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影响研究

2021-10-13 04:05靳春鹏
医药与保健 2021年10期
关键词:阿替普溶栓缺血性

靳春鹏

(北京市普仁医院 医务科,北京 100062)

据最新流行病学统计,脑卒中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近年来,我国社会老龄人口比例逐年增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显著提升[1]。因此,探讨有效的治疗方式,积极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在所有卒中类型中,以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约占比60% ~80%。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局部血管发生栓塞,导致脑部血运障碍,并影响大脑的相应功能区,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各类功能障碍,如吞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缺血性脑卒中是病情进展更加急骤、预后更加不容乐观的脑卒中,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临床基于病理认识,研发出溶栓疗法,通过溶解脑血管栓子,实现脑血管的复通[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是目前临床公认的急性脑卒中4.5 h 内治疗有效药物,但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次研究主要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影响,希望本次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市普仁医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 龄42 ~79 岁,平 均(62.64±6.52)岁。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4 ~77 岁,平均(63.42±6.81) 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取得本院伦理组织批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4];②发病至治疗时间<4.5 h;③知晓本次研究内容,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④耐受相应治疗。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功能性疾病;②合并严重脏器疾病;③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类疾病;④严重全身性感染;⑤妊娠、哺乳期女性;⑥四肢骨折;⑦出血性脑卒中。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控制脑水肿、营养干预等常规对症治疗,给予阿司匹林( 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636,50mg/片)300 mg/d;氯匹格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6,75 mg/ 片)300 mg/d;同时做好抗凝管理,持续心电监护、供氧。

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给予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G mbH&Co.KG,注册证号S20160054,20 mg/ 瓶)0.9 mg/kg+100 mL 生理盐水静脉注射,1 min 内推注10% 阿替普酶,剩余药物于1 h 内维持静脉滴注。注意用药期间需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指标,24 h 后给予影像学检查确定其颅内是否存在出血,若未出血给予抗凝或抗血小板 治疗。

两组均持续用药2 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1) 疗效:治疗效果分为五项指标[5],NIHSS 评分减低>90%, 病残程度0 级为治愈; 评分减低46% ~90%,且病残程度1 ~3 级为显效;评分减低18% ~45% 为好转;评分降低或增加低于17% 为无效;评分升高超过18% 或死亡为恶化。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 有效)/ 总人数×100%。(2) 炎症因子:分别在用药前和用药2 周后收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行离心处理之后分离得到血清,选择酶联免疫法对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和C- 反应蛋白(CRP) 开展检测,所有试剂盒均是上海双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3) 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40,n(%)]

2.2 两组lL-6、TNF-α、CRP 水平比较

用药前,两组IL-6、TNF-α、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2 周后,两组各项指标与用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且观察组IL-6、TNF-α、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lL-6、TNF-α、CRP 水平比较(N=40,± s )

表2 两组lL-6、TNF-α、CRP 水平比较(N=40,± s )

注:与同组用药前相比,①P <0.05。

组别 IL-6/(ng·L-1) TNF-α/(ng·L-1) CRP/(mg·L-1)用药前 用药2 周后 用药前 用药2 周后 用药前 用药2 周后观察组 92.54±12.68 70.42±11.70① 22.35±4.54 11.28±2.10① 18.76±2.35 9.80±1.26①对照组 92.60±12.25 81.54±10.84① 22.28±4.62 16.14±2.50① 18.80±2.24 15.30±1.84①t 0.022 4.409 0.068 9.414 0.078 15.598 P 0.983 0.001 0.946 0.001 0.938 0.001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40,n(%)]

3 讨 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患者的预后危重,治疗强调及早。现如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溶栓治疗,快速恢复脑血管血流,能有效挽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生命[6]。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是“缺血半暗带”理论。上世纪70年代时就有学者利用电生理法发现,缺血缺氧性损伤的脑组织中尚且存在一些可逆性的损伤区域,于是将其称为“半暗带”[7]。随着这一发现的提出,临床对半暗带开始了大量的研究,最终发现,在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中心,若膜泵衰竭阈水平高于脑血流水平,神经元的损伤呈现不可逆性,即“中心坏死区”;在该区域周围,当脑血流水平低于突触传递衰竭阈水平,又高于膜泵衰竭阈水平时,受损的神经元可在一定时间内恢复,这个时间是“6 h”[8]。缺血半暗带理论的提出,为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开启了新的篇章。人们打开思路,提出在这个特殊的6 h 内,通过重建犯罪血管血运,是可以挽救患者受损的神经元的。基于此认识,学者们研究出溶栓疗法,并将脑梗死病发后6 h 内接受治疗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一项参照依据。如今,临床关于AIS 溶栓疗效的研究已经十分常见,已经有学者针对AIS 的最佳治疗时间窗展开了不同层面的探讨。

目前阿替普酶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溶栓药物,一经问世受到临床广泛关注,庞利红等人[9]以rt-PA 0.9 mg/kg 的剂量为0 ~4.5 h 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保证在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 的前提下,前10% 的剂量60 s 内静推完毕,后90% 的剂量静注1 h,最终取得治疗有效率81.50%。李军[10]以rt-PA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最终治疗有效率92.54%,不良反应发生率5.9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相符。分析其原因:阿替普酶作为静脉溶栓Ⅱ代药物,属于丝氨酸蛋白酶,由血管内皮细胞与其组织合成所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保障神经功能,提升预后。研究认为,阿替普酶的优势在于,其可优先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且不会对血中纤维蛋白原产生纤溶效果,故不会导致全身纤溶状态。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但阿替普酶的不足之处同样是半衰期短,其血栓穿透力有限,有停药后再栓塞的风险。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时间窗内接受规范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挽救缺血半暗带,并改善其炎症因子等指标,使患者受损神经恢复,且安全高,值得采用。

猜你喜欢
阿替普溶栓缺血性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