定脱贫攻坚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要做好“接力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的位置。重點从民生保障体系推动更多资源向基层及弱势群体倾斜。针对群众生活的堵点、痛点、盲点,既有全面要求,又有具体办法。坚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导向来突破瓶颈制约、选择合理路径。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持续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应该成为党执政为民的伦理自觉。

二是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现阶段,绿色生态日益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定义、新期盼。确切地说,“绿色”不仅是一种消费观念,而且成为新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判断。[15]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向度。作为一项公共产品,要确保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持续供给,离不开对成本与收益的平衡。一方面,需要充分借助政策杠杆撬动更多资源投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把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让生态文明建设在市场化、法制化轨道上推进运转。汲取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教训,还要从国家安全高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三是凸显文化产品精神价值。近年来,西方污名化中国的行径逐步增多,加强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价值指引十分必要。补足人民精神上的“钙”,让中国在精神上强起来,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对文化创作环节的过程监管,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端正创作思想,遏制住当前文化产品泛娱乐化、泛物质化的不良倾向。让人民在消费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文艺创作的渗透,把严肃题材娱乐化,导致人民理想信念的虚化。要把牢正确的创作方向,努力推出反映传播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既赢得受众青睐又获得市场认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在正确、健康轨道上壮大发展。

(三)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展现中国共产党积极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新担当

进入21世纪,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是大势所趋。作为大国,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具有天然的道德优先性。诚如习近平指出,“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16] 也就是说,对大国政党的真善美评价,该有一种更为宏大、深刻的政治伦理视角。把大国政党放到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全方位评估其所作所为,以及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影响。从中国维度看,应优先从边缘地带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发展战略对接与对外发展援助相结合,进一步充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内涵。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担当,提升中国理念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合理的路径选择。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一是打造互利共赢合作新模式。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特别是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持续抬头发酵,各种失序和失范渐成国际社会的“新常态”。[17](P34-36) 推动经济全球化再平衡,关键在于坚持多边主义,共建包容开放的世界经济。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开始由“顺势”转为“谋势”主动进行布局,积极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式发展新模式。秉持正确义利观,增加对发展中国家支持力度。通过对接、发展、释放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潜能,让边缘地带国家在更合理、包容和平等的共同发展中实现对发展赤字的化解。以此为基础,拓展中国方案的地缘实践空间,塑造好中国强而不霸的新兴大国形象。

二是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更加凸显这一点。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具有内在的生命联动。在生态危机面前,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摆正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需要着力构建绿色发展观,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无国界。为此,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应将更多绿色、生态元素融入其中,为发展中国家生态治理提供更多支持,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生态矫正机制。积极以浓缩中国智慧的绿色“一带一路”发展观为引领推动世界绿色转型,打造清洁美丽世界的合作之道,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在具体领域共享发展经验。迈入新时代,中国之治效能进一步彰显,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2]。新形势下要把制度优势、治理优势转为话语优势,既需要从宏观层面深化中国同世界的关系,着力构建阐释中国道路的跨文化话语体系,也需要在微观具体领域共享发展经验,不断从实现合作共赢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理性认知。这需要中国能够理性地发挥建立在一定道德根基上的政治影响力。[18](P175) 着眼于共同的发展利益,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发挥中国经济外交引擎作用,推动地区关注点重新回到“共同发展”议题上。同时,也要坚持有理有据有节的斗争原则,以斗争求合作掌握新一轮大国博弈主动权。

四、结语

道路决定命运,经得起历史检验。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既要镜鉴他者,也要审视自我。这是“中国政治实践和道德实践的一种基本的政治和道德智慧”[19](P6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伦理原则,推动中国制度更加适应并有效地推动生产力发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积极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资源均衡分配,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强化党执政的政绩正当性基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发的价值冲击,中国要注重用伟大复兴中国梦凝魂聚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塑造社会同一性的整合力、凝聚力和塑造力。着力塑造中国精神,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切实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道德责任。从抓住“关键少数”维度看,要积极培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伦理意识,通过对主观世界的积极改造推动客观世界朝着更合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向度演进。对此,习近平深刻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20] 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把中国梦与世界梦有机统一起来,为破解人类共同难题提供制度性思考和可通约性理念,推动中国之治的宏大走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1](P10-18)

[参 考 文 献]

[1]戴木才.从优良生活到理想政治:现代政治伦理潮流[M].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2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3]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8-10-26.

[4]李斌.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N].人民日报,2013-07-14.

[5]徐勇.历史延续性视角下的中国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2016(7).

[6]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7]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8]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

[9]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2]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13]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J].求是,2019(15).

[14]習近平.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6-11-03.

[15]邢宇皓.生态兴则文明兴[N].光明日报,2017-06-16.

[16]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报,2017-12-02.

[17]魏南枝.促进共商共建共享 化解发展赤字[J].红旗文稿,2017(20).

[18]张笑宇.重建大陆:反思五百年的世界秩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9]欧阳辉纯.论朱熹忠德思想的理论基础——以“天理”和“中庸”为中心的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考察[J].云梦学刊,2021(3).

[20]颜晓峰.胸怀“两个大局”的高远战略思维[N].光明日报,2019-07-29.

[21]欧阳辉纯,王木林.从中国之治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学意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

On the Ethical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Wisdom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LIAO Ren-lang1,OUYANG Hui-chun2

(1.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2.Marxism School,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has rich and profound ethical implications, which establishes the ethical purport of taking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and highlights the ethical wisdom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arty spirit and the people, the Chinese spirit and the world.Focus on the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and adhere to the people's satisfaction as the fundamental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all work.Regar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the highest and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refore, we should use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gather our common will,consolidate the ideological basis for the unity and struggle of all the people from strengthe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We should persist in putting people as the center in promoting people's sense of achievement, happiness and sense of security, and comprehensively expand the ruling foundation and source of streng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Through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e can show the new responsibility and new imag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ctively providing the "China plan" for promoting new changes in global governance.

Key words: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original aspiration and mission;take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a good life; national rejuvenation

[责任编辑 常延廷]

猜你喜欢
伦理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技伦理治理的意见》
科技要创新伦理须先行
科技伦理
《女勇士》中的女士之勇
AI伦理和法律研究刻不容缓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家庭伦理剧的研究文献梳理研究
家庭伦理剧的研究文献梳理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