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话“长芦”》第四集 长芦光耀(下)

2021-10-18 12:17河北省档案局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频道《揽胜神州》栏目组
档案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盐商张伯苓南开

河北省档案局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频道《揽胜神州》栏目组

编者按:历史无声,档案有痕。珍存于河北省档案馆的长芦盐务档案,记录了长芦盐业生产、运输、销售、税收、缉私、出口等多方面的活动。2018年,河北省档案局携手中央电视台《揽胜神州》栏目组共同推出大型八集系列节目《档案话“长芦”》。该片通过翔实的档案史料和生动的故事脉络,再现了卷帙浩繁的长芦盐务档案背后隐藏的历史。为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本刊将连续刊载该片文字脚本和部分图片,看档案怎样为大家讲述一个个精彩的“长芦”故事。

纪录片解说:张伯苓主持的严、王二馆办得有声有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前来要求附馆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至1904年春,仅严馆附读生就增加9人。形势的发展,客观的要求,塾馆这一教育形式已不能适应。要真正培养新式人才,就必须冲开塾馆的藩篱,建立新的教育模式。

1903 年夏,张伯苓在盐商王益孙捐助下赴日本考察教育。到达日本后,张伯苓参观各学校,于各办学方法颇能得其梗概。回来时,严、王馆两学东亲往欢迎,学生们也设宴迎迓。张伯苓畅谈感想,认为日本所以富强,振兴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真正要救中国,必须从教育入手,张伯苓决心创办新式学校。

张伯苓的办学热情,使严修深受感动。

1904 年 5 月 28 日严修、张伯苓乘船联袂东赴日本,这是他们重要的教育实践,对他们教育思想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也是他们教育创建新学堂的关键一步。回津后,严修与张伯苓马上着手商议成立中学的具体事宜。

专家解说:(严馆、王馆)两家拿钱(办学),各拿一部分,一开始各拿100大洋,后来又追加(办学经费),也就是说南开中学最早的出现是由这两家盐商来做的。

纪录片解说:严修与张伯苓筹备新式学堂,经费由严馆、王馆两家每月各出100两,不久改为各200两,筹备费亦由两家分担。学堂用具由严家捐助,理化各种仪器由王家捐助。

1904年9月18日《大公报》上登载《民立中学招考启》(图1)。学生除严、王两馆学生外,第一次经考试又录取新生,全校共学生73名,分为三班,并附设高级师范班,招师范生陶孟和、时子周等6名。农历九月初八日正式开学,当时定名为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相当于校长。私立中学堂不仅是天津最早的私立中学,还是当时河北省最早的私立中学。 1905年2月,根据严修从保定来信意见改名为“私立敬业中学堂”。同年5月,袁世凯令各学堂名称要表明性质,挨次排列,又改称“天津私立第一中学堂”。暑假后,学生增至90名,另有预备班学生20余名。

主持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起步维艰,严修、张伯苓首创私立中学堂可谓典型。私立中学堂经过几年苦心经营,声誉日隆。教学成绩比当时的天津府官立中学堂还有基督教青年会办的普通中学堂、英国教会办的新学书院、长芦盐运使办的长芦官立中学堂以及北洋客籍学堂都好,到私立中学堂就学或要求就学的学生日益增多。狭小的严宅偏院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1906年,私立中学堂得到一次发展机遇,有人将南开水闸旁l5亩空地捐献给学校。严修、张伯苓等人一致同意在这里迁建新校。这张照片就是当年落成的新校舍大楼,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南开学系第一座学校——南开中学堂(图2)。

纪录片解说:张伯苓从1906年夏就开始筹划工作。1907年9月22日学校召开新校舍落成暨学校成立三周年纪念会,天津社会名流前来祝贺。校名改称“南开中学堂”,严修从此开创南开学系。

学校迁到新校址后,南开中学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08年开学,学生增至190名。暑假前第一届毕业生33名(图3)。1909年张伯苓由欧美考察归来,校务日见发展。1910春开学,学生增至230名。是年直隶提学使卢斋拨助南开经费每月银百两,严约冲为南开捐资购地50亩。

专家解说:但是,后来整个盐商团体在军阀混战的夹缝里和改革大潮的冲击下慢慢衰落了。如果有一批盐商提早转型,有转到工商业上的资本,可能还能维持一段时间,而有一些没有别的产业,或产业也遭到冲击的(盐商),就慢慢没落了。

纪录片解说:清末最后几年,天津长芦盐商的经营状况大不如前,加之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严家亏空严重、负债累累,辛亥年初不得不合并或停办一些文教设施,对南开中学的捐款也一度中止。同年底王益孙家族也停止了捐助。一时间,私立南开学校面临生存危机。1911年,直隶提学使傅增湘将“北洋客籍学堂”和“长芦官立中学堂”并入南开中学,并将北洋客籍学堂经费、狮子林官地地租及长芦官立中学堂经费,一律归“南开”支用,使得办学经费每月增银8000两。严修的姻亲盐商华氏家族也援之以手,紧急捐款给南开。严修和张伯苓也出台灵活措施,譬如特设优待名额若干,招收富商子弟,以求进一步扩大捐助来源。经过多方努力,使得已有学生500人规模的南开学校能够继续维持并发展。严家也适时调整投资方向,合理调度资金,渐渐从低谷中恢复过来。

如今的南开中学依然是赫赫有名的重点中学,能在这所学校读书,依然是少年学子们的骄傲。这座建成于1907年的校舍大楼幸运地躲过了1937年日军的疯狂轰炸,如今仍然完好地屹立在南开中学的校园内。楼前两位创始人严修和张伯苓的雕像依然注视着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一百年前锐意兴学的严修和张伯苓,通过这所学校实践了教育兴国立人的理念,也培养了无数具有新思想新知识体系的新青年。

主持人:严修和张伯苓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大教育家。作为盐商的儿子,严修志不在商,一心投入教育。而其父严克宽为其提供了丰厚的经济支持。嚴修在清朝时期的履历——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贵州学政、学部侍郎等等,这些职位都不会让他积累大量财富。他创办严馆一直到创立私立中学堂,所使用的大半是严家行盐积累的余财以及其他盐商家族的捐助。而他的父亲严克宽在早期也对他的个人抱负大力支持。尽管盐商这个阶层到了民国时期已经是强弩之末甚至处于夹缝之中艰难立身,但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让盐商家族及其后代们依然保持了一种勇于承担及尊重文化的气质,这也让严修和张伯苓的珠联璧合成为了可能。

纪录片解说:在南开中学堂的成功,让严修和张伯苓信心大振。此后,他们又创办了南开女学。之后,他们开始着手准备创办南开大学。

为了实现筹办南开大学的愿望,严修毅然决定让张伯苓暂离中学校长的岗位,资助他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1917年夏,已经不惑之年的张伯苓真的乘舟西去,走进了那所于1754年创建的古老大学,重新当起学生,拜师著名教授杜威、基尔帕特里克、桑代克,研究教育理论。第二年,让儿子们凑足经费的严修,也跨越大洋,来到美国,同张伯苓一起探求美国私立大学的办学经验。年届花甲的严修体衰多病,从北美的东面走至西面,考察学校。他还到“哥大”去听讲,用他掌握不多的英文词句直接感受现代教育理论的奥妙。居留美国五个多月,严修对美国教育制度、大学经验、学校筹款和教学管理有了比较具体深入的了解。

这次考察归国之后,严修和张伯苓即着手创办大学。严修奔走各地筹集办学经费,他还率先垂范捐款、捐地、捐赠图书。曾出任芦纲公所纲总、跻身于天津“八大家”之列的“益德王家”的王奎章,受严修、张伯苓影响,热心办学,捐地 60 亩,之后又捐白银10万两,用于创办南开大学。

1919年9月25日,南开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初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图4)。

主持人:今天的中国人大概没有几个不知道南开大学的,但是知道南开大学与长芦盐商有关的人却寥寥无几。长芦盐务档案中留存了无数盐务赈灾、慈善、助学、修路、支持社会公共事务的各种公文。而这些事情大都不被人们记得了。盐商这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及之后充满变化的民国时代,扮演了无法被替代的角色,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这些贡献算得上影响深远,泽被后世。然而,在风雨飘摇局势复杂多变的整个民国时代,这个阶层也遭遇了空前严峻的生存危机,同时也无可避免地扮演了阻碍历史车轮的角色。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盐商张伯苓南开
张伯苓去世时口袋中仅有6元7角钱
自黑也能激励人
张伯苓妙语
“癫狂”与“无奈”
盐商文化群景区——财富扬州
烛光有烟
烛光有烟
我是爱南开的
汪东波张智勇等人的绘画作品
张伯苓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