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2021-09-26 06:19吕志会
新校园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核心素养

吕志会

在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改革逐渐从以知识为本到以能力为重再到以素养为本发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为基本原则,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使之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文将探讨近30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目标与育人价值的发展、挑战和机遇。

一、近3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发展

1. “双基”的提出

“双基”教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起初是强调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到80年代末,随着教学大纲和各种教科书的出台,开始强调落实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双基”教学。其优势在于学校能很快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经济发展,这种课程目标无疑在较短时间内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但是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其弊端是欠缺对人格的塑造、智慧的培养,缺少关注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而缺乏实践创新,所学知识不能有效地学以致用。

2. “三维目标”的提出

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其重要的标志就是课程目标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目标表述中,将知识和技能放在第一位,强调了“双基”对于提升能力的重要性,既是继承又是发展。三维目标的第二维度是“过程与方法”,该维度突出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维目标”的提出为素质教育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目标基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教学实效反馈来看,后两维目标由于表述比较宏观、笼统,距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还有较大差距。

3. “核心素养”的提出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该意见要求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炉,2018年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实施,明确各学科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要求,提出全面实现立德树人要求。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21世纪的产物。“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它是通过系统的学习而习得的,是关键的、共同的素养,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二、由“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引发的思考

2019年高考试卷对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已经全面凸显。笔者有幸参加了2019年全国高考化学试卷的评阅工作,对其中有关核心素养中“思维品质”考查的几个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较多答题卷面反映出考生在紧张有限的时间内的思维无序性。表现为遇到困难时的焦躁、不确定性,导致在审题时不自信、粗略看题、跳跃思维,抓不住关键词,曲解题意,甚至看反,把“不正确的”看成“正确的”。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或许这样的学生真的不能达到“人才需求”标准,但是在部分优秀学生的试卷中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教师的注意。

第二,很多答题卷面反映出考生在面对难题时思维无创造性。如化学选做题(选3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该题15分,最后三个空是计算题共6分,占据该题40%的分值,可是近50%的考生幾乎不得分。答题情况反馈出学生在此刻的思维感觉是停滞的,没有进行有效推理,不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高考中的心情。

由此,笔者进行了以下思考:

1. 重成绩还是重素养

教育部制定了相应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各项要求,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贯彻落实的重要性。可是面对改革,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不能转变观念,片面地认为在以考试为主的人才选拔中,只有考出高分才是硬道理。那么,在高中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应拿出时间培养素养还是单纯地学知识提分数?从2019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素养与知识、能力与创新都是考查重点,更是选拔性考试的区分点,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必须重视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2. 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素质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演讲时曾经说,“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那么,我们怎样将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化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素质?作为教师要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在备课或教研活动中,要心系核心素养,铭记教育目标,从追求分数转到育人为本,转到立德树人,并以此为纲,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核心素养培养的基体,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素质。

3. 如何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水平

“教-学-评”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评价”是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例如普通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五个维度: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模型认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学科知识,深挖教材内容,渗透五个维度核心素养的教育。可是,五个维度评价的标准不同,教师的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水平不同,评价就不好落地。从2019年开始,教育部只颁布课程标准,不再统一制定教学大纲,高考备考中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水平标准和落实有效的评价是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4. 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思路。素养本位的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由传统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不足,就会出现课堂预设不足,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进行判断与评价,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就会下降。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就会降低。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素养发展的角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培养学生素养为本的课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怎样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既能提高教育教学的自我效能感,又能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

三、所需的更新和改革

1.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完善培养机制

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是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关键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作用。在号召教师加强自我学习的同时,相关政府和部门要强制并激励教师学习2017版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的其他相关资料,采取措施加强各市地的集体教研,推出样板课,先模仿学习再深入创新。加强区域教研,落实学科目标的细化和分解,拓展相关领域的知识。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深入研究。省、市、区、校各级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机制和考核激励制度,以最短时间最高的效率督促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实现教师教学的“素养化”,做好新课程目标达成的保障工作。

2. 寻找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长点,有效提升学生素养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积极寻求新课程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长点,进而探索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素养的养成,从关注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转向什么知识最有力量,从关注教学视角转向教育视角,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学生学会什么,从关注教书转向育人,努力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养和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寻找适合学生个性的教育,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素养不断进阶、提升。

3. 建立细致、规范、可行的评价方案

我国教育历史背景具有复杂性和多元化,国家针对课程目标的核心素养,规定了两种重要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即学业质量评价和高考。正是由于这两种教学评价的巨大“倒逼”作用,建构并落实过程性评价,显得既紧迫又最有挑战性。当前通过“分数论”来选拔学生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核心素养中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因此,核心素养要真正落地,需要转变教学评价理念,构建新型的教学评价观,从而发挥评价的巨大“反作用力”,以评价“倒逼”课程与教学改革,“倒逼”教师仔细学习、认真研究、切實落实核心素养。

4. 构建我国素养本位的课程与教学新体系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教育部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历史、政治在全国推行使用,其他科目的不同版本教材也被陆续使用。我们发现,教材编排的结构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教材的内容更加“素养化”,更加适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使用教材、课标进行课程育人,在跨学科课程中如何避免重复并有效融合还需进一步推进提升,从而形成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核心素养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