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2021-09-22 06:39康玉军王建福黄进强
关键词:水产养殖专业

康玉军,王建福,黄进强,刘 哲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量的国家[1],水产养殖业是我国大农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活力最强、效益最高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对于改善国民膳食结构、保障居民食物安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出口创汇等均具有重要意义[2]。

水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目前我国渔业发展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渔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渔业发展方向及发展方式的转变步伐日益加快,水产养殖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科技密集型方向转变[3]。与此同时,水产养殖专业人才短缺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尤其是专业基础过硬、兼具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后劲的水产养殖专业复合型人才缺口极大。密切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和地域特色,改革优化育人模式,培养专业基础扎实、适应面宽广、创业创新能力强的水产专业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农业高等院校水产养殖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4]。

针对西北内陆地区渔业产业特点、地区特色、生源特点等实际,甘肃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遵循“改革创新、强化特色、按需培养、提高质量”的原则,通过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致力于水产养殖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有关材料整理成文,以供交流参考。

1 优化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类型方面曾明确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5]。

甘肃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广泛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先进建设经验,立足西北内陆水产养殖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围绕“素质、知识、能力”三大要素构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产复合型人才课程培养体系。该体系为弹性模块结构,由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和个性化发展教育模块三部分组成(表1)。

表1 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通识教育模块(42学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外语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及科学文化通识教育等公共课程体系(其中,公共必修课34学分,公共选修课8学分,推荐书目选读课4学分),旨在破除“专业视域”下的认知壁垒,以新时代“新农科”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拓展人文视野、培育正确的价值理念、塑造健全人格的课程。专业教育模块(86学分)主要是根据水产养殖行业对高级复合型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进行提炼,再逐级分解,最终落实到各子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32.5学分)、专业基础课(18.5学分)、专业核心课(11.5学分)、专业拓展课(2学分)、实习实践课(21.5学分)等5个子模块。个性化发展教育模块(32学分)通过有效减少必修,全面加强选修,把学习选择权更多地交给学生,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水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了解掌握程度,同时拓展学生的跨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程体系,对应了基本通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个性拓展能力逐步递进的能力培养体系,充分体现了水产养殖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此外,以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实践类课程中不断融入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与思想政治课相向而行,结合水产养殖学专业的特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在各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寻找育人角度,梳理典型案例,挖掘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着重加强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增强学生强农兴农、服务“三农”现代化的历史担当,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融合”的育人目标。

2 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适应地方特色渔业发展

大学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以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为最终目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以及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需要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所以,我们根据西北内陆地区的地域特点以及现阶段水产业对于实践能力强、具备生产、经营、调查、研究、营销等多种能力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的人才需求特点,对课程设置和理论课程内容调整与更新进行了积极探索。

首先,分析了我校地域特点和甘肃水产业的特色。我校地处西北内陆地区,发展大规模传统水产养殖产业的基础薄弱,很难形成连片配套的商品鱼生产基地,但本省分布有三大流域九大水系的水资源,水产业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6-7]。①冷水资源十分丰富。本地区多处河源和河流上游区,是全国冷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甘肃省盛产冷水鱼类,冷水鱼养殖面积和产量居于全国前列。②水库和湖泊等大水面资源多,特有鱼类种类多。③光热资源丰富,作为鱼类天然饵料的湖、库,底栖饵料产量很高。④渔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许多鱼类濒临灭绝。以上特点在西北地区的水产业中具有代表性。

其次,分析了地区和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8]。西北地区的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内蒙等省份在水产业上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发展特色渔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储备。人们对高品质、多样化水产品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且传统的水产养殖生产也需要在产量瓶颈下进行不断创新,特种水产品的养殖生产更需要技术水平高、学习和创新能力强、管理精细的专门化技术人才。从全国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招生情况来看,水产招生规模却并没有像其他专业一样扩招,总量一直保持在3 000人左右;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对水产养殖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就业前景非常广阔[9]。综合以上因素,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和行业对于大水面增养殖、综合养殖开发、水产营养及饲料、水产动物疾病、渔业资源及水环境保护、特种水产动物养殖及商品开发、观赏渔业、休闲渔业等方面水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会持续走高。

根据以上地域和产业特点,我校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设置和内容调整与更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积极将水产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融入培养方案,开展课程内容改革,调整专业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

课程类型比例:选修课比例占22.5%,专业教育课程比例占53.8%,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占13.4%。

课程设置:开设“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养殖水化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病害学”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同时增开“冷水鱼类养殖”、“观赏水生动物养殖”、“生物饵料培养”、“特种水产动物养殖学”等作为专业选修课程[10]。充分考虑内陆地区大水面渔业增殖、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特种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渔业区划调整、渔业生态保护等方面对于专门化人才的需求,同时面向全国,保证在养殖、营养、病害、资源等方面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理论教学内容调整与更新:在“池塘养鱼学”课程中增加流水养鱼的部分内容,缩减工厂化养鱼相关内容;在“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课程中,将大水面粗放养殖、网箱养殖、大水面综合养殖开发、渔业区划及渔业资源调查、渔业水域污染及防治、经济及特种鱼类增殖放流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课程的重点讲授,删减施肥养鱼内容,在大水面综合养殖开发章节中重点讲授休闲渔业内容;为避免与其他专业相关课程不必要的重复,将“鱼类繁殖学”的部分重点内容并入“池塘养鱼学”课程中讲授,将“淡水捕捞学”的部分渔具和渔法等基础知识并入“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课程中讲授。

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经过反复探索,制定了实践教学方案,现已逐步完善和形成了参观实习、课程实验、综合教学生产实习、科研训练项目、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11-12]。考虑到甘肃省水产业的发展欠发达,可提供优质实习实践岗位的企事业单位不多,我们积极与东南水产业发达省份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如中国水产科学院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东海水产研究所、珠江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利洋水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湛江国联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等,每年定期输送实习生开展暑期实践和毕业实习,在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南北水产从业人员的“产学研”合作与交流。

3 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链“向外延伸”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始终,坚持为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氛围。本着将教学过程“向外延伸”的理念,着力构建“书中与书外”、“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纵横交互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

首先,针对现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在突出水产类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与年级建立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本科一年级学生甫一入校便参加水产养殖学专业导论和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帮助其厘清认知困惑、尽快了解所学专业、尽早制定学习计划、明确自身发展方向。除了通过理论学习的引导,还开辟了“我与名师面对面”、“朋辈说水产”、“水族造景体验营”、“杰出校友讲坛”等系列新生入学教育活动,让新生真切地了解水产专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就业创业前景,让学生“读懂”专业价值,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其对以后的专业学习有更强大的动力,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更坚定的信心。鉴于我校水产养殖专业学生生源地大多都是甘肃本省,水产背景知识相对薄弱,专业抵触情绪较为明显,在起初开展的职业规划过程中,导师、辅导员即对其职业意向、求职期望等进行跟踪,尽早了解其就业倾向,建立学生职业发展电子档案,从而为后续针对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结合专业于2006年起就在全校率先施行的大学生导师制工作,在本科二、三年级中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现了SRTP项目面向本科生全覆盖。科研训练项目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素质,提高了其创新实践能力。培训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水产技能大赛等相关专业竞赛,通过“以赛代训”的方式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本科三、四年级时,动员组织学生利用暑期赴国内知名水产企事业单位参加实习,开展水产市场调研、渔药和饲料等产品开发、行政公关等实践活动,感受企业的运作流程,开设“创业实战”、“企业管理”等课程,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走访、记录、整理、收集校友或兄弟院校毕业大学生创业的典型案例,为自身创业积累经验。

其次,建设了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第一,从引导学生观念开始做起。要让学生理解创新创业并非只有某些家庭经济背景好的同学才可以去做,虽然创业成功是非常难的,但是如果有好的想法,还是可以放手一试。第二,建设和完善水产养殖学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校内建设的室内工厂化养殖车间、水产动物标本制作工作室、水族造景工作室等场地免费向本科生开放,逐步搭建了集创新创业工作室和成果展示为一体的特色水产创新创业平台。实现专业类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有效融通,设立明确的专业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协助学生通过项目承接、订单服务等途径开辟创新创业资金筹措渠道,积极用好用活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法规政策,在资金和制度上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保障。第三,坚持“立项支持、竞赛激励、氛围营造、协调联动”的思路,形成以SRTP立项为抓手,以“挑战杯”竞赛为重点,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的“双创”第二课堂。第四,教学中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技能,更新教学组织形式,建立“群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除按学时、按大纲进程实施课堂讲授外,专业课教师还积极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全国及甘肃农业大学校内微课教学比赛为契机,引进使用“动物遗传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水族景观规划与设计”等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其批判和创新精神。同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育人,为学生开辟新的教育环境,让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共同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服务,达到“校企共育”的目的。每学年定期邀请2~3名水产行业相关的企业家、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此外,还通过设立水产专业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完善针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机制等措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落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

4 结束语

当前,我国水产业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以及实现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机遇与挑战[13-14]。水产业的持续发展依赖于水产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15],而水产专业人才是关乎产业链提质增效的核心资源[16]。因此,水产专业人才培养要立足水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积极对接产业链发展,以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工作或任务对水产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地方农业院校要结合地域特点坚持水产办学特色[17],坚持“夯实基础、严格要求、注重实践、务求创新”的优良育人传统,在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和专业情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国际视野,实现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18],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水产养殖专业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证”规企业,振兴水产!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当代水产 腾氏水产商务网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