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互联网+”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合作的实施经验研究
——基于教师、学生和企业三方视角

2021-10-15 07:59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15期
关键词:互联网+院校高职

马 悦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大面积暴发,各个行业都受到了严重冲击,为避免疫情在校园扩散,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停课,教育部为保障教学持续进行及时做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应对策略,互联网在高校教学及管理中的应用达到峰值,并促使线上教学进入常态化。进入2021年,疫情仍然阵阵低潮,如何能在巩固抗疫成果的前提下,保障高职院校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成为各大高校工作的重点。

“互联网+”是采用互联网手段,将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相结合,从而推动技术的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主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国务院在2015年就已颁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促使“互联网+教育”在全国乃至全球广泛应用。“互联网+教育”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创新、校外培训及就业、创业等方面,对于今后的疫情的常态化,总结前期的经验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1 “互联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 》第十条“关于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指出,其目标任务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面保障教育系统网络安全[2]。一方面,互联网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打开了走向社会的大门,拓宽了就业信息的数量和深度,能够有效搜集和整理企业信息;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互联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能够轻松获取大量的专业信息,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优化了学习内容。对高职院校的影响主要在教学上,尤其体现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大面积线上教学的趋势,根据实际的社会用人需要,针对学校的办学特点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以需求为导向去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实施也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改善。

随着“互联网 +教育”理念的提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也快速增加,这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同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要更高,如教师网络技术、计算机操作技术、线上教学能力等。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需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对学生自觉性是非常大的考验。

2 “互联网+”在高校教师、学生和企业三方合作的路径

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核心环节是人才的培养,“互联网+”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教学中应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推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通过动态手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共享“资源库”、个性化与网络化教学和数字管理与评价的综合应用,来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进而构建优质资源和智慧环境,即以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创新的智慧应用为核心的“互联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产教融合“互联网+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资源。

图1 教师、学生、企业三方合作路径

2.1 “互联网+”在企业端的应用

2.1.1 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得线上培训资源。良好的科研条件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优势。一方面,高职院校可自主选定研究方向和内容,以技术转让的方式满足企业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岗位需求,选择相关课程,量身定做培训方案,有针对性的培养员工专业能力。

2.1.2 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高效招聘应届毕业生。互联网平台缩短了企业与毕业生的距离,用人企业可以直接与在校学生线上对接,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及课程考核结果,在学生定岗时间环节,提前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帮助企业有效聘用所需人才,降低了双方的成本。

2.2 “互联网+”在学生端应用

2.2.1 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方便就业。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打破了校园围墙,为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就业大门。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区内外用人企业相关信息并取得联系,了解行业需求,提前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准确定位,拓宽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理解,促使学生有目标的学习、实训,同时也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保障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

2.2.2 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完成学习任务。疫情期间,学生通过互联网完成学习任务,由于不能与教师面对面,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在线上进行,教师在云班课、职教云等平台进行直播或播放教学视频,学生通过互联网接收通知、提交作业、回答问题、为教师评教等,学期末可在线上考试,完成学习任务。

2.3 “互联网+”在教师端应用

2.3.1 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课程设置及教学活动的方向盘,而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企业需求而制定,在科技高速发展时代,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高校要随时了解专业相关政策变化,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依据企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课程结构,优化专业内容设置,保障培养具有高水平、高素质优质毕业生。

2.3.2 教师可通过平台组织教学。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唯一手段。后疫情时代,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混合式教学成为常态,即面对面课堂教学和网上辅助教学的混合模式。混合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前,教师上传课程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前预习任务,了解教学任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组织形式,如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现场讨论法等,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消化。课后学生可通过互联网平台与教师互动并评教。

3 努力方向

“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促使高校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创新与转型。在“互联网+”时代,企业、教师、学生三方通过互联网平台共同搭建产学研构架,三方互为支撑,通过平台互通有无,需要共同努力,构建出有效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虽然互联网三方共享平台已经建立,但仍未完全发挥其效能,如毕业生可以从平台查看招聘信息,但企业信息链接未建立,需要重新搜索,导致信息准确性有误差。其次,平台服务范围需继续扩大,如高职院校线上资源可为自治区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但企业与高校间未建立的有效沟通途径,导致多数企业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服务支持。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与行业发展需求同步,人才培养模式要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相适应,“互联网+”适应当今时代教育发展,在今后高校人才培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企业、教师、学生三方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获得更多的资源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猜你喜欢
互联网+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