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舟:在制胜航道上忘我冲锋

2021-11-02 22:52练伟曾宁宁罗立峰
中华儿女 2021年16期
关键词:艇员潜艇

练伟 曾宁宁 罗立峰

为打造坚不可摧的“水下长城”,出海、下潜、备战……已成为胡晓舟十多年来的生活日常。

瘦高个、肤色微黑,说起话来波澜不惊、平缓无奇,初见胡晓舟,实在无法将之与那骑鲸蹈海闯大洋的硬汉形象对上号。但你又不得不服,作为新型常规潜艇全训艇长,他带领艇员队先后完成数十项重大任务,成功处置数个重大险情,攻克多个作战重难点问题,趟出一条“组建即一类、接艇即战备、出海即迎战”的战斗力生成新路。

“敌人不会因为你受伤摁下暂停键”

潜艇深海航行,危机四伏:进水、起火、失电、掉深、机械故障、突发敌情……作为潜艇艇长,胡晓舟的一次抉择、一个口令,直接关乎所有艇员生死、关乎一场战斗乃至整个战局成败。

那年盛夏,某海域,胡晓舟率艇参加某演习。

“×号管发射。”命令下达,胡晓舟的心随即紧了起来。这次任务关系重大,各方高度关注,不容有失。

正当鱼雷进入发射程序时,却突然出现意外中止。舱室内不断发出“嘟嘟嘟”的急促警报声。

是继续发射还是先处置故障?潜艇指挥舱内一片安静。千钧一发之时,胡晓舟心一横,“×号管中止,×号管准备”!几秒之内,胡晓舟迅速下达使用备用鱼雷口令。

随着一声巨响,战雷直击目标,精确命中。好消息传来,官兵们脸上却看不到一丝喜悦,所有人清楚他们正在“鬼门关”前徘徊。谈及当时面临的险境,艇员们打了一个比方:“就像举着一颗冒着烟、随时可能爆炸的手榴弹往前走!”

这一举就是几个小时,直至险情得到成功处置。完成任务靠码头后,大家心里仍不平静。

胡晓舟却另有一番体会。他说,处置前后几秒,打还是不打的纠结,其实就是心里“咯噔”一下。

然而,“咯噔”之间,却又显得特别漫长:既要考虑贻误战机可能招致“被杀”,又要考虑故障鱼雷随时爆炸的风险,还要考虑备用鱼雷再出现险情。

“回想起来,我的决定是对的。演习就是实战。实战中遇上敌方潜艇,能不打吗?你不打,敌人可就开火了。”胡晓舟说,能打仗,打胜仗,就是要把每次训练都当作实战。

无独有偶。一次红蓝对抗中,艙室内一个部件突发故障,海水立即灌进来,随时可能出现不可挽回的局面。胡晓舟坐镇指挥舱,一边关注损害管制,一边继续指挥潜艇“战斗”,那一仗打得特别艰难。

事后,一名新兵不解:“既然是演习,为什么还要‘带伤继续对抗,缓一缓或者向上级汇报不行吗?”胡晓舟的回答铿锵有力,“战斗打响,敌人并不会因为你受伤摁下暂停键”!

单骑闯大洋,生死一念间。这些年,胡晓舟成功处置过的重大险情次数甚至超过普通人一生的重大决定。“你不怕死吗?”面对这样的发问,胡晓舟平静地说:“我是一个军人,打仗是第一要务。”

扛红旗、争第一、夺关卡

“趟新路、挑极限、创纪录!”胡晓舟所在的潜艇支队是全军首支AIP潜艇部队。AIP潜艇,是使用不依赖空气推进发动机作为动力的潜艇。几十年来,一代代潜艇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写下了某型潜艇极限深潜、首次突破岛链、某标志海域首次战备巡逻等辉煌历史。

那年,为全面推行新的管理制度,支队决定试行“组建一类艇艇员队直接管艇”的新模式。很快,还在船厂负责修艇的胡晓舟被“点将”,负责领导一个刚成立不久的一类艇艇员队,并接艇担负战备任务。

消息不胫而走,不少人为胡晓舟捏了把汗:虽说艇员都经历全训,但来自不同单位、不同艇型,相互之间“零磨合”即上阵,风险太大;艇员长期不管装,接艇就要做到“人装合一”,随时执行重大任务,不确定因素太多……

“作为一名军人,当祖国召唤的时候,理应挺起胸膛站排头。”胡晓舟态度坚定,就是要当这个“吃螃蟹第一人”。

从那以后,胡晓舟带着艇员踏上一条无人涉足的道路,开始了一场冲锋:大家齐心协力找差距、补短板;抓训练、提能力;打基础、练极限;强个人、练整体;抓配合、促融合……

经过不懈努力,他们交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不到一个月接艇担负战备任务,两个月出海参加对抗训练,五个月执行重大演习任务,一年内实射各型武器多枚。一条战斗力生成新路子正式形成。

“我们面前没有第二!”在艇员队,胡晓舟一直给大家灌输一个理念:扛红旗、争第一、夺关卡。

艇员们缺少更次航行状态下损害管制操作要点,他带领专业骨干编写包括52种情况、5万余字的《潜艇更次航行损害管制想定》。

艇员队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问题研究不深,他带领官兵自制想定、自设难题、自我模拟,并通过海上训练不断实践论证。

聚焦实战、自主创新、培养人才

“肯钻研、敢创新。”熟悉胡晓舟的人这样评价他。

对于创新,胡晓舟有着独到理解:未来战争肯定是有所突破,也有所遵循,没有套路可以照搬。

创新则生,守旧则死。这几年,胡晓舟干了不少打破常规的工作。

他瞄准组训短板,主动把一些高难科目从岸港搬到海上,最大限度提升艇员实际处突能力;紧盯装备风险点,协调厂家院所为某装置加装传感器、报警器,大幅提高装备可靠性;聚焦明日战场,积极借助大数据分析,完成多个作战难题研究。

敢于破局的背后,是始终相信一个道理:创新不是等来的,是抢来的!胡晓舟组团队、做课题、搞攻关,以一系列务实举措,抓住创新这个关键,带领官兵完成多项战法训法创新,验证了多型武器性能、潜艇工况转换、海域水文条件等事关打仗成败的重要内容。

“不怕想法多,就怕没想法!”胡晓舟鼓励艇员敢于突破、大胆创新。

副机电长许建佳设计的某动力系统测算模型,实现一重要数据计算自动化,为指挥员高效决策提供重要支撑。柴油机技师吴刚研发的“多功能电缆收放装置”,使40人协同完成的工作变为一人独立操作完成,并获得国家专利。电工技师贾永光发明的“油汽分离器”“新式注水枪头”,提高艇员工作效率和操作安全可靠性……

多一项对接战场的创新,就多一分胜战的底气。这几年,胡晓舟和他的战友们聚焦实战、自主创新,取得一批技术革新成果,持续为战斗力快速提升赋能。

2018年4月12日,南海海域海上阅兵,胡晓舟随艇接受习近平主席检阅。“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的伟大号召让他越发觉得时间紧迫。回到单位,他带领官兵重温阅兵盛况,叫响“建设一流艇队、培养一流艇员”的口号。

为了官兵成长,胡晓舟可谓绞尽脑汁:安排年轻干部轮流去机关代职锻炼;选送副机电长到全训艇跟学跟训;主动给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官兵压担子;积极推行“小副长”带班制度,提高部门干部管理能力……

2019年1月,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揭晓,胡晓舟的爱将、艇员队舵信技师戴长宏获得一等奖,全海军获得此奖的只有8人。

“出乎意料,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在上级比武竞赛中获得专业第一名的士官胡秋鑫说。在支队,这个艇员队是出了名的“人才摇篮”。先后3名艇员走上艇员队主官岗位,4名艇员被提拔为副艇长、机电长,6名干部被选拔至机关任职……

打底子、引路子、搭台子、压担子、选苗子。如今,艇员队上至艇长政委、下至普通一兵,竞相学习、竞争上岗,形成具有活力的训练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艇员潜艇
还有谁不知道新冠大流行?
中国海军新型潜艇
潜艇的由来
潜艇
潜艇总动员4
潜艇水下逃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