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困境的社会工作支持研究

2021-11-05 20:11沈冠辰王东宝
科技智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困境

沈冠辰??王东宝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打拼,成为“空巢青年”。缺乏社会支持和情感寄托、安全感逐渐下降、失去归属感等成为空巢青年的主要特征,由于各种原因,空巢青年在独居时遇到很多困扰。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从个人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对空巢青年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空巢青年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文章通过分析该群体当前状况、遇到的困境及产生原因,从社会工作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帮助空巢青年减缓压力、增强幸福感。文章建议空巢青年运用优势视角,挖掘自身潜能;多与亲朋沟通,使身边亲朋能及时发现他们的负面情绪;相关研究人员要深入了解空巢青年需求,申请关于空巢青年的研究项目;政府应给予空巢青年更多的支持及相关福利补贴。

关键词:空巢青年;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D669;C912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10.03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Support of Empty-nest Youth Dilemma

Shen Guanchen  Wang Dongbao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Faculty of Law,Jilin,Changchun,13002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leave their hometowns to go to big cities to work hard,becoming“empty-nest youths”. Lack of social support and emotional sustenance,gradual decline in security,and loss of belonging have becom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group,due to various reasons,empty-nest youths encounter many difficulties when living alone. The article adopt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includes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empty-nest youth from the individual level,the group level,and the social level,and summarizes the plight of the empty-nest youth and its caus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group,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nd the reasons,and proposes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in order to help the empty-nest youths to relieve pressure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happiness. The article recommends that empty-nest youths use their dominant perspective to tap their potential;communicate more with relatives and friends so that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can discover their negative emotions in a timely manner;relevant researchers hav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needs of empty-nest youths and apply for research projects on empty-nest youths;advocate for the government give more support and related welfare subsidies to empty-nest youths.

Key words:Empty-nest youth;Dilemma;Path

空巢青年被稱为“一个没有根的都市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成就更好的自己,他们漂泊在他乡,想要努力跻身上层社会,扎根于大城市。据统计,我国2018年有超过7700万独居状态的“空巢青年”,预计2021年“空巢青年”的数量会上升到9200万。[1]根据人民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空巢青年”是主动选择独居,其中47.5%的人表示“想要自己的隐私空间”,39.2%的人表示“自己的生活作息与别人不同,不想受他人影响”。[2]异乡奋斗的同时,空巢青年也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一、空巢青年的含义及特点

关于空巢青年的定义,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见解。常进锋在《“空巢青年”缘何“空巢”——一个时空社会学的解读》中提出,“空巢青年”是在大城市奋斗打拼,远离故乡、亲人,独自生活、缺乏感情寄托的一类社会群体。[3]王舒窈针对空巢青年的研究发现,“空巢”一词更多用于老人、家庭等。他指出,由于空巢群体逐渐呈现出了低龄化的趋势,形成了“空巢青年”这一群体,所以“空巢青年”应指离开父母、在城市中独居且独身的年轻人。[4]根据学者相关研究,笔者将“空巢青年”定义为主动选择独居、远离家乡在外打拼的年轻人。

空巢青年大多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自愿选择独居,但也缺乏感情寄托;2.空巢青年更愿意在休息的时候宅在家中,时间久了很容易滋生不良情绪,如孤独、焦虑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3.空巢青年缺乏亲人朋友的陪伴,情感支持处于一片空白,单身状态也是不良情绪的催化剂;4.空巢青年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对自身的要求更高,想在大城市定居的欲望十分强烈;5.空巢青年多以租房或居住单身公寓的形式生活,幸福指数低。

二、空巢青年的现状

空巢青年为了追求更高的薪资待遇和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选择到大城市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近年来这一群体规模日益扩大,逐渐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群体,并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了进一步了解空巢青年的发展状况,笔者从个体、群体、社会3个层面阐释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

(一)个体层面

1.生理疾病。在家庭结构上,空巢青年大多处于独居状态,该群体在上下班期间大多会选择公交、地铁等费用较低的公共交通工具,以此来节约时间和金钱,从而会出现不吃早餐或缩短早餐时间等状况。久而久之,空巢青年会出现肠胃不适、抵抗力下降等生理疾病。

2.不良情绪。物质生活水平对个体的心理、精神方面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个体才会考虑更高层次的需求。大多数空巢青年身处他乡,缺少亲朋好友的陪伴,然而还要面临就业、住房、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长期处于空巢状态,难免滋生孤独寂寞感,对自己的未来十分焦虑和担忧。

3.社会交往的转变。空巢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思想独立,看待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在对待生活的态度方面,部分空巢青年能够接受独居生活并且乐在其中,也有人因长期处于独居状态且无法改变,变得不愿社交,逐渐与社会脱节。

(二)群体层面

1.就业层面的压力。由于大城市的多元、包容以及机会多等优势,其更容易成就自我价值,因此空巢青年大多数会选择较为发达的城市工作。然而,空巢青年常年在异乡发展,家庭出身、社交网络等社会资源相比于当地人不占优势,甚至在工作时会遇到就业歧视、晋升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另外,也出现企业领导以空巢青年远离家乡、没有养家压力为由,增加他们工作量,大量占用他们私人时间的现象。因此,在打拼几年之后,空巢青年的选择会产生两种不同趋向,一是未能闯出一片天地而回到自己家乡,二是事业发展稳定继续留在目前所在城市。

2.社交对象的转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空巢青年的交友方式由线下逐渐过渡到线上,他们更倾向于运用微信与老朋友维持原有的关系,以满足自身的情感表达需求。然而,长时间沉浸于网络世界,造成空巢青年过分依赖手机、电脑,导致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变得更少。由于空巢青年長期独自居住在异乡,与亲朋好友沟通交流的次数较少[4],其交往对象主要以公司同事和老同学为主,习惯与同质性较强的同龄人交往,很少主动向外扩展自己的社交范围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3.日常生活内容形式单一。一方面,空巢青年所在社区内针对年轻人的娱乐活动较少,且由于缺少归属感,空巢青年往往并不愿意主动融入社区。空巢青年参与社区活动较少,加之工作繁忙,即使偶有时间也只想待在家中休息。另一方面,空巢青年对社区活动存在认知偏差,认为社区活动就是日常娱乐活动,与自己的切身利益不相关,加之现如今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只要动动手指便可了解社区所有动态,所以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参与。[5]

(三)社会层面

空巢青年受到的社会支持的程度不同。随着空巢青年数量的不断增多,社会开始将视角转向这一群体。“空巢青年”这一标签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深入研究并分析他们的问题。据有关研究显示,从事政府、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空巢青年,其得到的社会支持明显多于从事其他职业的空巢青年。目前,我国针对空巢青年的福利政策相对较少,缺乏针对空巢青年的相关保护性政策。

三、空巢青年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一)空巢青年的困境

1.内心孤独,渴望支持

在心理上,一方面,由于空巢青年独自漂泊在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流于形式化,原先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淡化。在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情很少会和亲朋好友透露,感情联系较少,进而孤独感增强。另一方面,空巢青年多数选择居住在出租屋或单身公寓中,较少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归属感低,久而久之心理就会出现寂寞、孤独的情绪。因此,尽管是主动选择独居的空巢青年,内心也很渴望得到亲朋好友的关心与支持。

在个人情感问题上,空巢青年的社交圈子普遍较小,不易找到伴侣,缺乏感情的寄托,只能把婚姻当成一种奢望。而现实结婚成本高、生活压力大等问题,甚至让有的空巢青年出现了“恐婚”现象,他们一个人独处久了,慢慢习惯了这种单身的状态,缺爱却不敢爱。[6]

2.空间变迁,社会资本不足

在社会交往上,空巢青年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同时,也十分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人脉圈。他们平时只是与自己的老同学联系,这些联系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分散在异地的同学不能第一时间给予其支持。空巢青年与同事的关系普遍只是点头之交,很难深入。[7]因此,他们更多选择通过网络进行沟通,来维持人际关系。这就导致空巢青年可利用的社会资本不充分、人脉圈狭窄等,出现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创造力的激发。

3.职场受排挤,无法立足

在工作上,空巢青年多属于高学历人才,勇于接受各种挑战,作为外来人员往往会因为其不稳定的因素受到职场排挤,遭受不公平的对待。[8]晋升渠道狭窄,长期处于公司底层等因素让空巢青年逐渐失去动力,工作懈怠,出现退缩的倾向。几年以后,有的空巢青年会选择回到自己家乡发展,长此以往,这类高学历人才的流失将不利于大城市的发展。

4.经济匮乏,压力无限

在经济生活方面,在大城市打拼的空巢青年往往怀揣着在当地立足的梦想,买房成为他们最大的动力,但高昂的房价让他们无法负担,高消费水平阻碍了他们继续扎根在大城市。他们每月的工资除去房费和吃喝费用,几乎没有剩余,生活几近捉襟见肘。

(二)成因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巢青年的群体数量不断增多,他们的困境各不相同。造成困境的原因既有个人价值因素的影响,也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这种社会流动方式已经是一种不可逆的状态。

1.个人原因

当代年轻人十分注重个人发展,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工作上,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空巢青年想要扎根在大城市,却缺乏经济实力,因而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来为自己积攒更多的物质资本,这导致年轻人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增添了许多压力。空巢青年长期处于单身状态,他们习惯了这种生活模式,逐渐忽视对自身婚姻状况以及家庭构建的思考,情绪不断恶化,很难恢复正常,严重的甚至需要进行心理疏导,日后的生活也会笼罩在阴影之中。

2.家庭及社群原因

当今家庭和社群功能的弱化,促使早期依赖核心家庭存在的青年更傾向于独自前往大城市谋生,实现人生价值。他们来到大城市,需要独自租房子,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后希望留出更多的时间来休息,没有空余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社交上,且由于在工作的城市中没有朋友和亲人,他们普遍对居住的城市缺乏归属感。[9]现如今,社区活动多是针对老年人开展的,针对空巢青年的社区活动几乎没有,社会工作者和相关部门对空巢青年的关注度不够。

3.工作原因

在工作中,企业更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较少对员工全面发展的关注。现如今空巢青年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同辈群体关怀。部分工作单位的团队建设、拓展训练、联谊会相对较少,且工作单一乏味、任务量繁重,致使在这里工作的年轻人根本没有一丝闲暇时间。空巢青年渴望与人交往,他们需要定期参与拓展训练来调节这种紧张的工作节奏。整日的工作会让他们身心疲惫,痛苦不堪。

4.社会原因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使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增多,大城市会有更多的就业岗位供年轻人选择。信息化、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年轻人选择扎根在大城市的主要因素。在大城市,他们可以享受最便利的交通、最成熟的医疗、最优秀的学习团队以及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但这一切又是压力的最大来源,他们需要承担高房价、高物价,这给他们造成严重的经济压力。

四、利用社会工作摆脱空巢青年困境的路径

关注空巢青年有利于实现社会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也有利于缓解“空巢青年”的压力,促进个人自由、健康、全面地发展。社会工作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空巢青年属于近几年被热议的主体,他们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存在较多问题,需要社会工作领域予以更多的关注。笔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相关内容从个体、家庭、社区和社会4个方面出发,以求帮助空巢青年摆脱困境。

(一)个体层面

空巢青年的困境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导致空巢青年出现各种不良的状况。笔者建议空巢青年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与如社区内的联谊、公司的团建等社会实践活动。在个人职业发展的道路上,空巢青年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使自己拥有竞争优势,全方面多领域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应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使自己尽快摆脱困境,回归正常生活。在陌生的大城市中,空巢青年要善于抓住机遇,多与人交流,建立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对于压力较大,特别是有心理问题的空巢青年,社会工作者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与空巢青年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运用优势视角,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能,为有需要的空巢青年提供心理咨询相关服务,链接社会资源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其心理支持、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

(二)家庭层面

独自在异乡拼搏的空巢青年,他们的内心十分强大但也十分空虚。强大是他们能够一个人顶住社会的压力在大城市奋斗,空虚是他们缺乏亲人朋友的情感支持。他们渴望父母的一句关心和问候,也渴望他们的陪伴,但现实是残酷的。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多是在老家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另一方面,父母陪伴子女在大城市生活,生活成本会大幅增加,这会给年轻人造成更大的压力和困扰。父母的正确引导能给远方的孩子以慰藉,父母应鼓励子女积极生活,不过多地强求子女扎根于大城市,而是顺其自然;父母应给孩子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和婚恋观,不要催婚、催生,错误的价值导向会使空巢青年本就脆弱的精神雪上加霜。

社会工作专业中,家庭也是其解决问题的主体。由于空巢青年与自己的父母多处于两座城市,社会工作者只能单向地与他们面对面沟通。笔者建议社会工作者通过走访社区,对老人们进行访谈,筛选出孩子是空巢青年的这部分父母,从父母的角度出发,与他们多沟通,争取让这部分父母多与自己的子女加强沟通,主动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展、生活规律,及时发现他们的负面情绪并加以开导,主动建议这些父母定期去看望自己的孩子,让这些空巢青年即使远在他乡也能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背后还有一个家。

(三)社区层面

社区是社会工作接触最容易、最密切的场所,良好的社区环境有助于空巢青年形成强烈的归属感。空巢青年在工作之余,周末休息时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社区里,这个时间段是社区和空巢青年建立良好关系的时机。目前,我国的社区活动多以孤寡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等为主体,活动形式相对多样化,但缺少可供年轻人参与的相关项目活动,这导致社区和年轻人之间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彼此很难熟悉起来。据了解,有部分社区已配备图书阅览室供年轻人读书,这也在慢慢拉近其与空巢青年之间的距离。空巢青年的心里同样渴望参与社区的活动,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他们渴望与同龄人接触,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希望社区在自己有需要时能够第一时间帮助自己,甚至有时更希望社区可以举办相亲活动,来增添自己与异性认识、交往和相处的机会,摆脱自己单身的状态。

社会工作者应该深入各个社区,充分了解空巢青年的数量、作息时间、参加社區活动的意愿以及他们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社会工作者可向社区、政府等相关部门申请关于空巢青年的项目,先开展试点活动,逐步开展系列活动并扩大活动范围,让空巢青年在社区中找回自己、肯定自我、完善自我。

(四)社会层面

当90后、00后逐渐成为空巢青年的主体时,更应该关注他们身上的特点。他们不服输、有冲劲,有着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决心,这样的空巢青年无疑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为此,我国政府应该大力发展二线、三线城市,甚至要加大对小城市投入,完善地区照顾政策,完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寻找地区优势,发展当地特色,让小城市发展起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以吸引空巢青年回乡发展。社会工作者作为政策影响人,应充分调研分析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倾向,掌握他们的动态需求,向政府部门反映即将成为空巢青年人群的共同需求,以缓解空巢青年群体的增长速度,避免滋生各类社会问题。

在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面,各地政府仍然要坚持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政策倾斜,对于这部分群体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使这部分人才能享有就业优先选择权、住房优惠补贴等相关福利。在晋升渠道和薪资、福利待遇方面应保障空巢青年的合理合法权益,丰富企业中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及职业培训机构等,这将有助于空巢青年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个人的良性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空巢青年,孤独谁懂[EB/OL].(2021-05-14)[2021-9-1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689652272866967&wfr=spider&for=pc.

[2] 尹泽轩.“空巢青年”心态特点与生存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国家治理,2020(24):2-6.

[3] 常进锋.“空巢青年”缘何“空巢”——一个时空社会学的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7(05):79-83.

[4] 王舒窈.异乡里的独居者:社会变迁中的城市“空巢青年”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7.

[5] 黄政.空巢青年社区参与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基于长沙市Z社区[D].湘潭:湘潭大学,2020.

[6] 陈小杏.“空巢青年”:中国社会个体化的映像与进路[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7] 唐珍.城市“空巢青年”的社会资本研究——以合肥市A社区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9.

[8] 张珏鑫.空巢青年的社会支持现状与需求[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9] 李威.个案工作缓解一线城市“空巢青年”孤独感研究——以B市“空巢青年”为例[D].沈阳:辽宁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困境
课程故事向左,现实困境向右
技术语言困境下的中文打字机
突破困境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新时代城乡接合部初中化学教师专业成长困境及出路
走出困境
神奇的设计师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做自己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