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的乡土

2021-11-11 22:24陈卓辉
鸭绿江 2021年21期
关键词:粮库乡下人马车

陈卓辉

土地是我们的根。

我们生活在大地上,并向它索取赖以生存的全部。耕种,收获,凝集着乡下人的汗水。

父辈的生活寄希望于土地,他们劳碌于此,奔波于此,只为其中的油盐和柴米,生老与病死。

春耕秋收,生活在乡土中的人如同乡土中的草木一般,荣了又枯,枯了又荣,过着这简单又劳苦、快乐又乏味的日子。

乡下人简单、淳朴。乡下人亲切,有厚重的人情味。虽然乡下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是,乡下有我们的根。

姥爷是地道的乡下人,祖上在山东,因为日子实在过不下去,闯关东到了东北。他十几岁的时候,跟师傅学了赶马车的手艺,于是靠着勤劳的双手,一辈子扎根在这黑土地,在土地中刨食,一辈子为了它而喜忧。

姥爷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村里人会亲切地称呼他三哥。姥爷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做起事情来从来都是先人后己,不占别人便宜。要是村子里的困难户请他帮忙,他毫不犹豫,而且不要报酬。

年轻的时候他力气很大,毕竟打小干活儿出身,他从不惜力气,即使是生产队大包干的年代,他也从不偷懒耍滑,因为他知道土地是农民的根,怎么对待土地,土地就会怎么对待我们。土地是乡村人的脸面,人活着不就是为了脸面吗?

姥姥说起过那一百多斤的麻袋他要从马车上背到粮库里,而且还要顺着粮库的爬梯运到粮仓内。他不计较干活儿多少、拿的工分多不多,更不在意领到的几毛钱的薪水。他在意的是那向往的日子吧。因为他知道这是责任,是工作,更是使命,就和当兵要上战场、学生要上学堂一个道理,没有好与不好、累与不累,只有应该不应该。姥爷踏实、厚重、严肃,任劳任怨,博得远近十里八乡的好名声。

暑期,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东北老家,空气中都弥漫着热浪,这个时候姥爷还会惦念着他种下的地。他早早地起来,牵着马车,走到地里。他看着长大的秧苗,然后一遍一遍地割草。有时候也会从小河边挑些水来救济路边的秧苗。他惦念着粮食,因为他知道挨饿的滋味是多么难受,他知道粮食就是命。他爱惜粮食,就像爱惜他的马,爱惜这个家,爱惜这个村子的一草一木。

操持了一天,他默默地点着一根烟,然后站在田间地头,看着他辛苦翻过、耕种的土地,半晌也不说一句话。他吞吐烟雾后显得轻松,随之而来的就是他眉头慢慢地舒展。他忙忙碌碌,却乐此不疲。他惦念着我的妈妈,为了我爸爸的工作操心,又盼着我长大,还挂念着姥姥的病,又操心着地里的庄稼。

每年最忙碌的时候应该是秋收季。收粮,拉货,他牵着马,不停地在地里奔波。开荒的山路,一场秋雨过后,崎岖而泥泞,他的步伐更加沉重了。忙过这一季就可以好好休息了,一年的希望都基于此。他时常在地里久久地张望,吞吐着烟雾,仿佛在述说他的忧和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在他的牵挂中慢慢地溜走。我们在长大,他们在老去。长大后,乡村和城市之间隔着一条鸿沟,两两相望,却遥不可及。于是长大之后,我游走于日子和生活之间,我们带着乡下人的淳朴与简单面对这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又带着城市中的优越感对乡下生活挑挑拣拣。生活不是生活,日子也不是日子。我时常会回去看望姥爷,看望乡土,我对他述说着我的思念,我抱怨着我的不满。乡土和姥爷一般,默默无言,他们只倾听着我的心语。

猜你喜欢
粮库乡下人马车
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中的“乡下人进城”叙事
马车与游船
马车
驾着马车去打仗
乡下人家
——根据课文《乡下人家》编写
粮库竣工
粮库里的机器人
智能化粮库现场见闻
我为抗日政府管粮库
基层医改“三驾马车”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