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应用在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10-13 04:06王银
医药与保健 2021年10期
关键词:骨髓组间干细胞

王银

(南阳市中心医院 血液内科,河南 南阳 473000)

机体中的造血干细胞是机体血细胞的来源,机体脐带血、胚胎肝、外周血、骨髓及胎盘血中均具有造血干细胞,为此骨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及脐带血移植等均是血液病患者的首要治疗措施,且对实体瘤有重要治疗意义[1]。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否成功与患者免疫系统与护理有密切关联,随着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日渐提高,诸多患者在术后均恢复良好,但大多数患者心理状态均较差,在术前术后均出现明显的抑郁心理,不仅对其疾病的康复产生影响,且病情易反复发作,对患者及家庭均造成极大负担,而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增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且对患者生理状态有重要意义[2]。心理护理指的是在护理期间,通过诸多途径与方式,如技术与心理学等,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积极的影响,继而达到理想护理目标的一种护理方式。本文对此展开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对骨髓造血干细胞患者的应用效果,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依据,将2017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骨髓造血干细胞患者列为常规组与心理组,各40例,常规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9 ~48 岁,均数(32.25±3.46)岁,疾病类型包含慢性髓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分别为13、15、12例。心理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20 ~49 岁,均数(33.54±3.52)岁,所有患者临床讯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参与本研究并高度配合与签字。本研究均取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应指征;在本研究前未参与其他研究;无精神系统疾病或认知功能不全,意识清晰可配合研究;无其他脏器系统严重疾病。

排除标准:妊娠与哺乳期女性;精神系统疾病或认知障碍,意识混乱无法配合研究;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发的脑部病变;心肝肾等脏器严重疾病;中途转院或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常规组实行常规护理,予以患者相应心理关怀,增添家属探视频次与时间,全面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针对其不良心理及时开导,对其行为反应进行观察,必要时予以相应心理干预等。

心理组实行心理护理:(1) 向患者及家属展开移植宣传讲座,使其了解移植相关知识,减少患者焦虑、不安等负面心理。(2) 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掌握其心理状态,鼓励患者吐露内心想法与忧虑,对其产生的消极、悲观、抑郁等负面心理及时给予心理援助、疏导及安抚等,改善负面心理;在治疗前向患者阐述治疗流程、方式、作用及重要性,并将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详细告知,使患者增强后续治疗与预后的自信心;在治疗开始后与患者阐述护理相应知识,强化其自我护理管理能力,继而完成常态化自我护理。(3) 在患者展开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协助医生展开治疗。输注骨髓液后,密切关注患者呼吸、尿量、血压等生命体征,并明确患者有无心悸、胸闷等现象,必要时予以强心利尿等治疗。(4) 严格把控骨髓液的输注速度,定期巡视查看输注状况,查看有无渗血、渗液现象与管道有无连接等,输注完毕后通过生理盐水冲洗回输袋,以免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输注期间出现损失。(5)治疗期间尽量确保患者与外界的联系,加强社会支持,如指导患者亲朋好友与患者通过电话联系,给予患者家庭社会支持,以减少孤独感。(6) 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束后,指导患者学会自我医疗保护,了解排异反应与潜在危险症状的监测方式;定期展开病友交流会,使移植后的患者间互相讨论心得体会,互相鼓励打气,进一步促进患者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疗与护理。(7) 为患者提供口腔护理,定时通过漱口水湿润患者嘴唇与口腔,嘱患者刷牙结束后持续采用温水漱口。

1.3 观察指标

(1) 通过心理韧性量表(CD-RISC) 在护理前与护理4 周后对患者心理韧性进行评估[3],评分分值介于0 ~100分区间,其心理韧性随评分增长而上升。(2) 以焦虑自评量表(SAS) 与抑郁自评量表(SDS) 为标准,在护理前后对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展开评估[4],总分共100 分,<50分无焦虑、抑郁;50 ~80 分中度焦虑、抑郁;80 分以上重度焦虑、抑郁。(3) 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分调查表:共100 分,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后2 个月、护理后4 个月展开评分[5],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佳。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组间CD-RlSC 评分比较

与常规组比较,护理前组间CD-RISC 评分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心理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组间CD-RlSC评分比较(N=40,± s )单位:分

表1 组间CD-RlSC评分比较(N=40,± s )单位:分

CD-RISC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组别 常规组 56.84±5.36 71.48±6.58心理组 56.72±5.43 89.25±7.47 t 0.099 11.290 P 0.921 <0.001

2.2 组间SAS、SDS 评分比较

与常规组比较,护理前组间SAS、SDS 评分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心理组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组间SAS、SDS评分比较(N=40,± s )单位:分

表2 组间SAS、SDS评分比较(N=40,± s )单位:分

SAS 评分 SDS 评分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常规组 68.47±6.35 58.43±5.26 65.48±6.45 57.48±5.32心理组 68.35±6.42 45.37±4.32 64.78±6.36 45.27±4.34 t 0.084 12.135 0.489 11.248 P 0.933 <0.001 0.626 <0.001

2.3 组间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与常规组比较,护理前组间生活质量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 个月、4 个月心理组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组间生活质量评分比较(N=40,± s )单位:分

表3 组间生活质量评分比较(N=40,± s )单位:分

护理前 护理后2 个月 护理后4 个月57.48±5.32 65.54±6.18 72.48±7.35组别 常规组 心理组 58.32±5.43 73.26±7.43 86.57±8.47 t 0.699 5.052 7.946 P 0.487 <0.001 <0.001

3 讨 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又称为骨髓移植,在免疫系统缺血及血液疾病中普遍应用,骨髓移植后患者造血与免疫系统均可重建,但骨髓移植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治疗措施,会出现排斥反应,为此患者可能出现抵触、消极等负面心理,不利于病情恢复,为此辅以心理护理改善其心理状态,促进预后恢复极为重要[6]。

本文经研究后证实:与常规组比较,护理前组间CD-RISC 评分、SAS、SDS 评分及生活质量均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心理组CD-RISC 评分、生活质量均较高,而SAS、SDS 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由于处在封闭环境接受治疗,加之自身疾病造成的不良影响,因而极易出现诸多负面心理[7]。常规护理多为疾病宣传集体讲座、健康教育、海报或知识宣传手册等方式,内容偏向大众化,缺少针对性。对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无法做到一对一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指的在护理过程中,采用心理学及技术等多种形式对患者心理状态展开积极影响,继而实现理想护理目标的一种护理措施。骨髓造血干细胞患者在移植前由于缺少对疾病的认知度,易产生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为此在护理时应正确掌握患者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干预改善患者负面情绪,降低负面情绪对治疗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升患者耐受力及治疗依从性。同时对其错误认知进行纠正,使患者深入了解自身病情,能积极配合治疗。此外在移植过程中,因层流室环境的改变及隔绝外界环境,患者极易出现孤独感,因此在护理时强化对患者的社会支持,使患者安全感得到提升;其次在移植过程中,因受到化疗药物的影响,患者易出现诸多毒副反应,使患者身心疲倦,因此应增强患者这一阶段的护理,能有效改善其不适感,使其情绪得到稳定;而在移植后期指导患者学会自我保护,病组织病友交流会,能有效促进患者尽早回归社会,使其乐观向上的展开生活[8]。

综上所述,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通过心理护理可有效提升其心理韧性,使其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骨髓组间干细胞
干细胞:“小细胞”造就“大健康”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疗效初探
骨髓18F-FDG摄取模式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老年衰弱研究进展
健康成人尿源性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最后一个夜晚
武警战士捐献造血干细胞传递“生命火种”
赞美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