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孝文化与小说创作刍论

2021-10-26 04:41杨东妹
今古文创 2021年36期
关键词:双向互动孝文化唐代

杨东妹

【摘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尤为繁盛。唐代孝文化对唐代小说创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浓厚的重孝氛围塑造着小说创作主体的思想观念、写作动机,进而影响到小说的内容取材、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另一方面,唐代小说创作也丰富了孝文化的表现形式,推动着孝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唐代;孝文化;小说创作;双向互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6-0029-02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以血缘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的鲜明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悠久的孝文化。黑格尔在谈论“家庭的精神”时曾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 ①可见,孝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根本标识。古代孝文化在唐代尤为兴盛,这于唐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唐代孝文化还影响到了唐代的小说创作,而小说对孝的集中书写亦推动着孝文化的传播,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双向互动关系。

一、唐代孝文化的繁荣盛况

《孝经》开宗明义便指出:孝乃德之本,對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国家稳定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唐代统治者大都高度重视孝道的推行,个人也比较自觉地尊崇孝道,使得孝文化慢慢沉淀、发展起来,渗入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

首先,唐代奉行“以孝治国”的基本政策。自开国以来,唐高祖就曾在《旌表孝友诏》中言:“民禀五常,仁义斯重;士有百行,孝敬为先。自古哲王,经邦致治,设教垂范,莫尚于兹。” ②此后历任统治者也严格遵循孝治思想,并将其慢慢细化。一方面,中央通过制定法律条令来遏制不孝行为。《唐律疏议》卷一《名例》中就清晰地列出了“十恶”,第七条便是“不孝”,而“恶逆”“不睦”“内乱”也与不孝之举有关。另一方面,唐代在人才培养与选举过程中也始终贯彻着孝道思想。《孝经》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政府甚至还下诏规定民间都需家藏《孝经》一本,以便时时研习。同时,科举也将考生的孝行纳入考核之中,专门设立了孝悌廉科与孝悌力田科。

其次,唐代于经济方面也鼓励行孝之举。唐代具有比较完善的尊老、养老政策,对年迈的老人给予了一定的关怀照顾。除此之外,朝廷还大力表彰孝子、提倡孝行,《旧唐书》《新唐书》中所立的“孝友传”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张志宽因其孝行闻于高祖,遂“授员外散骑常侍,赐物四十段,表其门闾” ③。又如宋兴贵,勤勉躬耕、尽心赡养亲族,因此被蠲免课役。

最后,孝还融入了唐代其他思想文化领域中。宗教思想方面,唐代儒、佛、道三教的融合互补导致了彼此之间思想的互渗,佛、道为了自身的发展,也积极借助儒家思想来宣扬自身教义,其中自然也包括儒家的孝道思想。唐代广为流传的《父母恩重经》,即是佛教进入中国后努力适应本土文化的鲜明体现。唐代道教中也出现了诸如《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太上真一报父母恩重经》等报恩经,也是孝文化影响道教的表现。岁时文化方面,唐代的元旦、寒食、端午、重九等节日习俗之中都展现出一种尊老爱老的人文关怀。文学艺术中更是出现了诸多以孝为主题的诗歌、绘画等。

二、唐代孝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渗透

“小说具有包罗万象的气魄,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几乎所有方面都可以在小说中得到反映。” ④同时,唐代小说家又积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因而孝文化也影响到了小说创作。可以说,唐代小说作者的思想、创作动机、内容书写都流露出了明显的崇孝倾向。

(一)小说创作主体的崇孝思想

从唐代小说作者的身份来看,他们大多是文学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自幼便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始终将孝铭记于心。加之大唐的盛世气象孕育了文人强烈的责任感,科举制度也使更多的寒门子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得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于是,积极的入世热情与强烈的责任意识成为唐代知识分子的普遍特征,他们也更为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期成为世人推崇的榜样。因而,对于唐代统治者奉行的崇孝政策,文人们自然也要积极呼应、身体力行。在内外双重作用下,唐代小说作者也就具有浓厚的孝观念。

(二)小说创作的劝惩教化动机

孝作为唐代小说作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促进了劝惩教化这一小说创作动机的形成。小说作者企图通过小说来宣扬孝道,以达到教化世人的目的。在一些小说中,作者甚至会直接向世人点明其教化意图。如耳熟能详的传奇佳篇《谢小娥传》,李公佐在结尾处曰:“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乱常之心,足以劝天下贞夫孝妇之节。”还进一步指出:“知善不录,非《春秋》之义也。” ⑤可见,李公佐完全是以《春秋》惩恶扬善的标准来要求小说创作的,企图通过谢小娥为父报仇的事迹来达到警醒、劝诫世人的目的。在唐代的一些志怪小说中,这种教化动机则表现得更加明显,且常常与因果报应思想联系在一起。如唐临《韦仲珪》写韦仲珪因“天性孝悌,为州里所敬” ⑥,赡养父亲无微不至,后父死,仲珪为父守孝,感天动地,不仅坟墓之前出现了诸多祥瑞之兆,仲珪的孝行也受到官府的表彰。与此相反的是不孝之行终遭恶报的故事,如《宜城民》一篇。小说讲述了皇甫迁因偷母亲六十钱以作私用,导致家中大小受罚,后转世为猪,终自食恶果。不论是描写善果还是恶报,小说作者的创作动机无疑都是劝诫教化型的。

(三)小说内容的孝书写

孝文化影响着小说内容的书写,小说的故事取材、情节设置、人物刻画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孝观念的支配。唐小说中的为父报仇题材最能反映出孝在唐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这类小说在描写行孝之举的同时,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即道德与法律之关系。主人公在手刃仇人的同时,实际上也触犯了法律,但在小说中,这种矛盾似乎完全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对孝义的极力歌颂。如崔蠡的《义激》,小说中的蜀妇一心欲报杀父之仇,隐姓埋名,大仇得报后又杀子弃夫,却被作者称赞为:“推之于孝,斯孝矣;推之于义,斯义矣。孝且义也,孝妇人也。” ⑦这种法律的缺席,正是孝文化盛行的必然结果。孝也影响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在唐代许多描写爱情悲剧的小说中,有情人被迫分离的原因之一便是受到封建家长的阻碍。如《霍小玉传》中李益本与小玉许下海誓山盟,返家后却毫无反抗地服从母亲定下的婚约,另取了表妹卢氏,直接导致了小玉接下来的一系列悲惨遭遇。其实,这背后实则也与孝密不可分。所谓“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⑧,孝的要求之一便是不得违背父母意愿。孝还影响着小说人物的形象塑造。唐代小说作者常常将孝这一美德赋予小说主人公,以达到其人格的最大美化。如在《李娃传》中,作者刻画了一个虽为娼妓但却有情有义、善良果敢的女子形象,并特意描写李娃于“生父母偕殁,持孝甚至” ⑨,使其形象更加完美无瑕。

三、唐代小说创作对孝文化的传播

孝文化深刻影响着唐代的小说创作,而小说对孝文化的弘扬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其他文體,唐代小说在孝文化传播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

其一,小说以其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突破了一贯的教化口吻,将孝自然融于小说叙事、人物之中,揭示了孝的丰富内涵与独特价值。唐代的孝亲诗如孟郊的《游子吟》、李商隐的《送母回乡》等,大都囿于短小的篇幅,而选择一些与孝相关的意象,叙事、抒情极为含蓄,对孝的内涵表现得比较抽象。与此相反,小说本以叙事为主,篇幅大大扩展,尤能围绕孝而铺设成文,构建引人入胜的情节、赋予人物典型性格。因此,相比诗歌而言,小说也就更利于孝的阐释与传播。此外,唐代小说积极取材于唐人生活,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世态人情在小说中都得到了艺术化的再现。人们在阅读小说时,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使得小说中的孝书写更能引人共鸣。

其二,小说不同于诗词歌赋,不过分追求语言的优美典雅,能以质朴浅易的语言描写动人的故事,有着广泛的阅读群体,扩大了孝文化的传播范围。明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叙》中认为:“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 ⑩十分准确地谈及到了小说的通俗性特征。虽然唐代小说尤其是唐传奇比较重视辞藻的华丽,但却也并未因此而流于艰深晦涩,往往能做到根据小说的主题、人物身份等选择合适的语言来叙述故事、揭示道理。由此,孝文化能够借助小说这一有利载体,传播至士、农、工、商等各个社会阶层。

四、结语

文学常常把握着时代的脉搏,散发出特定时代的精神气质。小说创作对孝文化的吸收与传播,本质上是文学活动对时代精神的积极呼应。这种呼应立足于小说作者浓厚的崇孝思想,在教化动机的指引下,小说的叙事内容、情节设置及人物刻画都以孝为中心。而孝文化的传播也正依赖于这种呼应,以此来扩大其影响力。毋庸置疑,小说与孝文化的互动,对小说创作、孝文化的传播都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65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8页。

④⑤⑥⑦⑨李时人编校、何满子审定:《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第651页,第38页,第685页,第631页。

⑧崔高维校点:《礼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⑩(明)冯梦龙编著、恒鹤等标校:《古今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3]汪受宽撰.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李时人编校,何满子审定.全唐五代小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5]李剑国著.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 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6]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双向互动孝文化唐代
现代职教视野下整合家庭资源育人的策略研究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浅谈英语中考备考策略
以孝文化促进国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当代家族与村民委员会的双向互动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