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定军山的遐想

2021-11-11 22:24
鸭绿江 2021年21期
关键词:武侯武侯祠黄忠

刘 信

春光明媚,又是一年油菜花季。坐在回乡的高铁上,窗外的风景让我目不暇接。长空的积云滚滚而过,叶隙间阳光跳跃,白鹭在水面久久盘旋,时而飞跃转停,时而滑翔天空。远处水波荡漾,成片的芦苇在湖心静立,抬头便觉得天苍野茫,心底泛起很多回忆。

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一望无际的金黄映入眼帘。窗边那些如海浪般涌动的油菜花让人心驰神往。春来不言离愁,起伏的花海仿佛河水一般,让人将自己安详地寄寓其中,无时无刻都想沉浸在这金黄的花海。

回到了我的家乡汉中,她有着“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的特殊地理位置。我还爬了儿时常去的定军山。这么多年过去了,它原貌未变,各式各样映入眼帘的青葱树木依然挺拔。曾被拍成电影的定军山,揭开了中国电影历史的第一页。《定军山》的故事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第70回和第71回,讲述的是三国时期,刘备帐下老将黄忠向诸葛亮请战伐曹的故事。此战中,骁勇善战的黄忠率兵迎战曹军悍将夏侯渊。黄忠虽然年迈,但骁勇不减,血气贯长虹,是一个不服输的将军。他除掉了夏侯渊,攻取了军事要地定军山,从军事上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守住了蜀汉西边的门户,为后来的诸葛亮六出祁山赢得了立足之地。故事告诉我们,国家利益大于天。面对强敌,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今天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有人想对我国在军事上威胁,政治上挤压,经济上封锁,舆论上抹黑,千方百计地想迟滞我国的发展,以维护自身的强权,故事在今天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定军山可能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座山了,多少年来没有人去开发它。虽然被淹没在群山之中,但是它却保留了最真实的自然风光。真应了刘禹锡的那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曾几何时,黄忠在此一战成就了定军山的英名,是他赋予了定军山历史内涵。罗贯中又用他的不朽之笔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感谢他们。今天,知道它的人越来越多了,它也会造福子孙后代。

定军山风景区在秦岭之阳,汉江南畔。三国时期,这里是蜀魏争夺汉中的古战场。著名历史人物诸葛亮、曹操、刘备曾在此地征战,各有胜负。诸葛亮在沔屯兵,北上伐魏,长达八年之久。

此山的山峦起伏,两侧绵延不绝、状若游龙,所以得名“二龙戏珠”;定军山旁又有黄忠斩杀夏侯渊的“斩将桥”;雕刻成形的细花纹汉砖平铺成了八角琉璃井,此风景也是独具一格。汉中是个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阡陌纵横。为当年诸葛亮布“八阵图”、设“督军坛”提供了很好的地理位置。定军山在三国时期是军事要地,特别是曹操和刘备争夺这个军事要地时,他们兵戎相见、用尽谋略才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诸葛亮是影响后世的千古名相。他六出祁山,把定军山视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度过了他在政治和军事中运筹帷幄的八年。最后与司马懿相持对阵半年,病逝于军中,遗命归葬于沔水南边、定军山下,为武侯墓。刘禅又下诏“近墓立庙”,为诸葛亮在定军山下修建了“天下第一武侯祠”。因为他们赋予定军山历史意义,才使得定军山可以享负盛名,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已经过去近两千年了,抚古忆今,无不感慨万千。

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早已作古,后来者又有多少英雄豪杰折戟沉沙。一位西方哲学家提出过一个命题:“人,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至今无人能够回答。

宇宙,浩瀚的宇宙,你的边界在哪里?至今,无人能够回答。人,你是宇宙中唯一的智能生命吗?至今,无人能够回答。

爬完山,转行去了不远的武侯墓和武侯祠。陕西勉县武侯祠是致祭诸葛亮的祠堂。这让我想起了儿时每逢清明时节都要去武侯墓和武侯祠赶清明会。现在勉县的武侯祠仍保留着两座清代风格的乐楼。乐楼在过去就是戏楼,这个乐楼就是历史风俗和文化传承的见证。如今,只有武侯墓才举办一年一度的“清明会”,汉中各地和外地省份的人纷至沓来,参加这个热闹的清明会。大家摩肩接踵地参与到庙会之中,缅怀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臣。

多种多样的小吃摊在路边依次摆开,商贩们争先恐后地叫卖。儿时最喜欢的套圈游戏如今依旧很有人气。看着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紧握着手上不多的竹环,认真地盯着不远处自己心仪的玩具和零食。套上的孩子跺着双脚,手舞足蹈地跑到环前拿走自己的战利品,好像赢得了这世间最好的礼物。没套中的孩子垂头丧气,眼巴巴地看着其他人的礼物,神情黯淡又不失可爱。套环的附近还有不少表演。每年清明前后,定军山下的武侯墓管理部门都会得到县政府的支持。正是因为如此,每年的清明会才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每年的庙会才能顺利地举办。将传统文化和旅游商贸融为一体,不仅促进了当地的消费,还能为大家提供娱乐的场所。这样的民间文化活动没有被历史的洪流冲走,与时俱进,留存至今,成为故乡的一份殊荣。我作为故乡之子也备感欣慰,希望家乡的清明节有更多的人知晓和光临。

蜀汉时期,百姓和臣吏不能私祭,但是能去武侯祠祭祀。这是武侯祠立庙祭祀之始。武侯祠的祭祀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是因为人们都没有忘记追悼名相诸葛亮。而后,这样的风俗还传到了四川等地。陆游的《游诸葛武侯读书台》中曾写道:“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仍祠丞相墓”,这足以说明祭祀武侯祠在当时十分盛行。

小时候真的不知道叔叔婶子们为什么总是那么忙,总有忙不完的农活儿。初春时节,春寒料峭,田里的水还那么寒凉,便要光着双腿下田侍弄秧母田。然后是摆秧、犁田、耙田、拔秧、插秧、施肥、田间管理、收割、晾晒、入仓。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今天在餐桌上的浪费,其实是对他们的劳动的不尊重。

离开故乡已经多年了,幼时每逢放假就可以回到家乡。少年不识愁滋味,天真烂漫,和小伙伴们上山采摘刺梨,下河捉螃蟹,好不惬意快活。

稍一农闲,便要养蚕,蚕宝宝刚出生时,小得连肉眼都不容易看见。然后给它保暖消毒,用极鲜嫩的桑叶喂养,待到稍大一点时,这家伙食量变得惊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吃,农人们白天去地里采摘桑叶,晚上还要给添加几次桑叶,如此往复,直到成茧。

故乡的背后有一条小路,蜿蜒曲折,好像没有人专门修过,真应了那句话:“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小路的两边,有一些无名的小草,春天时星星点点地开着些无名的小花,像极了自己,默默无闻地点缀着这个世界。

小路是何时成路的,已经没有人知道,只知道它是农人们收获庄稼时必走的小径。一代又一代农人在这里耕耘、生活,繁衍着子孙,收获着希望。

小路舒展着身躯,慢慢延伸到山脚,从那里分成了两条,一条沿着山脚的小河向远处走去。小河不知发源于何处,汇聚起来的涓涓细流慢慢就变成了小河。小河不知疲倦地流淌,如同农人们的汗水。另一条盘山而上,早年是一条羊肠小道,蛰伏于杂草之中,时隐时现。近些年为了开发旅游项目,小路被拓展开来,陡处还修了水泥台阶,不远处还有供人们歇息的凉亭。小路蜿蜒而上,时起时伏,迂回着爬上山顶,这座山就是定军山。武侯祠、武侯墓,位于陕西汉中市勉县城南,这是我的家乡。

猜你喜欢
武侯武侯祠黄忠
Magnetic properties of oxides and silicon single crystals
A great seeing-eye dog了不起的导盲犬
嘉陵江水资源分析
武侯祠
谒成都武侯祠
Nonlinear Intelligent Flight Control for Quadrotor Unmanned Helicopter
Flight Control System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教育均衡发展“武侯模式”的实践特征与内涵诉求
武侯祠三国历史文化与旅游价值开发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