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融入的有效性探究

2021-09-19 08:57龙玉甫
学习与科普 2021年22期
关键词:学科教学德育高中数学

龙玉甫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育中,道德教育的渗透是时代的召唤,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方法,在高中数学教育中渗透到道德教育中,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况上并非易事,高中数学在不知道如何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教育中的情况下,培养“水润无声”学生的道德素质成为许多数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的必要性,分析了高中学生心理共性和德育需求,提出德育内容系统化和德育融入的方法,归纳了把握德育融合小技巧,总结出提高融入德育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德育;有效性

引言:

新课程改革给教育发展方向带来了新的变化,也对高中数学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是非常重要的,而新课程的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兴趣。作为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们,深知时间的宝贵,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德育都必须追求高效,所以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与德育融合的有效性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以下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谈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方法。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的必要性

数学教师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入的具体实施者,数学教师对德育融入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德育融合的效果,所以必须让数学教师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的必要性。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设学科人才的需要,是加强对人的素质培养的需要,也是提高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需要,还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需要。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阵地,学校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前途的一件大事。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应充分体现它的教育性。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认识问题,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使他们能正确地处理已知与未知、形与数、直与曲、连续与离散等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掌握与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设置问题情境,渲染气氛,既教育学生又提高兴趣。

二、高中数学课堂进行德育的具体策略

(一)利用数学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利用数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由于新课程的改革之后,新的数学教科书有很多读物可以让学生理解古代中国数学研究的丰硕成果,比如中国著名的数学古典《算术九章》,首次提出正负数的概念和算法,代数中公元前2000年在西方有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最初是由西周王朝的数学家香高提出的,因此也被称为香高定理。例如,对于“”的学习,学生可以看到祖冲之在计算中的出色表现,他将计算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到小数点后六位的人物。学生可以学习数学历史过程中的人物故事。另一个例子是杨菲的“三角阵列”,比在法国发现“帕斯卡三角”早了500多年。这些优秀的数学家及其业绩创造了中国数学荣耀的历史篇章,所以说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还能增强为祖国建设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意识,而且可以训练学生不怕困难、努力工作的良好学习理念。因此,只要教师巧妙地挖掘教材,就能找到很多类似的道德教育教材,只有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深挖数学的深层次含义,才能激发学生对于民族的自豪感,提升学生德育的培养和塑造。

(二)教师应优化教学,在教材中渗透德育

高中数学并不局限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在初中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和提高。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有一定的难度,其枯燥和复杂的性质导致了个别学生学习热情低,甚至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此时,教师应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道德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平面解析几何”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教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在世界历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教师对其进行深入介绍,能鼓舞学生斗志,激发其对中华民族的自信,让学生深深感受数学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在数学方面取得成就,为祖国的繁荣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发挥数学课堂的德育作用。

(三)教师应在解答课后习题时渗透德育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全面性决定了它的难度。数学习题要求学生全面运用逻辑思维,充分发挥敏锐的洞察力、细致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贯穿着严谨的解题态度。获取数学问题的关键信息是正确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况,指导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的心态,并鼓励他们培养追求真理、追求完美的可贵品质,在这个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一些新鲜血液,数学教学才会有生机。例如,在教学必修三第二章统计时,教师可以围绕“垃圾统计”和“水资源利用”设计数学考题。表面上看,学生们在解数学题。在得到测试结果后,学生可以理解“现实生活中每天产生多少垃圾?”“垃圾袋需要多少年才能完全降解?”“水能养活多少人?能维持多久?”等一系列现实的环境保护问题,对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有了深刻的认识,自觉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因此,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中,能认识到保护生态、减少垃圾产生、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自觉爱护我们的生活家园。这种道德教育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學中,才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结语

总之,德育的渗透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因此,高中数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的教学,在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下,注重学生的长期发展和进步,找到最好的德育渗透的机会,灵活地调整,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尽力探索更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要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课堂实践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让学生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和进步,促进高中数学课堂德育渗透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鹏.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思想[J].考试周刊,2020(79):75-76.

[2]李锦国.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J].才智,2020(06):203.

猜你喜欢
学科教学德育高中数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