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意蕴

2021-09-18 02:06姜天宠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 要]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背景、逻辑演进、价值贡献都离不开时代的浸润,并在时代的实践中绽放其理论光芒。文章从历史背景与客观要求、学理解读与多维视域、理论贡献与现实启示等角度梳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意蕴,这有助于我们学习、贯彻、弘扬这一理念,为世界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关键词]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意蕴

[中图分类号]B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1)04-0008-03

[收稿日期]2021-04-26

[作者简介]姜天宠,北京澄澜集贤教育科技教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人类社会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类自身的异化等发展危机,人类应走向一条怎样的未来之路,世界应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客观现实,科学审视了当今世界秩序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社会的演化走向,深刻剖析了世界各国共生共存与全体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普遍规律,创造性提出了契合时代语境的前瞻性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世界向何处去,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给出了及时的科学解答。

一、时代背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背景与客观要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应时代发展中的问题应运而生的,为了科学理解这一时代命题,就要把握国际社会的历史背景与国内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 国际社会面临前所未有挑战,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经济全球化使国家与国家的空间距离大为缩小,互联网技术更是突破了地域限制,使世界各国经济、金融、文化交流愈发频繁、日益紧密。在这样的国际社会背景中,越来越多问题超出了国家范畴,成为了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冷战思维、强权政治、文化霸权、垄断资产阶级制定的“游戏规则”……加之气候变暖、生态破坏,甚至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等,使人类社会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成果与便利外,也由于全球治理存在深层次的矛盾问题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潮头,打造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和结盟对抗的老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战略之举,这既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也是顺应潮流的理性选择。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就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如今,这个大趋势仍然未变。“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同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历史结论与郑重承诺。发展关乎人类生存的质量。“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2],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当今时代,发展的领域不仅涉及到经济、安全,还涉及文化、气候、环境、健康等全面发展,发展的性质也要转向平等包容可持续等健康发展。基于以上国际背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破解世界难题、顺应时代潮流提供了中国的时代之钥。

(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开放发展与世界深度融合

人类社会发展的冲突与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尽管这对矛盾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但却是可以被认识和把握的。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科学性时代把握,也为如何发展提供了科学路径与客观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历史性标志,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通过实践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主观要符合客观的真理态度,也通过实践总结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学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常态后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我国也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新时代激荡出的社会深层矛盾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进行科学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立足于唯物史观解决这一矛盾的创新性理念。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样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为中国发展人为制造了阻碍。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开放、包容、平等、合作彰显了中国永远不会称霸的外交姿态、传递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塑造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世界霸权主义的倾向,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中,中国绝不干涉他国决策,绝不扩张领土范围,绝不建构势力共同体。”[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我国置于和平稳定的国际交往环境,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回应了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之需。

二、时代内涵: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学理解读与多维视域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随着时代发展而豐富完善,其理论张力不断扩延,内蕴着多维视域的学理内涵,其中包括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等五个方面。

(一)构建持久和平的政治共同体

习近平强调:“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这个世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物。……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P5)中国始终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建设国际和区域层面的伙伴关系,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商互谅,始终秉持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的理念,妥善处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分歧,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际交往道路。

(二)谋求共同繁荣的经济共同体

习近平指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5](P304)“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6]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层面就是要弘扬共同利益观,谋求共同繁荣的经济共同体。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全球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能够封闭孤立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要以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与价值为基础,坚持开放创新、互利互惠的基本原则,力争建设一个共同发展、普遍繁荣的新世界。

(三)促进开放包容的文明共同体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7]文明只有地域、特色之分,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别。“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7]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发展所凝结的成果,都因其独特美丽而熠熠生辉,共同促进着人类的发展进步。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秉承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文明交流理念,强调要打破文化交往壁垒,以取长补短、宽和包容的态度在不同文明中寻求精华、汲取营养,携手世界各国推动人类文明的飞跃性发展。

(四)营造和平共处的安全共同体

安全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各国交往中最应秉持和追求的原则。当全球拥有了安全的基础,就等于为社会进步保驾护航。“当一个地区内的国家之间有足够的相互信任时,相互之间就不必以军事力量防备对方了,这一地区就不会出现军备竞赛,从而减少因军备竞赛导致军事冲突的危险……”[8](P29),中国在全球安全治理问题上,秉持公道正义的原则,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努力通过加强国际间的和平交往,共同营造一个共建、共享、共赢的国际安全格局。

(五)共建清洁美丽的生态共同体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强调:“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自一个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9]在全球日益重视生态文明、重视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模式,共谋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地球,尊重自然,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

三、时代价值: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贡献与现实启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0](P506)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趋势,不断推动世界更好发展而提出的可供参考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华文明智慧的创新和发展,兼具深远的理论价值和深刻的现实启示。

(一)唯物史观的一脉相承和创新发展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破解全球难题的伟大构想,它糅合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和智慧,更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卓越贡献。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中表述了三个阶段,一是人与人相互依赖的“自然共同体”;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种形式,均是人对“物”的依赖,资本货币主导的“抽象的共同体”或国家机器扮演着“虚幻的共同体”;三是人类个体独立,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要的思想源泉与理论根基。马克思通过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民族史”进入“世界历史”阶段,落后国家可依据实际情况借助其跨越“卡夫丁峡谷”。马克思主义秉承着对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关切描绘了“真正的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以世界历史理论的世界交往为基础对全人类的人文关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学视角,彰显了破解人类发展困境的方法论倾向,展现了最终要迈向“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唯物史观一脉相承,同时以当下的客观世界为现实基础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给出了理论上的创新解答。

(二)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1.携手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是处理周边国家关系,将周边国家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一环,始终遵循“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基本方针,巩固加强周边国家的和睦关系,紧密联系,合作共赢,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共同发展;二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打破旧式结盟对立的老套路,摒弃零和博弈的旧思维,秉持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理念,不断扩展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机制,实现国家共赢;三是深化发展中国家关系,中国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加强国家间的团结合作,助力发展中国家的振兴,实现共同发展。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国家间交往以平等发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以互利共赢为共同价值目标,为全球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勾勒了蓝图,为未来国际关系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支持,对于国际关系的现代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2.提供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科学把握人类发展的未来走向,深刻把握两个大局,凝聚最广泛的全球共识和力量突破当前全球发展的瓶颈。“面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发展的需要,中国积极参与并推进全球治理改革”[11](P237-238)。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发展的空前高度,在对当前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国际形势进行深刻分析后,从全人类同生存、共发展的视角倡导世界各国解放思想,主张利用平等共处、交流互鉴来化解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国家的隔阂纷争、矛盾冲突,驱散资本主义思想的雾霾,挣脱单个国家的狭隘思维,秉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和绿色低碳的理念,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诸多领域倡导建立一个真正和谐共处的“世界村”,为共建和平、安全、繁荣、文明、美丽的和谐世界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贡献了新力量,为推动全球治理和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光明日报,2013-04-08.

[2]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7.

[3]王岐山.王岐山出席第八届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并致辞[N].人民日报,2019-07-29.

[4]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6]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5-09-29.

[7]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5-16.

[8]阎学通.中国的新安全观与安全合作构想[J].现代国际关系,1997(11).

[9]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 -01-20.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王沙沙,翟波.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及其时代价值探析[J].法制与社会,2020(7).

[责任编辑 薄 刚]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