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的本草学考证

2021-10-26 08:38赵明月赵焕君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蒺藜方剂本草

赵明月,赵焕君,邹 俐,孙 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terrestrisL.)的干燥成熟果实,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称为蒺藜子。其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肝经,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痴、目赤障、风疹瘙痒的治疗[1]。经查,古本草对蒺藜称谓较多,且存在与沙苑子混淆现象。为此,笔者就主流本草文献中蒺藜称谓及其植物基源进行梳理,为临床用药安全且准确提供参考。

1 基源考证

历代本草文献记载的蒺藜名称及植物形态描述见表1。

根据古籍中植物形态描述,结合《中国植物志》综合分析可知,《神农本草经》[2]、《新修本草》[3]中的“蒺藜子、蒺藜”与《本草图经》[4]、《本草衍义》[5]、《本草纲目》[7]、《本草从新》[9]、《本草备要》[11]中提到的“蒺藜子、杜蒺藜、刺蒺藜”为现今应用的蒺藜,其所载录的“白蒺藜、沙苑蒺藜”及《本草蒙筌》[6]提到的“蒺藜子”即为沙苑蒺藜。而在《得配本草》[8]、《本草求真》[10]中提到的“白蒺藜”为蒺藜。见图1。

表1 历代本草文献记载的蒺藜名称及植物形态

2 临床应用辨析

从上述主流本草文献有关记载中不难发现,蒺藜与沙苑子混用现象在宋代《本草图经》就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现象从同时期医学典籍处方中也可发现端倪。

2.1 蒺藜古今临床应用

《肘后备急方》[15]有录:“《外台秘要》,主目将及努肉……又,补肝散,治三十年失明。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阴干,捣散,食后水服方寸匕。”《千金翼方》[16]:“乳坚方,当归、芍药、黄芒、蒺藜子……上十一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眼目赤肿,昏暗羞明,隐涩难开,攀晴瘀肉,或痒或痛,渐生翳膜,及治暴赤肿痛,悉皆治之……白蒺藜炒去刺……常服明利头目,洗肝去风。”上述平肝解郁,明目止痒之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蒺藜功能主治相吻合。

注:图A、图B来源《本草图经》;图C、图D来源《中国植物志》。

2.2 沙苑子古今临床应用

《千金翼方》[16]云:“治小便不禁,多,日便一二斗,或如血方。麦门冬(去心)八两,蒺藜子二两,甘草(炙)一两,干姜四两,桂心二两,干地黄八两,续断二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7]载:“治肾经久积阴寒,膀胱虚冷……事多健忘,常服补元阳,益肾气……白蒺藜炒,去刺。治肾经虚弱,膀胱为邪气所搏……白蒺藜炒,去刺。”《普济方》[18]载:“治腰脚疼痛。经年不瘥。白蒺藜一两微炒去刺右为细散。於食前。以温酒调下一钱。”上述方剂主治小便不禁、补肾助阳、肾虚腰痛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沙苑子功能主治吻合。

以上中医典籍的临床应用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古代曾出现蒺藜名称混淆,临床混用的现象。此外,方剂中对于蒺藜的炮制有去刺过程,在植物形态描述中也可见,而沙苑子并无刺。因此,笔者推测,由于古时蒺藜同名异物现象较为普遍,故临床用药时易将蒺藜与沙苑子混用。亦或是在《中国植物志》[14]对沙苑子原植物曾有“两端尖”的描述,在临床曾“去尖”应用,从而才出现“去刺”“去角”这一描述,但此点有待继续考证。

3 毒性考证

查阅各时期本草著作发现,《药性趋向分类论》[19]中曾提到:“蒺藜,有小毒”,除此之外,均记载蒺藜无毒。此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蒺藜,有小毒”相悖。

综合古代方剂,蒺藜内服大多炒制,少数原粉入药。笔者认为,古代蒺藜无毒记载可能与炮制方法、配伍、剂型等有关。在《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20]中,明目蒺藜丸(北京同仁堂)清热散风,退翳明目……蒺藜(炒去刺)。又《医家入门》[21]对蒺藜的制法概述为:“风家丸散并炒去刺。”现代毒理研究[22]表明,生蒺藜对肝肾有一定程度的损伤,而蒺藜炒制后,对肝肾损伤很小。以蒺藜原粉进行长期毒性实验发现,蒺藜大剂量(为成人临床常用剂量100倍)长期(12周)给药,可对大鼠肝肾脏产生一定损害[22]。亦有研究[23]表明,蒺藜对小鼠无急性毒性作用,按临床常用剂量单用亦无急性肝脏毒性。

综合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蒺藜炒制后使毒性降低,即使方剂中以蒺藜原粉入药,按照临床标准服用,亦无毒性反应。故绝大多数古籍皆言蒺藜无毒。

4 结论

古代使用的蒺藜品种并非均为现今品种,存在与沙苑子混淆现象。蒺藜毒性记载也因炮制方法、用量等原因导致其与现今有所偏差。对古本草进行考证,厘清其植物基源,对现代临床用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蒺藜方剂本草
少花蒺藜草的不同防除技术比较分析
张仲景柴胡方方族组方规律研究*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又被蒺藜扎了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何谓中医“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