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失调学生的个案研究

2021-10-11 00:59徐佩佩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28期
关键词:个案研究学困生

徐佩佩

摘要:近年来,感统失调学生比例非常高,每个班级、每所学校里都有这样的学生。12岁之前是感统失调的最佳干预时期,家校应形成合力,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干预和训练。本文以一位感统失调的学生为个例,探析其感统失调的原因,并从四个方面设计出系列干预策略。

关键词:感统失调;个案研究;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8-0049-04

一、研究的背景:从单一到整体

带完一届大循环,今年学校安排我从一年级继续带起,拿到学生的档案和面试成绩,赫然看到名单上有一个大大的“C”,它显得那么的刺眼。

开学报到的第一天我就发现陈陈(化名)的不同,他眼睛里少了同龄孩子的那份光芒,老师说的话他好像没听到,全班同学都拿出书本,只有他在东张西望,有时摸摸手指,有时眼睛往前下方看着,嘴里念念叨叨,还笑着。简单的“一”“二”“人”字写得歪歪扭扭,叫他回答问题时常常不知道老师问了什么,难得会的问题回答的声音很小。第一单元学习完,在练习检测中考了不及格,班级最低分。一年级的知识非常简单,100、99分的学生比比皆是,他的分数考得实在太低。

陈陈到底怎么了?

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学困生”,从上一年级的第一天起他们就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爱动等行为问题,简单的测试他们总是考得比其他学生低很多。

常有老师说:“这个问题讲了多少遍还都不会写,这个生字写了多少遍还是不会写……”我们可能很少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在起步的一年级阶段就在学习上遇到很大的障碍?

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

从班级到整个学校,差不多每个班都有这样的学生,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怎么办?如果我们从感觉统合这个角度来思考,就会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感觉统合失调的界定:从未知到清晰

感觉统合能力是大脑本身所具备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发展需要依靠环境的刺激和要求的激发。1972年,美国心理治疗师爱尔丝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她认为大脑学习信息有赖于感官和运动的输入,身体、大脑、感官的神经体系非常复杂,需要统合,否则会引起儿童的情感障碍、行为障碍、学习障碍。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内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其机体不能和谐运作,久而久之形成心理疾病,导致学习障碍。多数儿童的感统能力是在游戏、运动和亲子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明确了感觉统合失调的概念,我终于理解陈陈行为背后的原因,他不是故意注意力不集中,不是故意开小差,不是学习不用心,而是他的大脑无法把他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有效的整合,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个案分析:从崩溃到平和

陈陈,男,7岁,某校一年级学生。顺产,没有先天性疾病。矮胖形体型,动作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老师用了两课时教“ɑi ei ui”的拼读,班级其他学生都学会了,只有他还不会。

放学回到家中,妈妈从下午四点到晚上十点,除去中间吃饭休息了半个小时,五个半小时的一对一教学,陈陈还是没有学会。

妈妈很崩溃,前面教后面忘,感觉没有用心记,因此对孩子动了手。陈陈的智力正常,但是记忆力很差,视觉没办法聚焦,字写得歪歪扭扭,常常写漏题。经过家访、与父母访谈,我探寻了其感统失调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因素

1.隔代教育,缺少引导

陈陈出生后就是爷爷奶奶一直带着,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老人只管孩子吃饱穿暖,空余时间经常给孩子看动画片。上幼儿园之前吃饭一直要靠奶奶喂,奶奶跟在后面追,喂一口吃一口。上幼儿园之前父母没有进行早期的陪伴、引导教育。

2.父母感情不和,家庭亲密度不够

研究报告显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父母的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主要成员的温暖程度、亲密程度等因素相关。其中,父母文化水平越高,家庭经济情況也会较好,父母更有能力去教育、引导孩子。研究发现,争吵家庭儿童感统失调发生率是和睦家庭的2.7倍。

父母关系不太和睦,在陈陈三岁那年父母之间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吵,摔东西,相互动了手,陈陈目睹了全过程,他把自己蒙在被子里小声地哭泣。从那以后陈陈就变得不太爱说话,也不太爱笑了。父母离婚了3个月后,因考虑到孩子,双方又复婚了,但家庭的温暖度不够。

(二)个人因素

由于小时候爷爷奶奶常给孩子看电视,陈陈爱上了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他性格内向,不爱运动,不喜欢和同学交流,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课间他更愿意一个人坐着发呆,融入新群体需要很长的时间。

(三)教师因素

从幼儿园开始,因为陈陈比较内向,家校沟通不多,老师对他的关注度不够,评价较低。在幼儿园中他与同伴交往较少,获得自我展示的机会较少。刚开始辅导陈陈时,我的状态是崩溃的,崩溃的原因不单单是怎么教陈陈都不会,而是作为教师的我除了一遍一遍地重复别无他法,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也不知道怎样去引导。现在知晓了陈陈感统失调的原因,我便找到了症结所在,接下来我就要针对原因和家长沟通,共同商榷引导、教育孩子的方案。

四、干预策略:从不知所措到方向明朗

研究报告显示,儿童感统失调6岁前是最佳预防期,7~10岁是最佳治疗期,12岁是可以治疗的上限,也就是说如果在孩子12岁之前不进行引导和教育,那么12岁之后就很难干预。感统失调对孩子的影响将是终身的,它将会导致孩子出现很多偏差性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弱,自信心不强。

陈陈今年7岁,刚刚上一年级,正是最佳治疗期,我下定决心要帮助陈陈解决这个问题。

(一)学习理论,深入了解学生

感统失调的理论还没有普及,很多学校、老师不清楚学生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常常在不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就对感统失调的学生妄下结论:你就是学习不认真、态度不端正等。

猜你喜欢
个案研究学困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性研究:基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西南边疆个案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如何转化学困生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云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资源校企合作视角下开发个案研究
用爱引导幼儿乐学的个案研究
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样态研究
农村教师生存困境分析
有效的“学困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