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慢性肾脏病管理模式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护理对其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2021-09-28 02:21张桂馨苏云艳袁月嫦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8期
关键词:分度终末期肾脏病

张桂馨,苏云艳,袁月嫦

(东莞东华医院松山湖院区泌尿外科,广东 东莞 523000)

终末期肾病是多种慢性肾脏病的终末阶段。此时,患者的肾功能急剧下降,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全身浮肿等症状。临床上对终末期肾病患者主要是进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以延长其生存期,提高其生存质量[1]。营养不良是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此症状的出现不仅会影响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效果,还会使其病情加重。因此,在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期间,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其营养状况[2]。慢性肾脏病管理模式是发达国家较为常用的一种疾病管理模式。实施此管理模式的目标并非治愈疾病,而是旨在通过专业人员的干预提升患者的健康状况[3]。慢性肾脏病管理模式虽然已经引入我国临床,但在终末期肾病患者疾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仍处于探索阶段。基于此,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采用慢性肾脏病管理模式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护理对其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东莞东华医院松山湖院区泌尿外科收治的8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肾小球滤过率<15 mL/min,进行规律性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治疗;2)病情符合临床上关于终末期肾病的诊断标准;3)知晓本次研究的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年龄在80岁以上;2)合并有急性感染性疾病;3)预期生存期<3个月;4)存在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5)左心射血分数在40%以下。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29例,女性11例;其年龄为48~68岁,平均年龄为(58.00±10.00)岁;其病程为6.5~10年,平均病程为(8.25±1.75)年;其中,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的患者分别有27例、8例、5例;营养不良分度为轻度(体质量低于同龄健康人15%~25%)、中度(体质量低于同龄健康人26%~40%)、重度(体质量低于同龄健康人>40%)的患者分别有5例、27例、8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27例,女性13例;其年龄为46~68岁,平均年龄为(57.00±11.00)岁;其病程为6.5~10.5年,平均病程为(8.50±2.00)年;其中,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的患者分别有29例、7例、4例;营养不良分度为轻度、中度、重度的患者分别有3例、30例、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经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方法 在本组患者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常规护理,方法是:详细记录患者液体的出入情况。对于合并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严格控制其每日的摄水量。对于使用利尿剂进行治疗的患者,每天为其测量1次体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其饮食指导。定时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送检,以明确其机体的状况。注意保护患者穿刺侧静脉,根据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护理常规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对患者进行皮肤、口腔、隐私部位护理。在天气骤变时告知患者增减衣物。在天气晴好时,指导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进行室外有氧运动。

1.2.2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方法 采取慢性肾脏病管理模式对本组患者进行护理,方法是:1)泌尿外科成立慢性肾脏病管理小组。此小组的成员是1名主治医师、1名营养师、1名药师、6~8名责任护士。2)小组成员采取口头宣教、播放视频等方式将影响临床疗效、加重病情的危险因素逐一告知患者。对于血压为130 mmHg/80 mmHg,蛋白尿水平超过1 g/d的患者,将其血压控制为125 mmHg/75 mmHg。对于服用他汀类药进行治疗的患者,将其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2.6 mmol/L以下。对于血红蛋白水平在110 g/L以下的患者,遵医嘱为其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确保其血红蛋白水平为110~130 g/L。纠正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症状。对于糖尿病患者,遵医嘱为其使用阿司匹林、降糖药进行治疗,确保将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在0.77%以下。指导患者戒烟、戒酒。3)小组成员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促使患者熟练地掌握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方法。为患者发放药物/运动/饮食手册,邀请患者加入微信群,在微信平台上发布相关的健康知识,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指导患者合理补充维生素D及微量元素。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饮食计划,指导其多食用谷类、蔬菜、水果、畜禽肉类、鱼虾、蛋类、豆制品等食物,严格控制每日食盐的摄入量。每隔1~2周为患者调整一次饮食方案。4)小组成员定期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自我管理效果进行评估,并树立疾病管理模范。鼓励患者成立自我管理小组,在模范患者的带领下,配合慢性肾脏病管理小组成员完成各项护理操作。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在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分别检测、记录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指标水平、生存质量评分、营养不良分度。营养状态指标包括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采用日本奥林巴斯株式会社生产的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上述营养指标的水平。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WHOQOL-BREF)测定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4]。此量表中包括生理评分(28分)、心理评分(24分)、社会关系评分(12分)、环境评分(32分)四部分内容。此量表中每部分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相应的生活质量越高。营养不良的分度包括轻度、中度、重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在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各项营养状况指标的比较

在护理前,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的水平相比,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的水平均高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在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各项营养状况指标的比较(± s)

表1 在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各项营养状况指标的比较(± s)

注:①表示与护理前对照组患者相比,P>0.05;②表示与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相比,P<0.05;③表示与本组患者护理前相比,P<0.05。

组别 血清总蛋白(g/L) 血清白蛋白(g/L) 血清前白蛋白(mg/L) 转铁蛋白(mg/dl)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0)33.59±2.34 52.46±2.12③ 22.12±1.12 25.10±2.33③ 127.69±12.41 174.92±12.89③ 133.85±11.35 177.42±12.15③观察组(n=40)33.70±2.51① 59.44±1.78②③ 22.15±1.16① 28.79±2.41②③ 128.02±11.59① 188.54±13.56②③ 134.10±12.05① 189.97±10.33②③

2.2 在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

在护理前,两组患者WHOQOL-BREF中的生理评分、心理评分、社会关系评分、环境评分相比,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WHOQOL-BREF中的生理评分、心理评分、社会关系评分、环境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患者WHOQOL-BREF中的生理评分、心理评分、社会关系评分、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在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分,± s)

表2 在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分,± s)

注:①表示与护理前对照组患者相比,P>0.05;②表示与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相比,P<0.05;③表示与本组患者护理前相比,P<0.05。

组别 生理 心理 社会关系 环境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0)12.12±1.08 20.64±1.56③ 10.93±1.17 18.04±1.06③ 5.41±1.02 8.15±1.07③ 15.72±1.48 24.64±1.36③观察组(n=40)12.15±1.10① 25.21±1.34②③ 10.96±1.15① 22.31±1.09②③ 5.45±1.05① 10.21±1.09②③ 15.77±1.54① 28.82±1.41②③

2.3 在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营养不良分度的比较

在护理前,两组患者中不同营养不良分度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相比,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中营养不良分度为轻度的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中相应患者的占比,P<0.05;观察组患者中营养不良分度为中度、重度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中相应患者的占比,P<0.05。详见表3。

表3 在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营养不良分度的比较[例(%)]

3 讨论

终末期肾病是导致慢性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可引发终末期肾病的原发病有很多,主要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盂肾炎、狼疮性肾炎、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慢性梗阻性肾病、尿酸性肾病、遗传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多囊肾。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较为常见[5]。目前,临床上对终末期肾病患者主要是进行肾脏替代治疗。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此病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及代谢障碍[6-8]。

慢性肾脏病管理模式是一种疾病管理模式。临床上实施此管理模式旨在降低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减少医疗成本支出,节约社会卫生资源[9-10]。在实施慢性肾脏病管理模式期间,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本次研究中成立的慢性肾脏病管理小组由主治医师、营养师、药师、责任护士组成。小组成员服务的对象是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随着慢性肾脏病管理模式临床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此管理模式由以往注重患者的临床疗效转为关注其健康水平及生存质量,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与帮助,旨在提升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使其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主动规避可加重其病情的危险因素[11-12]。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采用慢性肾脏病管理模式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护理,有助于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分度终末期肾脏病
制动主缸体斜孔加工夹具的设计应用
探讨心理干预在终末期肿瘤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作用
腹膜透析在有腹部手术史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应用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益肾清利和络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4期的临床观察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周向定位旋转分度钻模设计
三齿盘定位分度工作台的设计研究
姑息护理在终末期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的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