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漫画作文题深度解析

2021-11-01 11:01张大勇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1年9期
关键词:寓意作文题命题

名师介绍

张大勇

语文特级教师,执教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为漫画作文,自恢复高考以来,漫画作文题在全国卷中一共七度现身。

一、漫画入题的优势

同以文字表述为主体的作文题相比,以漫画为主体的作文题受到命题者青睐,并在全国高考卷中频频亮相其实并不意外。

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简约性、直观性的特点,出现在试题中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克服了文字表述所带来的单调,增添了试卷结构的多元化,并且漫画所特有的夸张性、幽默性以及娱乐性,在高考这种严肃的场景下,还可对考生起到消除紧张感、调节心理的特殊作用。

漫画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暗藏着对纷纭世事的理解及态度,生活气息浓,社会性较强。虽然漫画作文题形式简洁,但寓教于乐,内涵丰富。在思考过程中考生的社会认知水平、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图文转换能力以及审美品位等均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和考查。所以,漫画作文题借助漫画这一媒介不仅实现了鉴选人才的考试功能,而且还达到了化育心灵的社会功能。

二、漫画作文题的发展脉络

梳理漫画作文题的发展历程,根据其在各个时期的表现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图本时代(1983~1996)

198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首次出现漫画作文题,试题采用的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一出场即惊艳四座。试题如下:

1.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没有看过这幅画的人介绍画面内容,字数在300字以内。不要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

2.根据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字数在800字以内。不要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

(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     张新华画)

时隔13年的1996年,高考语文试卷再次出现漫画作文题。和1983年的作文题不同的是,这次采用的是两幅漫画,分别是《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

1996年高考作文题如下:

仔细观察下面《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完成下题。

1.用说明文字介绍两幅漫画的画面内容。

注意:

(1)两幅漫画分别说明,文字不必平均分配。

(2)说明画面内容时,不要编故事。

(3)要求内容完整准确,条理清楚,语言简明。

(4)共200字左右。

2.在一次漫畫欣赏会上,对这两幅漫画,有人说这幅好,有人说我喜欢那幅,那么你呢?请以“我更喜欢漫画《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

(1)把你喜欢的那幅漫画的标题填写在作文题目的空白处。

(2)议论时要有比较,要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由。

(3)不少于600字。

可以看出图本时代的两道作文题,虽然形式上呈现变化,但实质变化并不大。

漫画风格一致。选取的均为讽刺型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讽刺的是浅尝辄止、三心二意的社会心态,而《给六指做整形手术》《截错了》则把批评的矛头对准了敷衍塞责、草菅人命、罔顾职业操守的不正世相。

命题取向一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成了这一时期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导向。这两道试题中的三幅漫画都意在引导考生跳出校门,关注社会时政,倡导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

考查思维一致。两道题的考查思维基本一致,均呈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考查路径。浅层要求是描述漫画画面,深层要求则是解读漫画命意,阐发见解。两题都对字数、题目、文体等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当然,这其中也有变化,比如材料内容由一幅漫画变成两幅,由单一漫画识读变成两幅漫画比较,作文类型一个偏重阐发,一个偏重审美,但这些都只是写作形式上的调整,不足以构成二者本质上的改变。

这一时期的漫画作文题呈现特征如下:

其一,以漫画为中心。两道题均要求“介绍画面内容”,重视漫画识读的基本程序:画里→画外,客观→主观,即先画里,再画外;先客观描述,再主观体认;漫画构图简洁,主旨浅显,倾向性强,认读门槛低,其设计意图是让考生看得懂,并在此基础上能想得明、写得出,其以图为根本的特征鲜明,可将这一时期称作“图本时代”。

其二,渗透社会参与意识。漫画虽简,但漫画社会性特征明显,介入社会的广度、力度较大,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运用社会思维,以社会参与者而非学生身份评判社会万象,作文动笔不难,但要写出触及社会深层的作文不易。

其三,写作过程限制性较强,都要求写议论文,不得自由发挥。

应该说,这一时期的漫画作文立意高远,力图发挥高考指挥棒的功能,引导教学走出象牙塔,与社会接轨,同时通过定点考查,检验考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客观地说,囿于当时基础教育的现状,实际考查结果与预设有较大落差。

(二)读本时代(2007~2010)

2007年高考全国Ⅰ卷出现以漫画《摔了一跤》为命题材料的作文题,试题风格为之一变。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时移世易,相较于数年前的《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及《给六指做整形手术》《截错了》,漫画《摔了一跤》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一是构图更为复杂,人物众多,且有画外音;二是关系多头,寓意牵涉多重多层,解读难度增加。

而3年后的2010年,全国Ⅰ卷出现以漫画《有鱼吃还捉老鼠》为命题材料的作文题。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漫画《摔了一跤》与漫画《有鱼吃还捉老鼠》在构图布局上异曲同工,写作要求也极为接近,不同之处为前者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后者要求“选准角度”。两道题不约而同提到“角度”,意味着写作“角度”不止一个,也意味着漫画寓意是多元的。所以,对漫画寓意的解读就成了写作的关键。

那么,怎样去理解这两幅漫画呢?

这两幅漫画均非原作,而是经过改动,其中《摔了一跤》的改动非常大,主要是命题人想让考生更亲近题材,有话可说。一个孩子脚踩西瓜皮摔了一跤,摔得也不算重,原本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桩常事,结果却惊动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一次摔倒,三方到场,这阵势弄得孩子都惊诧了,摸着脑袋表示不解。如此,可看出漫画意在指孩子(或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中心,从这个角度看漫画体现的是一种关爱,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爱不正常,因为过度的爱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甚至是伤害;但漫画寓意并未到此止步,如果琢磨一下画外音“出事了吧”的弦外之音,可能会看见“山外青山楼外楼”。“出事了吧”的弦外之音有“已有言在先,出事了莫赖我”的意思,卸责的意味颇浓。联系特定的社会背景,这样的理解绝非牵强附会。在题目出现的前一年,2006年曾发生过一起轰动全国、引起极大争议、影响至今未绝的案件——“彭宇案”(南京市民彭宇被诉撞伤老人徐寿兰的民事诉讼案),“彭宇案”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自此“扶不扶”开始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此语境下,这幅漫画同样可能引起人们对责任、良知、道德方面的思考。由此看來,这幅漫画真的“简约而不简单”,颇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妙,对考生的识读之功也是一种考验。

《有鱼吃还捉老鼠》形似一幅儿童画,但其寓意开掘绝不“小儿科”。如果就画论画,从猫舍美食而捉老鼠这一点可以得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类的理解;如果再推敲一下,理解即刻走向深化。画外音“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其实有丰富的内涵,“都什么年代了”暗示时代更迭,“有鱼吃还捉老鼠”中“鱼”代表“物质”或“诱惑”,“捉老鼠”比喻“传统”“本色”,甚或是“劣根”。时代变了,条件优越了,物质选择多了,尽管“捉老鼠”是猫的本性,时移世易,按理说猫性也该与时俱进,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为害甚矣!“捉老鼠”是除害之举,是正义之行,绝非“劣根”。试想一下,如果猫不“捉老鼠”了,猫还是猫吗?基于这样的理解,漫画的寓意还可以是“时代变迁仍需捍卫天职”“诱惑之下初心如一”“守住本色才能彰显生命价值”等,立意角度众多。“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联系漫画作文《有鱼吃还捉老鼠》当时的时代背景,时值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下海、走穴、练摊成为一时之选,世相光怪陆离,人心浮躁。在这样特定的背景下,漫画《有鱼吃还捉老鼠》无疑有激浊扬清的良苦用心和社会担当。当然,能如此精深精准识图,考生必须思维敏捷、储备扎实、关注时政。

这一时期的漫画作文呈现特征如下:

其一,以识读能力考查为导向。识读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涵盖观察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等,漫画识读能力直接决定了文章内容的深浅、认知的正误、品位的高低。以识读能力为考查根本成为这一时期漫画作文的显著特征,可将这一时期称作“读本时代”。

其二,与时代无缝对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时期的漫画作文跳出校园,将触角伸向生生不息的社会,和现实同呼吸、共命运,将当时的社会热点、焦点、痛点纳入思考范围,命题的社会性特征明显,考生唯有从社会层面思辨,作文方可登大雅之堂。否则,文章的格局难以打开。

其三,有课程改革的鲜明印记。2010年前后,正值中国社会持续转型的重要节点,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肇始于20世纪末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也在全国铺开,“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是国家战略,新课改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以促进学生在知识经济时代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而这时期的漫画作文题命题方向与“三维”目标相呼应,侧重综合素质、价值观、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的考查,试题也是对新课改成效的一次检验。

(三)人本时代(2016~至今)

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漫画作文《奖惩之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此题之所以让人耳目一新,除了画面具有时代风、喜感扑面外,更重要的是漫画的主题思想实现了对教育的唤醒——人比分数重要。

漫画《奖惩之后》可谓是唯分数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形象化再现。画面上最醒目的当是硕大的分数,还有与之相应的鲜明唇印和巴掌印。将分数等同于教育,这是对教育的曲解甚至是误解、错解;当唇印和巴掌印成为教育方式,这是教育的异化。试题批判了教育的急功近利和简单粗暴,进而发出清晰的指向。那就是: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遵循成长规律,让受教者直起腰,使其获得尊严和幸福感。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应该说,此题的立意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一脉相承,即教育要目中有人,立德树人。

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也出现了漫画作文题。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此题某种程度上具有颠覆性,它还原了一个事实:教育是有温度的。画面上,学子伏案攻读,师者凝情注视,师生一室,温馨满堂。师道尊严曾使师生界限分明,应试教育让师生心生芥蒂,甚至彼此剑拔弩张,这种人际关系不合理也不合情,而新时代赋予教育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情感健全、情怀真挚正是教育对人的期待之一。试题凝练地回应了社会对教育的关切,应该说,这是一道以人为本、以情育人的创新性试题。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更将立德树人的命意直观化、生活化。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漫画以“人”字毛笔运笔暗喻做人之道,起笔“藏而不露”寓意人之初要谦逊内敛、不卑不亢;中锋“不偏不倚”寓意人在成长过程中要秉持公正、端方得体;出头“停滞迂回”则寓意人生有曲折,应坚韧不拔、不骄不躁,静待脱颖而出,长成大写之人。做人所必需的谦虚、公正、坚韧、持恒等道德要素以及踏实诚恳、坚韧以成、韬光养晦、处变不惊、以静制动等人格精神与处世智慧尽在其中,可以说,此题画里画外皆见人。此外,命题还散发书卷气息,体现优雅的文化自信。

这一时期的漫画作文特征如下:

其一,以“立德树人”为命题方向。试题选材与考生的学习、生活无缝接轨,重视考生参与和体验,彰显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命题立意对标“立德树人”,以灵活的方式、多变的角度切入生命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宏大议题,让考生在解题作答的过程中接受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且兼顾考试功能与社会效应,融时代性、先锋性、思辨性与多维性于一体,充分体现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可将这一时期称作“人本时代”。

其二,不拘一格,守正出新。这一时期的试题在表现形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稳中有變、守正出新、飘逸灵动。同2016年全国Ⅰ卷的漫画作文题《奖惩之后》、2019年全国Ⅲ卷的漫画作文题《毕业前最后一节课》相比,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尽管其主体漫画同为文字加图片组合,但前两者更侧重于图片情境,文字起辅助作用,更多地考查想象能力、整体感知能力;而后者更倚重文字信息,图片只是配合文字提示而已,审题关键还是要看文字信息,试题转向考查语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梳理漫画作文的发展脉络,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基础教育演进的轨迹,从知识立意到素养核心,从守成持重到守正创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唯分数论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在这四十年中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一不投射在漫画作文命题上。此外,时代风尚、时政走向也对漫画作文命题产生了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兵法有云:“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梳理历年漫画作文题,其意义不仅仅在回首过往,更在于预见未来。未来难测,但未来的漫画作文将会越来越接近考试本质、越来越彰显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寓意作文题命题
模仿老鹰的乌鸦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