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理念、沿革与前瞻

2021-11-05 20:11陈磊朱鑫
科技智囊 2021年10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陈磊 朱鑫

摘  要:政绩考评是贯彻落实中央各项部署的“指挥棒”,也是引导、激励和约束干部作为的“风向标”。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旨在构建正确的政绩观和度量衡。审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政绩考评的演进历程,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其内在逻辑是始终坚持服务中心工作、体现时代特征、不断强化群众参与程度和凸显技术体系的重要性。在新时代的发展视域下,我国政绩考评呈现价值导向化、指标个性化、方法多元化和体系统一化等趋势,为进一步发挥政绩考评功能,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构筑以民生三感为导向的指标体系;健全多元考评主体,扩大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参与;加强考评数据驱动,优化政绩考评信息管理;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政绩考评;GDP最大化;高质量发展;群众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10.06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Concept,Evolution and Prospect

Chen Lei1  Zhu Xi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bu Gulf University,Guangxi,Qinzhou,535011;2.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enter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dong,Guangzhou,510640)

Abstract:Performance evaluation is the“baton”to implement the various deployment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and also the“vane”to guide,motivate and constrain cadres.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flects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concept,aiming to build a correct concept of performance and measure. Review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ver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it has roughly gone through five stages,its internal logic is to always adhere to the work of the service center,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era,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sses and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he technic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China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hows the trend of value orientation,index personalization,method diversification and system unific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play the function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eople-centered concept and build an index system oriented by the three sens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Improve multiple evaluation subjects,exp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ird-party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institutions,strengthen the evaluation data drive,optimize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rengthen the use of evaluation results,the formation of cadres can be the main basis.

Key words:Performance evaluation;GDP maximization;High quality development;Mass participation

一、問题与立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知事识人,重在考核。政绩考评是推进我国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动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起着“指挥棒”“风向标”的特殊作用。政绩考评旨在树立政绩导向、激励干部作为和落实责任追责。2020年1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提出新的政绩考评理念和体系,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主动转变政绩观,将高质量发展理念注入体制内部的政绩考核中。事实上,由政绩考评体现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与社会主义激励本色,是党的组织管理由来已久的做法。

历经曲折,面对贫穷落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全力发展经济。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将政绩简单等同于经济增长,甚至不计代价和手段地追求GDP的增长率,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了区域发展失衡和地方的贫富差距,这也是造成多地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我国政绩考评方式经历了GDP最大化考评、科学发展观考评、政府绩效评价与法治政府考评、推动高质量发展考评等历史阶段。理论上,我国政绩考评受治理主体、层级互动[1]、制度安排[2]与民意回馈等因素影响,涉及中央、地方、公众等多方主体,其中,政绩考核路径的转变取决于考核理念、价值导向的转变。

梳理我国40多年来政绩考评演进的历史缘由、演变脉络和阶段性特点,透析政绩考评背后蕴含的历史逻辑,明确及完善政绩考评的理念、目标、体系与机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历史经验表明,政绩考评的价值取向应适应发展新阶段、新时期的价值取向,并对政府政绩考评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作出合适的调整,由此确保政绩考评的科学性、有效性与合法性。笔者立足于绩效评价的理论方法,尝试从历史的视域审视高质量发展绩效考评理念与变迁,对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研究。融入群众满意度的科学的政绩效考评是更好地落实中央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的助推器,对实现社会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拓展及丰富政府绩效评价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二)立论思路

绩效最初是工商管理领域的概念,意为履行、执行能力和表现等,也可拓展为成就、业绩和成果等。政绩是指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在任职期内开展工作所取得的业绩,是对领导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群众评价和组织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有组织就有管理,有管理就有考评。政绩考评包含组织考评和个人考评,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政绩考评主要针对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并成为党政管理的重要标尺。[3]政绩考评是引导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念、评价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在任职期内开展工作所取得的业绩并激励干部队伍提高效能的重要制度安排。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总书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既是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顶层设计。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更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谋划。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的政府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目的是给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工作。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政府必须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明确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政策,推动我国不断向经济发展更高质量、社会更加公平、城乡区域更加协调、资源环境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政绩考评作为各级政府落实中央高质量发展部署的“指挥棒”,其功能显而易见,若缺失“指挥棒”,则经济发展及社会治理将丧失动力和方向。目前,我国政绩考评仍存在片面化、虚化、监督不力、封闭化和浅层化等问题[4],对此,我国亟须建立起能适应和反映高质量发展的考评体系,以高质量考评引领和驱动高质量发展[5],并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理念决定行为,历史折射未来。对于我国政绩考评理念、思路及其逻辑,相关学者已有较深入的归纳及讨论,他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将政绩考评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归纳了其各阶段的特征。高娟根据考评价值导向的变迁将我国政绩考评归纳为5个阶段,分别是探索阶段(1978—1993年)、发展阶段(1994—2003年)、全面推进阶段(2004—2012年)、停滞阶段(2013—2016年)、新常态阶段(2017年至今)。[6]李雯雯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政策文本进行分环节赋值测估和线性拟合,将改革开放40年(至2019年前)来我国干部政绩考评的变迁划分为初创(1979—1992年)、曲折探索(1993—2002年)、逐步规范(2003—2012年)、改进完善(2013—2018年)4个阶段。[7]这些研究为笔者的讨论及立论提供了启示。

二、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的意义与理念

(一)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的重大意义

不同于过往的以经济增速为评价对象的传统考绩思维,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要求对考核对象进行多维度、综合性的考量。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开展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是摒弃传统思维方式的体现,有利于精准把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矛盾,科学总结高质量发展取得的宝贵经验,有效解决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笔者将推进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的重要意义总结为以下几点。

1.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是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开出的“药方”,这样的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各级各部门要贯彻落实国家领导人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基于新发展理念构筑的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体系,将心思和精力投入到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这有助于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推动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为新时代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树立正确政绩观,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业绩。在传统的“唯GDP”定式思维的影响下,一些地方政府忽视经济发展质量,导致民生、资源环境付出了惨痛代价,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发展速度要“降下来”、发展质量效益要“升上去”,从过去主要看经济增长速度“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多好”。确立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意味着必须淡化对GDP的考核,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将工作重心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惯性思维和做法中解放出来,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经济增速,转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3.推动政绩考评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考评工作是否科学和规范取决于考评者能否做到奖惩分明、奖优罚劣,能否激励领导干部担当作为、奋勇争先。通过运用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的结果,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推动干部更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充分调动干部投身高质量发展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二)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基本理念

1.必须把政治标准摆在政绩考评首位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评工作就是要使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坚持党中央倡导什么、强调什么就考评什么,突出对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考评,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表现和工作实绩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基本依据,作为检验干部的政治忠诚、政治担当和政治能力的重要标尺,督促和激励干部从政治高度深刻理解政绩内涵,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实绩践行“两个维护”。

2.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政绩考评始终

2020年1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的重要标准。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考评理念,考评者须把人民满意度纳入考评范围,既看经济指标,又看民生民情;把考评触角拓展到基层、延伸到一线,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耐心了解群众的真实评价,深入体察群众的主观感受;引导领导干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时刻把人民的需求与期望放在心上,努力以造福人民的政绩赢得群众的信任与点赞。

3.必须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以考评结果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是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的考评,是既看发展速度更看发展质量的考评,是既看当前的发展更看未来发展可持续性的考评。对照新发展理念,考评者须精准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实行分级分部门考评,引导各地各级抓住发展重点、破解发展难题,同时加强对考评结果的运用,将考评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晋升、调动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奖惩分明、奖优罚劣的考评制度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助推我国高质量发展。

三、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演进与内在逻辑

(一)政绩考评阶段的划分及特征

有组织就有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干部政绩考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的重要议题,考评制度、考评体系不断重建、推进及完善。以党的纲领性文件为标志,基于考评理念的转变,40多年来政绩考评大体经历了5个阶段,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内涵。

第一阶段:基于纠偏与重建需要进行的政绩考核改革(1978—1993年)。20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文革”的中国社会受到了极大的挫折,经济发展也处于“低谷”。在这一背景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中共中央组织部在1979年出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1983年出台了《关于改革干部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规定》、1988年颁发了《地方政府工作部门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方案(试行)》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对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开展考核工作,并明确了政绩考评目标、筛选了考评指标、强化了对考评结果的呈现与运用,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干部政绩考评正式进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进程。

第二阶段:以GDP最大化为导向的政绩考评(1994—2003年)。立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1993年,国务院第二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4年,党的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1995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的通知》;199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上述文件及一系列相关文件进一步规范了我国政绩考核的实绩考评内容,明确了考评周期。这一时期的政绩考评体现出“唯GDP论”的价值导向,凸显出3个特点:1.追求经济增长。侧重于对如工业总产值、农业产量等各项经济指标的考核。2.追求发展高效率。为了发展经济,“效率”成为各级政府追求的价值和衡量政绩的标尺。3.官僚主义。各级政府在此价值导向的驱动下,在短时间内为了经济增长而展开“政治锦标赛”。[8]

第三阶段:科学发展观政绩考评(2004—2012年)。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科學发展观。2006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200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并配套印发《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形成了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意图创造新的“指挥棒”。这些文件明确了政绩考评标准不再“以GDP论英雄”,而是要在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将环保节能、安全生产、民生生活、社会稳定等指标纳入考评体系,并要求政府的政绩必须体现在为人民服务、关注民生、让人民满意并有所获得等方面,加强了对考核方法、指标与权重分配的进一步探索。

第四阶段:政府绩效评价与法治政府等多元化的政绩考评(2013—2018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政府绩效评价、法治政府评价等的多元化政绩考评模式在我国被逐渐普及。国务院于2011年批准监察部牵头成立全国政府绩效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选出8个地方政府和6个国务院部门开展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工作。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同时,相关工作的关注重点主要集中于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改善营商环境与加强依法行政社会评议等方面。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国务院于2010年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要求强化依法行政工作考核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并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目标考核、绩效考核评价体系;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并将此作为推进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意味着我国法治政府绩效评价逐步从“行政执法评议”向“依法行政考核”演变。[9]这一阶段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推动我国政绩考评工作向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追求公众满意的价值导向,不仅能够从技术层面上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更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和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

第五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评(2018年至今)。2020年1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提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政绩考评要求。在地方政府层面,自高质量发展目标明确以来,各地方政府为强化相关任务而相继出台政绩考评方案:2018年5月,江苏省印发《江苏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同年9月,广东省印发《广东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试行)》;2019年1月,湖南省印发《湖南省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试行)》。高质量发展考评有别于过往的政绩考评方式,该评价体系更注重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同时又是过往的政绩考评方式的延伸和发展。高质量发展考评体系更加注重反映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变化情况,能更综合地反映人民群众对多样化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演进的内在逻辑

我国体制内对政府及政府的政绩考评经历了追求GDP最大化导向、科学发展观导向、多元化考评导向到高质量发展导向的历史演变。这一演变过程给学者带来了深刻启示和广大的思考空间,纵使不同阶段考评的价值理念导向、指标、内容、方法存在差异,但蕴含在制度核心的考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

1.始终坚持服务中心工作

政绩考评的变迁服务于党的事业工作大局需要。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经济情况不景气,在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下而树立以GDP最大化为价值导向的政绩考评方式,激发了各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热情,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处于社会深度转型期,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国政绩考评价值取向转向科学发展观考评,体现了为民服务的宗旨;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政绩考核也要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工作为宗旨,不断推进政府政绩考核的改革,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

2.考评理念体现时代特征

在政绩考核内在价值取向的导向作用影响下,政绩考评所展现出的发展理念与当时经济发展状况具有内在耦合性。在追求经济增长的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政绩考核侧重于经济指标,重在考核经济增量和增速;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则尝试加入主观性考核指标,兼顾公民满意度和幸福感指标,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把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于政府考核工作的始终,在考核过程中更注重观念的转变、方式的升级。

3.考评过程强调群众参与

《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增强政绩考核群众参与度,在政绩考核中充分反映群众感受、体现群众评价”。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政绩考评的变迁说明只有让群众参与考核全过程,才能更好地推动政绩考评工作走深、走实、走远。考评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广大群众的期望与要求,因为“为民造福就是最重要的政绩”;考核结果的评判必须要充分尊重群众的评价意见,因为“干部干得好不好,是老百姓说了算”;考核结果的运用必须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因为通过群众的有效监督,才能把政绩考核的结果切实转化为推动各项民生事业发展的力量。

4.不断完善的考评技术体系

考核贵在精准,也难在精准。不同时期的政府工作绩效考核要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都是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作。早期追求GDP最大化的考评依托于评价者主观感受,而评价者往往没有经过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使得简单的、定性的考核评价积弊重重,长此以往不仅会被异化为打击报复的工具更可能演变为形式主义。因此,必须要减少主观评价,增加客观评价。[10]但过度偏重客观指标的考核又易将社会与公众排除在考核体系之外,忽视民众呼声,难以体现政府工作绩效考评的公共性。伴随着民众和社会团体逐渐加入公共事务的管理中,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党员干部开始塑造新的政绩观,政绩考评也主动回应民众诉求,朝着民众希望的方向发展。

四、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发展趋势与推进举措

(一)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发展趋势

1.考评价值的导向化

价值导向是政绩考评系统、类型、范式的灵魂[11];可以稳定和改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引导地方政府调整绩效评估行为[12]。不同价值导向下的政府会形成不同的政绩目标,承担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责任,进而所采用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也会有差异。我国新发展阶段下所提倡的高质量发展价值取向将进一步发挥“指挥棒”作用,引领政府工作,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明确责任落实与追责,体现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政绩观。

2.考评指标的个性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服务及管理事务范围不断扩大,施政理念不断创新,对于政绩考评的指标、内容、周期,除继承和发展上一阶段指标内涵与特征外,将更多呈现出指标与内容的叠加和细化,从单一的经济考评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多维范畴。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评项目更是涉及了有关科学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平安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法治政府、效能建设等更具象化的指标,有助于改善公共部门管理“唯GDP”主义的问题。

3.考评方法多元化

科学的考评方法是政绩考评发挥功能和实现目的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民主观念的日益强化、第三方评估的崛起、公民参与意识的提升以及体制内部考评日渐开放,考评重点更加侧重于公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凸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考评方法不断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从而改变过往自上而下的单一考评模式,不断走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左右互评、外部第三方评价等多种方式共存的立体化、多元化考评。

4.考评体系统一化

我国作为单一制社会主义国家,置于我国体制内部的政绩考评也必然遵从我国由上至下统一规划设计的管理逻辑,即由中央统一部署,进行顶层设计,确保考评体系与运行机制的统一性。但同时,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也保留有一定的自主权,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对考评体系进行“微调”,以最大程度发挥考评工作的效能,激活各地区的个性活力,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的思路建议

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关键,与之对应的考评体系也需适应现实进程,在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考虑各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情况下,在创新发展中依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不断完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以“民生三感”为导向的指标体系。构建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体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以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意味着不能再走以GDP论英雄的“老路”,而应加大民生指标占比权重,把改善民生放在考评的突出位置,通过发挥政绩考评“指挥棒”的作用,让领导干部把保护环境、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福祉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另外,给予群众更多话语权,提高政绩考评中的公众参与度,把群众评价纳入指标体系中,增强群众在政绩考评中的“话语权”。

健全多元考评主体,扩大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参与。相对而言,第三方社會机构评价政府绩效具有主体独立、标准独立和过程独立等超然性特点,能增进政绩考评专业性与公信力。因此,应进一步培育与完善第三方评价市场,强调政府权威性与第三方专业性相结合,充分发挥外部专家、机构和技术支持部门在政绩考评中的作用,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政府绩效评价主体。

加强考评数据驱动,强化数字化政绩考评信息管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技术手段的兴起一方面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因此构建政绩考评的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必然。通过加强政绩考评的信息化动态管理,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领导干部的政绩数据进行汇总整理,不仅可以缩短政绩考评周期,也能提高考评的可视化程度,保障评价过程的公正性。

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主要依据。只有真正将考评结果运用起来,才不会浪费考评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充分发挥政绩考评问责、激励、改进、监督等多重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奖惩分明、奖优罚劣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容错纠错机制,激发领导干部担当作为;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主流媒体报刊、新闻发布会等多种途径,将适合公开的考评结果向社会与公众公开,接受群众评议、质询与监督,最大程度上发挥考评结果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盛明科,蔡振华.改革开放40年来干部考核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逻辑[J].湖南社会科学,2018(05):34-39.

[2] 高晓霞,钱隆.论政府绩效评估的责任政治逻辑[J].学习论坛,2019(09):62-70.

[3] 郑方辉,梁伟达.从GDP最大化到高质量发展:我国政绩考评的演进路径与逻辑(1980—2020)[J].理论探讨,2021(04):128-134.

[4] 马亮.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要更加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J].国家治理,2020(44):3-7.

[5] 胡敏.高质量发展要有高质量考评[N].中国经济时报,2018-01-18(005).

[6] 高娟.扭曲与矫治:中国政府绩效评价价值取向之转变[J].科技智囊,2020(09):37-45.

[7] 李雯雯.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干部考核政策变迁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9,36(12):122-133.

[8] 余绪鹏.官员晋升锦标赛:经济增长的政治逻辑——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06):88-95.

[9] 谢能重.依法行政考评:变迁、功能与转型[J].法治社会,2017(01):38-48.

[10] 祁凡骅.干部考核如何科学化、精细化[J].人民论坛,2021(09):32-35.

[11] 臧乃康.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及其实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850-856.

[12] 彭国甫.价值取向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深层结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4(07):75-78,84.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