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坤:砺剑先锋,向战而行

2021-11-02 22:52华南
中华儿女 2021年16期
关键词:周勇旅长官兵

华南

南国,仲夏夜。

清风带来微凉,抵消浓重的暑热,正是一天中难得的好时光。

此时,火箭军某旅值班营区“硝烟”弥漫,指挥所内气氛异常紧张,旅长周勇坤带领官兵,突破遭敌打击、强磁干扰等难局危局,打响一场激烈的导弹攻防战。

结束“厮杀”,他面前摆放的那张硕大作战图,标记着颜色各异、形状不同的符号,那都代表着一个个狡猾凶悍、虎视眈眈的强敌。

这些对手,周勇坤和该旅官兵很熟悉,天天与之“见面”和“交手”。“今夜准备打仗”,并非戏言。在该旅指挥员的包里,放着强敌对手资料,随时翻看分析成为官兵习惯;在实时更新的“区域态势图”前,无声博弈是一种常态。

常年担负战备值班任务,所在旅处于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火箭军某旅旅长周勇坤肩负使命重如泰山。入伍28年砥砺淬火,从一名普通学员到导弹旅长,他先后熟悉掌握8种型号导弹武器,冲锋在急难险重岗位第一线。“可靠、可信、可用……”这些关键词,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

手握东风长缨,驾驭大国长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随时能战、接令即打,谋战练战、为战胜战……”是他追求的目标。

枕戈待战,让对手时时做噩梦

60米有多远?站在起点抬眼就看到终点。短跑名将科尔曼以最快速度跑完只需6秒34。战备值班时,60米是从周勇坤宿舍离旅指挥车的距离。短短一段路,他还要步子迈得急,天天来回小跑。

即便如此,“旅长还嫌距离远”。旅作训科参谋秦智指着一旁的指挥保障车说,“他常把那当宿舍,这样抬腿就到。”为了保证关键席位人员全时在位,周勇坤要求官兵“吃饭也得保持作战状态”,这让官兵们深有感触。

“从旅长第一次到值班阵地开始,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专挑吃饭、洗漱、睡觉、休息时间组织紧急集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四级军士长周明说道。

“保持人、装、弹一体,接令之后,立即出动,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发射,不是保持一小时或一天,而是常年保持这种状态。”周勇坤说。

战备,分秒不可懈怠。为了确保指挥链路时刻畅通,周勇坤组织对指挥所的值班兵力运用进行研究,优化各要素运行模式,梳理制定运行规范,不断缩短每个流程时间,提升部队随时能战状态。

挽弓满弦不会与生俱来,敌情意识不会自入心头。周勇坤刚到旅里不久,有一次组织平台对抗演练,分析敌情时,他仔细一看,被吓一跳,侦察参谋竟漏标了“对手”的一个重要火力。

敌情被忽视,说到底就是脑子没进战场。周勇坤严厉批评说:“一个敌情改写一场战争。这事要发生在战场,是要上军事法庭的!”

“备战打仗不能当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周勇坤想方设法点燃官兵心头狼烟,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深入了解对手、研究对手、打败对手。

在作战指挥大厅,旅参谋长陈昆谈起周勇坤推行3种制度带来的改变——

敌情通报制度。官兵每天一大早,就会看到一份敌情通报,闻着硝烟味上战位,知敌制敌谋打仗。发射连长廖梓杰说,一直在喊“狼来了”,从来没有这么接近“狼”,备战打仗的弦自觉就绷紧了。

“研敌日”制度。机关每月专门拿出一天作为“研敌日”,围绕重点问题集智攻关,除去“思想锈蚀”的同时,一项项新战法接连而出。

“早会商”制度。作战分队每天开展敌情会商,就像是一次“小会战”,各要素根据敌情研判威胁、完善方案,战事之剑高悬,官兵天天练习打仗。

狼烟起,热血壮山河。周勇坤说:“打仗不会四平八稳,敌人也不会按套路出牌。越了解敵人,就越感到,不与战位‘零距离,就没有备战高状态。”

国防大学一群将校军官曾到该旅值班营区现地教学,眼前是一幅弓满弦张的景象:楼下,发射车载弹待发;楼上,号手全时备战。只要一声令下,人装可迅即直抵阵地。“坚守战位,就要像钉子一样!”时任作训参谋李小平回忆说,旅长认为,平时训练节省一秒,未来战场胜算增添一分,必须时刻保持应战状态。

将校军官们见此纷纷说,连睡觉都“枕着”导弹,这是真正的“枕戈待战”,他们向实战迈进一大步。

强敌在哪里?他们会下什么作战决心?如何运用战略战术?他们具备哪些手段、练就哪些硬招?……该旅官兵一心思战、准备打仗,在演训场逐个解开这些谜团,研究拟制数十个作战方案,练就令敌生畏“大国剑法”。“军人,就是要让敌人时时做噩梦,让万家灯火更安宁。”周勇坤说。

“百问”旅长,“平时跟自己过不去,战时才能让敌人过不去”

“特装车伪装有哪些技巧?车上哪些地方可以作为伪装网的受力点?”装备百公里拉动前,周勇坤在一辆特装车前,向负责伪装的战士提出一连串问题。

“发射场是否上过阵地?有没有实地展开过?坡度检查合格了吗?隐蔽待机点和路况如何?”在新建发射阵地一线勘察时,周勇坤盯着阵地部署图问大家。

“导弹加油车长距离输送有什么规定?”参加对抗任务前夕,周勇坤突然检查加油车,突然发问。

提起周勇坤的问,营长高明明“心有余悸”:“发射架长带着整套单元战士,旅长每人问一两个问题,到最后所有人都被问懵。”

战士们常说,周勇坤是“百问旅长”。有战士说,大家最怕每周的“早会商”。旅长当着大家的面就点名发问,有时能把人问得面红耳赤,散会偷偷掉眼泪。

问,是为了检验战士们的学习、训练成绩,也是为了督促大家进一步提高。“别拿旅长当外行。”旅里官兵对这一点有高度共识。旅里有多少台装备、在什么位置、性能如何,他都如数家珍,一和他聊起那些主战装备特点、通信联通方式、测试设备校准精度,他更是两眼放光,堪比导弹专家。

一次,该旅官兵正在组织夜间室外导弹转载,狂风骤起、大雨来袭。这是某新型导弹入列后,第一次经受极端天气“大考”。导弹容不得出现半点闪失。一名基层指挥员试探性建议:“旅长,这样的天气操作太危险了,等风小点再干吧,万一出个事,别给咱自己找麻烦。”

风呼呼地刮,雨哗哗地下。怎么办?大家把目光投向周勇坤。

“打仗会选天气吗?天天批‘危不施训‘险不练兵,为啥到咱自己身上就‘明知故犯?”他带领骨干快速分析研判,斩钉截铁地决定:天候临近战标边界,按计划完成转载任务,我来指挥!”

随着他一声令下,吊绳缓缓升起,导弹慢慢离开运弹车,开始移动。所有人都盯着那枚长剑,心悬在了嗓子眼。

周勇坤沉着冷静,按照流程一步步指挥……当导弹稳稳地落在发射架上,在场的官兵都对他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这次恶劣天候练兵,既考验了装备极限,也提高了官兵复杂条件遂行任务能力。

导弹武器输送,距离远、环节多、要求高、风险大。这个“最烫手的山芋”,周勇坤总是揽着,亲自带队组织实施,一路慎之又慎。

有一次“押运”行至半道,与一场大风暴不期而遇。极端天候临近特装运输的边界条件,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弹毁人亡的危险。千钧一发之际,他死死抓住一根固定杆,寸步不离守在导弹边,一边指挥官兵采取应对措施,一边记录装备各项参数变化。恶劣天气过去,导弹安然无恙。而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记下的极端条件下装备变化的宝贵数据,成为推动该型导弹战斗力生成的有力支撑。

除此之外,他们总结的输送工作手册,成了官兵的“押运宝典”,还在火箭军首次探索构建起导弹武器多维输送、全域保障体系,为其他部队提供了模范样本。

这些年,周勇坤就是这样带领官兵不断打破“安全标准”“生活标准”“迎检标准”,立起了鲜明打仗标准,硬起手腕砥砺大国剑锋。

不过,纵然心细如发,他却不会陷入细节而一叶障目,忽略全局。“指挥员要紧盯未来战争。”周勇坤说。“未来战场作战力量多元、作战空间多维,这更要求我们要知己知彼,培养‘超视距思维,开拓新视野、善用新工具、巧用新方法。”

“平时跟自己过不去,战时才能让敌人过不去。”周勇坤生活中很和气,可为了战斗力标准问题,就非常较真,甚至红脸发火。

一次执行实弹发射任务,上级临时命令转换部署地域。时间紧、任务急,装备助理员韦启东建议“轻车简从”、少带装具。周勇坤说:“这是以不打仗的心态做打仗准备!按照战斗编组要求,该带的一件不能少。”

阵地施工中,周勇坤发现一处细节相差几厘米,要求立即返工,“必须整改到位!否则打起仗来,会让我们吃败仗。”周勇坤带人对所有在建工程严格监管排查,做到经得起战争的考验。

审核阵地设计图时,发现对道路转弯半径等方面考虑不细,他让全部重新设计,并查找解决同类问题。后来,通过让路灯“转向”提升通行限高、给树木“易形”增强伪装效果、为石墩“移位”拓宽道路,使每个细节更加符合作战需求。他说“军事训练是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各项训练成果都必须经得起战争的检验”。

组织数百次作战筹划和行动,没有下错一个指令、指挥失败过一次行动……在落实战斗力标准上,周勇坤做出表率,带领全旅官兵创造了20多个“首次”和“第一”,托举一枚枚神剑飞天。

胜战托底,加快备战步伐、按下打仗“快进键”

东风浩荡,重器执掌,作为火箭军处在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的一支部队,周勇坤每天应对各种威胁挑战最直接。而大家看到最多的,是他的笑容。常年风吹日晒,已经黑红黑红的脸上,总带着热情而胸有成竹的笑。

“不会觉得压力很大吗?您还笑得这么灿烂。”很多人不解。

周勇坤認为,要让每个岗位明晰职责,分解压力,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备战打仗步伐,心里托底,才不会被压力压垮。

那一年,国际风云变幻,形势波诡云谲。此时,上级赋予该旅一项阵地应急建设任务。“我们绝不让打仗等阵地!”他立下军令状,带领官兵连轴转,日夜勘察、科学选点,仅用数天时间,就高质量完成10多个阵地选址建设,创造了惊人闪电速度。

要让官兵“快起来”,自己先“跑起来”。每到一个岗位,他都跑出新的“加速度”。

两年前,他调任这个旅任旅长,面对武器装备新变化、部队建设新要求、作战准备新基点,给自己上紧了“发条”。他要求自己作为一线指挥员,必须要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专业。

上任头几个月,周勇坤办公室的灯凌晨前没熄过。他一边拜导弹专家陈勇为师,了解掌握武器技术性能原理,一边跟着兵专家郝明杰学习操作技能。

一次,旅政委马小江到周勇坤办公室沟通情况,看到房门虚掩着便敲门走进去,却见整个房间乱作一团,办公桌上、茶几上、地板上都铺着各种专业资料、图纸方案,电脑鼠标放在文件资料上,室内盆栽都放在书柜顶,就是没有看到周勇坤的身影。

“旅长,你在吗?”马小江刚说完,周勇坤就从办公桌下面踉跄地站起身,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原来,周勇坤拿到的最新作战图,因为面积太大,他便将图纸铺在了地上,蹲着专心研究起来,以至于钻到桌子下面也没在意。

仅仅3个月,周勇坤就填补知识空白,成了该型导弹的行家里手,成为指挥部队的“明白人”。

“专业不好就会瞎指挥。”面对陌生的导弹型号、打击模式,周勇坤坚持从零开始,以“小学生”的心态对待专业学习。为研透导弹武器不同发射指挥模式,他连续几天拉着旅里的导弹专家陈勇“开小灶”,对着流程图一点点学,带着号手一遍遍练。

周勇坤常说,“只有人人成为导弹武器的‘明白人,上了战场才能打胜仗。”发射四营教导员向翠鹏记得旅长的话:“政工干部也要学发射,也要在军事方面插上手、说上话。”

去年5月,该旅列装某新型导弹武器,官兵喜悅心情还未平复,紧迫感一下袭来——上级要求限期具备值班能力!

一些官兵担心时间太短很难完成任务。周勇坤给大家动员鼓劲:“农民从不讨论为什么种地,军人打仗更不能讲条件。就算上刀山入火海,我们也要实现目标。”

他带领官兵研制仿真训练装备,探索走开模拟苦练、实装精炼、技战融训的路子,经过上百个昼夜的鏖战,最后提前实现上级意图。

这些都是周勇坤带领部队实现战斗力建设跨越发展的缩影。两年来,他带领官兵自主编发15本专业教材和一系列操作规范,探索15种战法、形成19项成果,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按下“快进键”。

为切实做到胜战托底,他带领官兵练强自己,盯着对手读秒,做到分秒必争。

小到物品摆放拿取,快慢一点他都很在意。官兵战术背心放在床头柜里,紧急出动需开关柜门拿取。他觉得一开一关耽误时间,重选位置;单兵急救包放置未规范,官兵用时到处翻找,他让规范地方放置。仅这两项,行动快出近十秒。

大到部队作战行动,他都要拿表掐一掐。部队执行发射车带弹转运任务。带队的副营长孙华丹考虑人车安全、卫星临空等问题,计划把车速控制住,到达地域后需隐蔽待机50分钟再转运。

“平时训练也要拿出打仗样子,能快一秒就能抢占先机。”他带着骨干重新细研精算,提高部队行动状态和车速,最后抢在卫星临空前34秒,带领部队提前完成转运,为后续任务赢得宝贵时间。

“一切为打仗”,周勇坤从不降低标准,“淘米时漏掉一粒沙,吃饭时可能硌碎牙。平时忽略一个细节,真打起仗来就可能吃败仗。日常训练、作战筹划、战场准备、任务行动,都必须将所有要素充分考量,才能在关键时刻可靠、可用。”

酷暑盛夏,鏖战如火。该旅参加全军组织的一次重大演习,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战斗力全面检验。

周勇坤带领官兵淬火多日、进入最后发射准备。突然,上级一道命令,让他们多次调整发射首区、变换发射阵地,此时距发射仅剩几天。

态势突变,最能考验部队状态。他率部连夜跨区转进,重新选取阵地、调试装备、规划弹道……连续鏖战数个昼夜,在复杂战场环境下,成功发射4枚导弹。

这次沙场亮剑,标志着该旅战斗力取得质的突破;长缨飞天,也是他们能打胜仗的庄严宣示。

信念坚定,铸就大国“定海神针”

“执掌国之重器,必须做到能打胜仗。”“火箭兵的忠诚,体现在‘导弹听我话、我听党的话”……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周勇坤给全旅上了一课——《坚定理想信念、坚决听党指挥》。

授课现场,响起一次次掌声。该旅政委马小江说:“这既是对这堂课认可,也是对周勇坤的褒奖,他用知行合一诠释了捍卫和平的忠诚本色。”

28年间,三团两旅主官历练,他先后完成20多项重大任务,用砺剑风采描绘壮美“中国弹道”,在履行使命中铸就大国“定海神针”。

军人生来为战胜,军队价值在打赢。谈起周勇坤,火箭军某基地司令员陈前说:“无论到什么岗位,他是个可以托底的人。”仅看他5个旅团主官任职,就可见一斑。

到这三个团当团长,他是“救火队长”:技术勤务团要素多、底子薄,亟需提升能力;新组建作战保障团,急等“明白人”绘蓝图;训练团改革当前、矛盾重重……周勇坤次次迎难而上、岗岗干得出彩。

任两个旅旅长,他悉心锻造“杀手锏”:组建新旅无基础无经验,他带领官兵锐意进取,不到两年形成战斗力,开创导弹部队“不经试训、直接成旅”先河;某旅处在军事斗争前沿,应急备战任务重、要求高,他率部“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今年被表彰为“新时代火箭军练兵备战模范单位”。

这些年,他带领一茬茬导弹官兵,用止戈为武的决心和能力,不断书写忠诚和可靠。

打开该旅战备物资库,从后勤给养到装备零件,满满当当备了足有4万多台件套。作训参谋黄宗荣说:“这是我们旅超前预置的打仗‘必须品,常态化检验,实时进行完善。”

在周勇坤眼里,不管是发射分队还是保障分队,都要具备未来实战能力。走进卫生队,陆智聪等军医刚完成一台模拟战伤手术。他说:“旅里常态化开展救治课目训练,提升卫勤分队打仗核心能力。”去年火箭军卫勤尖子比武,该旅夺得军医组、兼职卫生员组和团体3项第一。

酷暑高温,高强度训练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稍有不慎就易出问题。可是在周勇坤的旅里,即便持续高温天气,各种课目一切照旧。

“你们难道借了‘芭蕉扇,怎么人人都过得了‘火焰山?”兄弟部队前来取经。

实战化哪有什么捷径?周勇坤说:“备战打仗如同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闯过一关又一关,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他组织卫勤分队提升野战救护水平、战斗分队做好“怎么防、如何救”准备,从低强度课目到高强度循序渐进推进,这才练就了官兵“钢筋铁骨”。卫生队军医严峰说:“某一天需要我们时,我们一定能冲上去。”

常态组织无预告紧急拉动,提升战备状态;建立多样化待机模式,实现快反快打……不管是主战分队,还是保障要素,该旅官兵瞄准“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核心标准要求,把战备做到最好、战法练得最佳,预置上百个特情,实现应急有策、应变有案。

能战方能止战。他带领全旅官兵,默默坚守战位、每天加紧訓练,不断向新的目标进发。

使命在肩,坚决把国土守护好

201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阅兵仪式盛大举行。

“大国长剑,浩荡东风……从弹道导弹到巡航导弹,从常规导弹到核导弹,它们是支撑强国梦、强军梦的坚强实力,是维护和平、捍卫和平的坚强盾牌。”伴随着解说员的铿锵话音,一个个导弹方队隆隆驶过长安街。

在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兵,激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鼓掌。

此时,与天安门遥遥相对的南国,周勇坤执掌大国重器,目光炯炯。70后周勇坤,是云南师宗人。小学时,他看着一队队战士从家门前过,奔赴边防,保家卫国。周勇坤的小学老师李淑芳还记得,战斗英雄到学校作报告,周勇坤每次都坐在前排认真听,经常听得流泪。崇尚英雄、保家卫国的种子,从那时起便深植在周勇坤心中。1993年,他以超出重点线40多分的高考成绩,报考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如愿成为一名军人,并在毕业时写下申请: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初入军营,他被分到某连队负责导弹测试。连队位于西南地区深山中,条件艰苦,“要把头全部仰起来才能看到天”。周勇坤笑着回忆。蜗居偏僻深山中的营地,周勇坤说“心中有一个信念:守阵地就是守‘国土。我们的工作虽然默默无闻,但祖国不会忘记”。

后来,周勇坤第一次亲眼看到导弹在自己面前发射升空。心中震撼与保卫祖国的责任感在心中升腾。

2008年,周勇坤担任技术营营长,随部队赴西北执行发射任务。导弹发射前,技术营负责对导弹进行升级测试。这时,一名战士突然报告平台内有异响。现场气氛骤然紧张。周勇坤连忙组织人员进行数据比对,却并未发现异常。大家都认为虚惊一场,周勇坤却坚持对导弹升级测试流程进行排查。当时,距离导弹预定发射窗口已经很近了。

顶着巨大压力,周勇坤组织重新对导弹进行分解测试。最终,找到了故障,问题迎刃而解,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事后大家想起这件事,还心有余悸。有人带着敬佩问他:“营长,你咋那么执着坚持?”

周勇坤神情严肃:“对党忠诚,就是在工作中必须做到百分百,差0.001都不行。”

2015年12月31日,原第二炮兵正式更名为火箭军,由“兵”到“军”的转变,让火箭军官兵倍感振奋。当时,周勇坤在火箭军某基地训练团任团长。

2017年,火箭军组建一支“杀手锏”部队,周勇坤被任命为首任旅长。任命下得急,他连夜奔赴新的岗位。

向战而行,是周勇坤从军28年的胜密码。于他而言,每次任职都是一场从头开始的砺剑之路,都是一次新挑战。

去年,他所在旅开始同时装备两型导弹,如何快速实现“双剑合壁”?他带领官兵,夜以继日地向这座“大山”发起冲锋。

现在,他们探索出“一旅两型”拓展兼训新模式,创新开展“七步三结合”专业训练和“四步法”临战训练,将两型导弹凝在一起、攥成拳头。从此,这支导弹劲旅与敌博弈有了“双刃剑”,克敌制胜有了“杀手锏”。

在大漠深山,在战争前沿,从诞生之日起,火箭军便担负特殊使命,为祖国擎起和平盾牌,坚不可摧。“我们必须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一声令下,断然出手、决战决胜。”周勇坤说,“我们期盼和平,但和平是等不来的。和平靠以战止战。能战,方能止战;能打,才能不打。和平,首先要自己强大”。

猜你喜欢
周勇旅长官兵
朱德给“闹情绪者”做工作
快刀猴
马走驹
血是流不出来的
一瓶假酒见真情
万里独行侠 周勇的达喀尔记忆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
逃兵
不戴绿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