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神话如何建构历史

2021-09-22 02:12王倩
博览群书 2021年9期
关键词:古希腊真实性神话

古往今来,庙堂精英、贩夫走卒,达官显贵、乡野村人、妇孺老少,皆能朗朗上口讲几则神话。神话往往以故事的形式,成为被最广泛接受和流传的文化样式。正因如此,关注神话、讲述神话甚至研究神话,成为可以不设门槛的众人之好和讨论对象。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曾坦言,神话研究的好处是“志同道合的人多,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坏处是写起来战战兢兢,牵扯不少人的‘本行,挑错的人就多”。那么,研究神话的“本行”与“外行”,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最低限度,“内行”们会把研究对象放入学术史脉络,依据严谨的研究方法,讨论其含义、产生过程、功能、象征、意义等问题。而那些厉害的“内行”,则在最低限度基础上,还能从已有材料中挖掘出新意义和新方向,或是找到新材料,或是就学术史的核心问题提出新见解,推动一定时期的学术史发展。

在当今国内的希腊神话研究领域,王以欣教授就是“内行”里的高手,以其佳作《神话与历史: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下文简称《神话与历史》)为代表,他的研究,体现着中国学界在希腊神话研究中应有的高度及成就:不仅向国内学界介绍了一批新的研究资料;还围绕诸多耳熟能详的古希腊神话故事提出理解新思路;并且对“神话与历史”——這个学科史的核心问题,提出深刻见解,推动着我们对神话的理解,其贡献与超越在同是优秀的神话学者——王倩教授的本期书评中,可见一斑。

神话,不是简单的故事,不是具有想象因子就能成立,更不是能随意与历史、社会、人性相对应。作为世界神话体系中最有名、最为突出的希腊神话,究竟如何形成,与希腊的社会和历史发展有何关系?古希腊神话为什么崇拜英雄?英雄谱系与古希腊政治的关系是什么?英雄时代究竟是何时?神话学理论能为讨论希腊历史提供哪些角度?这些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精辟答案。这份答案的厚重与夯实,基于王以欣教授是一位严谨的希腊历史专家。

身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王以欣,精通世界上古史和古希腊语,从事世界古代史、古希腊史、世界古代宗教和神话学研究,曾发表《寻找迷宫:神话、考古与米诺文明》《神话与历史》《神话与竞技》等学术专著。正如希腊史大家郭小凌先生在该书“序言”评价:

王以欣教授长期致力于古希腊神话传说的溯源、重构与解读工作,是我国学界在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这本书是他多年坐冷板凳、悉心爬梳史料和认真思考的结晶,对古希腊神祇谱系的由来和演化、英雄崇拜的起源和表现、希腊人关于域内外其他神话传说的建构与社会影响等诸多神话与历史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探询。这些探询,相当部分在以往我国神话学界与史学界未曾有人做过,有些论点在学科领域具有作者独到的思考,显示作者跨神话学和历史学的治学功力,代表我国学人在这一研究方向的不俗水平。

诚如斯言。如果能读明白这本重量级学术著作,祝贺你,这说明你不是神话学的外行。而多一个神话学的内行,对整个社会有什么益处呢?咱们以后探讨。

——谭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众所周知,希腊神话因描述了众多的神话英雄而令人向往:大力士赫拉克勒斯,飞毛腿阿喀琉斯,有责任感的赫克托耳,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自我放逐的俄狄浦斯,历经千难万险的阿尔戈斯英雄,等等。也因为神话英雄的影响力,西方学术界关于希腊神话英雄的探讨成为希腊神话研究的热点,这种趋势至今依然有增无减。从这个意义上讲,王以欣教授的《神话与历史: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一书,无疑是希腊神话研究的热点论著,因为其探讨的核心对象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

从理论层面来看,学术界关于神话与历史关联的探讨主要有两种学术传统:一是中国的古史辨派,二是国外的神话历史学派。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是顾颉刚、杨宽、童书业等大家。神话历史学派的代表主要是威廉·H·麦克尼尔,唐纳德·R·凯利,以及以色列学者约瑟夫·马里。上述两个学术流派探讨的基础乃是,神话是虚构的,历史是真实的。所谓的真实即为可验证,而虚构则是不可验证。在关于真实性的认知方面,古史辨派学者持一边倒态度:强调中国神话的虚构性以及历史的真实性,并竭力将作为虚构性叙事的神话从中国古史体系中剥离开来,进而试图重构真实的中国古代历史。胡适先生甚至将古史辨派重构历史的方法称为“剥皮主义”,由此强调该学派循序渐进的方法论特征。较之于古史辨派,西方当代神话历史学派的学者则强调神话如何进入历史,即从虚构如何建构真实这一论题出发,进而探讨神话对历史的塑造性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国外神话历史学派探讨的对象局限于欧洲的历史书写,即发掘欧洲历史编纂中的虚构性叙事,并未对神话自身做深度探讨。

在探讨神话与历史关联这一话题时,王以欣教授的《神话与历史》与神话历史学派的做法有些类似,即从神话如何建构历史这一视角出发,探讨虚构性神话叙事如何建构历史真实性历史诉求这一学术难题。但是,王以欣教授与神话历史学派的学者做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研究对象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叙事,而不是历史编纂。在探讨历史如何塑造神话这一话题时,王以欣教授从虚构如何建构真实这一路径出发,探讨古希腊历史时期虚构的神话如何建构真实的历史诉求。在论述这一问题时,王以欣教授阐释了很多案例,其中尤以雅典神话英雄忒修斯为典型。王以欣教授非常明确地指出,英雄忒修斯的神话实际上是雅典历史时期城邦社会发展与演进的产物。从索伦时代到西蒙和伯里克利时代,不同时期的忒修斯形象其实建构了不同时期雅典城邦的政治意识形态,忒修斯从一名地方英雄转换为一位城邦英雄,最后成为雅典典型的公民形象:爱国、勇敢、正直、忠诚、聪明、智慧,等等。忒修斯的神话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了古风和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的社会和政治发展轨迹”(《神话与历史:古希腊英雄神话的历史和文化内涵》,P331)。换言之,虚构的忒修斯神话形象实际上是雅典城邦用来建构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真实的政治性诉求创造了虚构的神话英雄形象忒修斯。类似的案例还有雅典的土生人神话,以及居鲁士神话,亚述女王塞米拉米斯,等等。这就意味着,虚构的神话叙事具有建构真实政治意识系统的作用,就在建构政治意识形态的过程中,神话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与学术界常见的思路并不相同,王以欣教授所倚重的,探讨历史真实性如何建构神话虚构新叙事的做法,并不是常见的从虚构性的神话中寻找真实性历史,而是强调作为虚构性叙事的神话在建构真实性历史叙事层面的重要性。这对我们理解神话与历史的关系至关重要。不过,王以欣教授眼中的真实性并不是可以验证的客观事件,而是具有政治意识形态意味的现实性历史性诉求。在此过程中,王以欣教授还对真实性做了界定。他指出,所谓真实性,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可以验证的这种科学式史料的真实,而是具有普遍意義上的真实,即普遍规律意义上的真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只能反映具体细节的真实,神话更能反映普遍性的真实,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讲的悲剧的真实性更具普适性一样(《神话与历史:古希腊英雄神话的历史和文化内涵》,P361)。

不言而喻,《神话与历史》给出了在国内神话学界并不常见的学理:神话与历史之间的关联,不在于二者在叙事层面的虚构性共性特征,而在于二者对普遍性规律的表述。并且,就普适性规律而言,神话比历史更具真实性。毕竟,神话叙述的是普遍性的真实规律,而历史表述的是局部性的真实事件。王以欣教授强调的历史具有局部的真实性价值,而神话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真实价值,这种主张是对神话与历史关联探讨的理念性革新,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认知性革新价值。

举个例子,古希腊神话中有一类非常重要的叙事类型,即英雄的神圣诞生神话,也称“少女的悲剧”这类神话。其主要内容为一位少女被强暴,怀孕后被隔离,后来生出儿子,儿子长大后解救母亲。希腊神话中有大量这类神话,比如,英雄珀尔修斯母亲达娜厄的故事,达那俄斯祖先伊娥的故事,等等。如何解释这类神话?德国学者沃尔特·伯克特认为这类神话背后隐藏着一个少女的成年仪式。而心理学者有奥托·兰克则将这类神话解释为孩子与母亲之间痛苦分离的心理折射。从比较神话学角度,王以欣教授会给出什么答案呢?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去书中寻找线索。

神话学在西方学界是显学,关于神话的研究属跨学科研究。希腊神话研究更是神话学研究的重镇,几乎所有学者的神话学术生涯都始于希腊神话研究。但非常遗憾的是,神话学在中国却是一门冷门学科,当下的学术体制中甚至没有神话学这一学科,神话被归结为民间文学这一学科范畴。被西方神话学界视为显学的古希腊神话研究,在中国也显得有些冷清,除却一些学者关于希腊神话的译介,诸如周作人、郑振铎、罗念生、王焕生等老一辈学者翻译的相关希腊神话文本。在这种学术情境下,王以欣教授的《神话与历史》一书可谓是中国学者关于古希腊神话跨学科研究的扛鼎之作。我们非常期待,在王以欣教授的带领下,中国的古代希腊神话研究能够融入世界希腊神话研究的大家庭中,中国神话学者能够站在中国立场,发出自己的独特的声音。

(作者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神话学与艺术人类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古希腊真实性神话
古希腊之旅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从古希腊的宫殿走来
“神话”再现
榨橄榄器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7)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