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家学写作”观照下的线上读写探索

2021-11-09 01:07朱胜阳
江西教育B 2021年10期
关键词:山海经名家古文

朱胜阳,中小学高级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中国教师报》“非常教师”,《小学语文教师》“月度人物”,《教师博览》杂志社签约作者,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绍兴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和读写课程、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在《教师博览》《小学语文教师》等教育期刊发表文章近20万字,出版《跟着名家学语文》(四年级上、下册)、《文化寻根》等书。

语文学习中一直流传“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写作文基本上贯穿了学生整个的学习生涯。通过对历届所教学生的观察,笔者发现他们对写作文的畏惧心理的确比较明显。所以从2013年起,笔者在小学四至六年级开展“跟着名家(名著)学写作”的作文教学尝试。从“选名家,构建课程体系”,到“品名作,体味典雅文字”,最后让学生“仿经典,书写自己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名家作品的风格、语文的特色等融入学生体内,学生对习作更感兴趣了,其写作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实践多年,已有“跟着林海音写童年”“跟着冯骥才写人物”等九个专题的文章,在杂志上发表。这种读写融合的习作教学方法,突破教材“主题式”群文阅读模式,开创了让学生长时间持续阅读同一位作家经典作品的新形式。从儿童学习心理讲,儿童的学习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要一个相对持续集中的学习过程,才能较好地吸收和掌握一项本领。这种习作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它强调“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内化、吸收经典,培养良好的语感,让作家的文字对学生产生持续、深刻的影响。同时从教材出发,由一篇文章,到一本经典著作;由一本经典著作,再到一位作家。拓宽语文教学的天地和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形成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的新局面。

2020年疫情停课期间,笔者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开展了一次“跟着《山海经》写动物”线上读写课程的尝试。实践证明,线上开展读写课程不但可行,而且开拓了一条符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需要的作文教学新路径。下面,笔者就特殊时期所做的尝试,谈谈自己的“得”与“思”。

一、精心选文,构建《山海经》读写课程

神话是一个民族最原始的文学作品,它契合儿童心性自由舒展、幻想天马行空及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的特点,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因而常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以以前的人教版和现在的统编版为例,入选的神话题材课文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无论是人教版还是统编版,编者都专门编排了神话单元,让学生感受神话独特的文学特点和教育价值。袁珂说《山海经》:“非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从这些神话题材的课文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它们基本上都与《山海经》有关,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羿射九日》等。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3课的《精卫填海》,更是直接以《山海经》原文的形式呈现。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笔者基于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神话单元这个“例子”,精选《山海经》十二则选文,分神奇的禽兽、神奇的异人、神奇的传说三个主题,进行单元编排,构建《山海经》小古文读写课程,具体目标、内容和学习要点见图1。

二、线上读写,品味《山海经》典雅文言

(一)重视读抄,感受语言

“跟着名家学写作”读写课程,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内化、吸收经典,培养良好的语感。

对于《山海经》小古文而言,朗读尤为重要。每一堂线上课程,笔者都在录制微课视频时预留时间,让学生朗读。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山海经》小古文的语言风格和特色融入学生血液。

正因为反复的朗读,所以每到一节课结束时,学生对这篇小古文也就会背诵了。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山海经》小古文的语言特色,笔者在课后还会固定布置一个抄写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对小古文的抄写,感受其语言风格。

这样的读与抄,一两天可能看不到效果,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山海经》小古文的写作特点和语言风格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文白互译,内化文言

这次线上的“跟着《山海经》写动物”尝试与以往“跟着名家学写作”最大的不同是:这次是学、写小古文。让学生用小古文来写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障碍。为了克服这个障碍,笔者在录制微课视频时,巧妙地穿插文白互译的练习,让学生内化文言。

如学习了“神奇的异人”后,笔者设计了一个练习:

古典小说《镜花缘》中,唐敖等人游历的海外三十多个异国,大都来源于《山海经》。你能根据提示,用文言来介绍这两个国家吗?

三首国:三首国在它东边,国中的人有一个身体和三个脑袋。

长臂国:长臂国在它东边,那里有人在水中捕鱼,两只手各抓一条鱼。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文言精练、简洁的特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其”“若”“故”等,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内化,为接下来进行文言文写作打下了基础。

(三)线上讨论,感悟写法

线上开展同步课程时,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发起讨论。这个功能大大地弥补了线上课程的不足。因为学习线上课程时,学生一般只可以看视频,虽然笔者在录制微课视频时,也设置了许多互动环节,但互动性还是不强。有了“班级讨论”,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在线上进行互动交流和探讨。

在课程开展过程中,笔者组织了几次讨论。第一次讨论的主题是:学习了《山海经》小古文课程,你觉得古人是从哪些方面对这些神奇的动物进行记录的?有的说是“外形、技能、叫声”,有的说是“名称、习性、出处”,应该说,学生都答到了点子上。

紧接着,笔者又发起第二次讨论:为什么写凤凰的时候,没有写它的叫声;写九尾狐的时候,却要写叫声?写驺吾和九尾狐时,都写到了尾巴;但写夔兽时,却不写尾巴,这是什么原因呢?學生回答:

因为每种动物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抓住最有特色的地方来写会更吸引人。

因为写小古文就像写作文一样,要把重点、特点突出,其他不是重点的可以忽略。

通过这样的讨论与交流,《山海经》的写作特点不经教师讲解,学生自己就感悟到了。这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三、水到渠成,书写自己的“山海经”

经过12堂《山海经》小古文网络课程的学习,学生内化语言,感悟写作特点。笔者最后布置“跟着《山海经》写动物”的写作任务,让学生通过“班级讨论”提交作业。现摘录几篇学生的作业。

《雀》:吾家门前有树,名曰梧桐,其上多雀巢。巢内有雀焉。其色棕黑,其形玲珑,煞是可爱。其鸣喳喳,清脆响亮,扰人清梦,亦不觉烦耳!

《鼠》:吾家庭院有鼠焉,昼伏夜出,肥如小猫,毛色油亮,好偷食院中瓜果五谷。其目光如炬,行动如梭,常于夜深人静之时出没。家人尝捕之,屡捕屡败,恶之!

《金鱼》:吾家有鱼焉,大眼,小嘴,名曰小金。其爱摇尾,又爱鱼粮焉。撒鱼粮,张其大嘴,吃相不淑,肚垂如有鱼仔。金身小鱼,吾爱之。

这是部分学生的习作。参加线上课程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能以文言的形式写下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某个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感言中说:

这个小古文课程最吸引我的就是这些神怪异兽。除驺吾外,还有凤凰、九尾狐、夔兽和烛龙等。爸爸告訴我,除了老师讲到的这些神兽之外,还有穷其、天狗、蛊雕、旋龟等异兽,个个长得千奇百怪,而且本领超强。我非常好奇:这些神兽,世界上真的有吗?这我得好好研究研究……

奇特珍贵的神兽,有趣熟悉的故事,朗朗上口的小古文,让我不由得喜欢上了朱老师的《山海经》小古文课程。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激起了好奇心与探究欲,而且爱上了《山海经》。可以说,“跟着名家学写作”课程在线上的实践尝试是较为成功的。

四、回顾展望,“互联网+”下的“跟着名家学写作”

从2020年2月初到6月底,这四个月的课程实践虽然艰辛,但最后看到学生的作品,笔者深感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也为我们开展“跟着名家学写作”创设了一条全新的“互联网+跟着名家学写作”之路。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这条路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笔者从2013年开始实践“跟着名家学写作”,到如今已经七年了。相关课程已被评为省级微课程,课题研究成果也获绍兴市科研成果二等奖,但最让笔者高兴的还是学生家长的反馈。

一位学生家长通过微信给笔者留言,说:“朱老师,这次初中生区作文比赛孩子得了一等奖,这份意外的惊喜要特别感谢您对她的引领和教导。”然后是一份获奖文件的截图。笔者看了之后,很是欣喜,心想:“跟着名家学写作”这个课程对学生真的有帮助,真的有影响。

如今,笔者编著的《跟着名家学语文》一书已付梓,第二个线上读写课程“《世说新语》小古文课程”也在2021年2月正式上线。相信在未来,借助互联网平台,“跟着名家学写作”这种基于名家作品滋养的、“读写一体”的作文教学方法,必将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让更多的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写作。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刘发建.跟着名家学语文[J].人民教育,2016(6):46-49.

[2]王丽琴.“名家经典阅读周”的“课改”意蕴[J].语文教学通讯,2016(18):12-14.

[3]大地上的事情.《名家文学读本》导读手册[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投稿邮箱:729628267@qq.com

猜你喜欢
山海经名家古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山海经夫诸
称象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