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移动与早期移动对正畸需要拔除双侧前磨牙患者牙龈裂的影响

2021-10-13 04:05刘柯崔永利高鹏范向宁
医药与保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口腔科间隙发生率

刘柯,崔永利,高鹏,范向宁

(1.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口腔科,河南 新乡 453000;2.河南科技学院医院 口腔科,河南 新乡 453000)

正畸已经成为口腔科临床十分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纠正错位或者是重叠的牙齿促使牙齿整齐排列,提高美观程度[1]。关闭拔牙间隙已经成为正畸治疗的重要环节,也是困扰临床的棘手问题之一,原因在于存在着较高的牙龈裂发生风险,给临床疗效带来一定不利影响[2]。正畸关闭拔牙间隙的时间点包括早期移动及延迟移动,二者对于牙龈裂发生率的影响如何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本研究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口腔科收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时间点对牙龈裂发生率的影响,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口腔科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行正畸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2 ~55 岁,平均年龄(38.54±2.36)岁;患者类型:颊侧牙槽骨开裂18例、牙龈薄扇型12例;关闭间隙距离:≥1 mm 22例、<1mm 8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0 ~56 岁,平均年龄(38.47±2.41) 岁;患者类型:颊侧牙槽骨开裂20例、牙龈薄扇型10例;关闭间隙距离:≥1 mm 24例、<1 mm 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①均接受正畸治疗且需拔除双侧前磨牙者;②认知功能良好,能够配合临床治疗者;③如实知晓研究方案内容并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①合并全身性疾病或者是颌面部发育畸形者;②既往有口腔正畸治疗史者;③正处于妊娠期或者是哺乳期的女性;④终末期恶性肿瘤,预期生存周期不足3 个月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方案一致的正畸治疗,关闭拔牙间隙的方法均为滑动直丝弓法。整个操作均由同一个医师团队完成。

对照组采取早期移动(拔除1 周后关闭拔牙间隙),观察组采取延迟移动( 拔除8 周后关闭拔牙间隙),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将牙弓置于患者口腔处并保持平整。利用不锈钢方丝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备成为一个牵引钩,置于侧切牙远中上缘处,将第2 前磨牙与相邻前磨牙利用连接丝固定处理。随后采用弹力链对6 颗前牙进行内收处理,适度加力(60 ~180 g) 确保内收效果理想后固定。每隔2 周进行1 次加力操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牙龈裂发生率、生存质量评分。牙龈裂发生率=( 治疗3 个月后牙龈裂例数+治疗6 个月后牙龈裂例数)/ 总例数×100%。生存质量评分包括生理(6 个条目)、心理(7 个条目)、社会关系(3 个条目)、环境(8个条目),于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利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定,每个条目利用0 ~4 分评价,分值越高生存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以独立t检验,组内比较以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比较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牙龈裂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牙龈裂发生率(40.00%) 低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牙龈裂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s )单位: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 <0.05。

组别 n 生理 心理 社会关系 环境治疗前观察组 30 9.68±1.12 11.20±1.15 3.05±0.25 14.14±1.37对照组 30 9.71±1.15 11.16±1.18 3.09±0.22 14.11±1.41 t 0.102 0.133 0.658 0.084 P 0.919 0.895 0.513 0.934治疗后观察组 30 20.29±1.01①23.39±1.06① 9.91±0.38① 28.71±1.23①对照组 30 18.04±1.02①19.82±1.05① 7.64±0.42① 25.09±1.31①t 8.585 13.106 22.532 11.034 P<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 论

正畸疗法是借助矫正装置来调整患者颌面部骨骼、上下颌、上下牙之间不正常生理关系的一种治疗手段,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口腔科重要的治疗举措[3]。关闭拔牙间隙是正畸治疗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通过矫正方式关闭间隙能够为术后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力保障,近些年来备受临床的重视与关注[4]。然而,正畸关闭拔牙间隙期间牙龈裂发生风险处于较高水平。牙龈裂又被称之为牙龈折痕,为关闭拔牙间隙期间及间隙关闭之后出现的能够在拔除牙位的唇颊侧或者是舌腭侧附着龈表面被探查到的折痕[5]。牙龈裂的发生不仅对患者美观性带来严重不利影响,还会削弱正畸治疗的稳定性[6]。因此,避免牙龈裂发生、降低牙龈裂发生率成为正畸关闭拔牙间隙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牙龈裂发生率(40.00%) 较对照组(66.67%) 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存质量评分比较上,观察组治疗后的分值较对照组更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结果提示,在正畸关闭拔牙间隙中牙龈裂已经成为一种常见情形,并且在早期移动中更为常见,而延迟移动的牙龈裂发生率相对较低,故在正畸需要拔除双侧前磨牙患者中延迟移动可以促使患者获得更大收益,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总结原因如下:双侧前磨牙拔除之前患者的牙龈处于正常水平,在前磨牙拔除后牙龈乳头和相邻的前磨牙仍然紧密接触,拔牙窝的近远端中处牙龈能够看见一条清晰的近远中向折痕,此处为龈谷所在。早期移动将会导致拔牙窝近中的龈乳头快速消失,邻近前磨牙在每月牙齿移动≥1 mm 时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牙龈裂。延迟移动则可以促使拔牙窝近中的龈乳头缓慢消失,从而避免该问题的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延迟移动并不能够彻底杜绝牙龈裂的出现,除了牙齿移动外,患者口腔及牙周组织健康水平、牙齿倾斜度和附着龈宽度、牙槽骨高度有关,故临床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可以实现降低牙龈裂发生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正畸需要拔除双侧前磨牙患者中延迟移动较早期移动更有助于降低牙龈裂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口腔科间隙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口腔科根管治疗术中的四手操作护理配合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间隙
飞行过载及安装间隙对主安装节推力测量的影响
给你
苦难的间隙
锥形束CT在口腔科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优质护理在缓解口腔科恐惧患者不良情绪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