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困境及出路

2021-10-14 01:56林燚宁黄小钊张俊青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徒双师型教育管理

林燚宁 黄小钊 张俊青

[摘要]目前,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存在校企管理理念差异大、从学生到学徒的身份转变难、“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育管理方式不够灵活、教育管理主体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出路: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提高教育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协助学生向学徒身份转变;盘活校企资源,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发挥各教育管理主体的作用,整合教育管理主体的合力;重视学生骨干培养,发挥学生榜样作用。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双师型”教师;学徒

[作者简介]林燚宁(1983- ),男,广西陆川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广西 南宁 530023)黄小钊(1983-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广西  南宁  530008)张俊青(1979- ),女,山东定陶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广西  南宁 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高职课堂革命‘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项目编号:GXGZJG2021B054,项目主持人:林燚宁)、2020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SZ152,项目主持人:林燚宁)和202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1DSZ001,项目主持人:黄小钊)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0-0062-04

做好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于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是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的三大板块之一,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产教融合不仅为我国高职教育协同育人提供了新的载体,也为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同时给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新特点

1.产教融合的发展思路要求高职教育管理主体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传统职教模式下,高职教育管理主体主要是院校,未能充分发挥企业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产教融合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是“职”,即高职教育要体现“职业性”。高职教育应贴近并反映产业行业的教育需求,实行由行业企业主导的举办体制和以产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协同育人,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共同设计学生管理目标、内容和评价机制,形成对接产业需要的教育管理方式。

2.产教融合的管理模式要求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由制度管理转向人本管理。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提出,对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及教育目的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个人的价值、尊重个人的需要,以及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为培养人才提供了重要指引。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实习工作的核心点是学生与学徒角色的转换,因此,高职教育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或学徒。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场域,需要坚持对学生实行人本管理,将每个学生当作具有独立情感和个性的个体来对待。因此,高职院校需建立符合学生需求的服务机制。

3.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特点要求高职教育管理情境从单一化走向复杂化。产教融合,“产”在前,“教”在后,也就是说,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产业(企业)是第一主体,是人才的需求者,更是人才的培育者。因此,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是横跨教育界和经济界的教育,这决定了高职教育管理情境的复杂化。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具有宽广技术知识的人才,更要立足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面向社会、经济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无论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如何逼真,也无法取代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因此,高职教育管理情境不仅包括学习情境,也包括工作情境。只有营造与现实职业技能岗位相对应的职业情境,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困境

1.校企管理理念差异大。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虽然都是管理,但由于学校与企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组织,其管理理念自然存在较大差异。第一,管理对象存在差异。高职院校管理的对象是在校学习的学生,企业管理的对象则为在岗员工。第二,管理目标存在差异。高职院校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最终以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标准;企业关注的是员工通过不同的岗位工作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最终以企业的成本、收益和利润作为衡量标准。第三,管理方式存在差异。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其管理方式是非市场化的;企业作为盈利机构,其管理方式是市场化的。第四,管理结果存在差异。学校管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社会领域、教育领域,企业管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

2.从学生到学徒的身份转变难。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兼具双重身份,一是在校学习时的学生身份,二是在企业培训时的学徒身份。由于校企利益诉求的不一致,导致学生学徒身份的转变存在较大困难。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上以个性化发展的“公益性”为目标,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目的是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但由于学校在实训教学方面存在不足,造成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而企业则以“功利性”为目标,往往不会将核心工作岗位安排给学生,导致企业实习流于形式。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空间切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3.“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不再只是从事与人才培养有关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竞赛辅导与教学资源开发,还要承担更多与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相关的研发与社会服务。因此,高职院校要求既有理论型教师,又有“双师型”教师,二者共同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理论型教师负责基本职业技能理论的教授;“双师型”教师则负责实践教学部分,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双师型”教师短缺。

4.教育管理方式不够灵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需要改革教育管理方式。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以工学交替为主要培养模式,将学生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在企业的实践技能提升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校方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寻找合作企业难;校方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符;学生成绩评定、纪律管理存在弊端。因此,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方式不灵活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5.教育管理主体没有形成合力。职业教育管理主体,即指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目标,使学校、教学工作持续、稳定、优质、高效运行而在一定的原则下科学地组织、协调、使用各种职业教育资源的人。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管理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主体既包括学校,也包括企业。当前,校企职责不明确,没有形成合力。学校本位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导致学校无法与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作,也就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因此,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中角色发生改变时,就很难落实责任的主体方,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涣散,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出路

1.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职业人。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凸显。学生是一切管理活动的核心,唯有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情与珍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有意义地生活”和“终身学习”,而学习意义的建构需要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基于此,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需要立足“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第一,校企协商成立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共同搭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框架,制订培养方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第二,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考核制度,采用德技融合培养、赛教融合培养、“双创”融合培养的模式,着力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第三,积极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从学生大一入校到大二工学交替再到大三顶岗实习乃至毕业后的就业跟踪等环节,都要有效整合校企资源,采用“双导师制”,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实现由学校在校生到企业职场人的无缝衔接。

2.提高教育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协助学生向学徒身份转变。“双师型”教师作为职业院校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主体,其数量及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已成为衡量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强弱的关键性指标。建设一支不仅具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而且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做好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立足实际优化教师队伍。第一,制订“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计划。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作为高职院校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要给教师提供更多企业实践的机会,如选送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或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开展讲座和培训,增强教师对行业前沿知识的认知;在合作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第二,从企业引进实践型教师。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具有丰富一线经验的企业师傅,发挥企业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徒身份意识的转变,使学生顺利成长为职业人。

3.盘活校企资源,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需盘活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建立校企之间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学校与企业组织的异质性,决定了它们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功能。唯有明确学校与企业在教育管理中的权责,才能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高职院校需强化对产教深度融合的理性认识,梳理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融合参与者的实际角色责任,构建双向合作驱动的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内部的改革与治理,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换而言之,学校作为主要教育主体拥有优质师资、教学等资源,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关键要素,拥有实践场地、设备等资源,要做好学生在企业工学交替和实习实训期间的各项管理工作。

4.发挥各教育管理主体的作用,整合教育管理主体的合力。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发挥好各教育管理主体作用的关键是建立校企互动机制,即将企业管理要素引入高职院校。当前,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困扰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问题亟待解决。为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有序运行,需要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作为产学交互学习与协同创新“场”的作用。因此,引入企业管理要素,不仅是职业教育跨界属性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教育管理质量、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第一,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安排“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打造“职校教师+企业师傅”的“双导师”制职业培训体系,建立高水平、高质量、高规格的职业再教育培训体系。第二,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参观走访、企业工匠典型代表访谈等方式,推动校企共育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在毕业班学生企业顶岗实习阶段要明确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及企业师傅的工作职责,完善学生实习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企业考核为主、学校管理为辅,增强企业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5.重视学生骨干培养,发挥学生榜样作用。高职教育是跨越教育界和经济界的教育,因此学生教育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即使院校加强对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管理,仍不可避免会有疏漏。而作为具有营利性质的企业,其在管理中更多的是聚焦于学生为企业带来的收益,较少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权益。为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骨干培养,具体方法如下:第一,针对学生“学员+学徒”双重身份特点,强化学生骨干的身份意识,培养他们及时向学校汇报学生的实习情况、向企业反映实习中存在问题的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率;第二,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提高学生骨干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朋辈效应。

[参考文献]

[1]陈丽君,陈雪萍.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Nvivo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1):5-12.

[2]刘常兴,刘源.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發展及推进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1):20-23.

[3]吕宗瑛.刘微.高校学生管理从智能化走向智慧化的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9):94-96.

[4]陈栋,周萍.一流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创新策略——以J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9(7):67-70.

[5]汤敏骞.省域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逻辑和变革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6):18-24.

猜你喜欢
学徒双师型教育管理
今日菜色
如何处理好干与学的矛盾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