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1-11-12 16:04
长江丛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岗位

河南城建学院

一、前言

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高等教育界开始重视实践教育、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拓宽,自2014年起鼓励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整体转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就是指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高等教育,重点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培育具有明显行业背景、综合技术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机构。

产教融合模式在国内外职业院校中的探索与成果已经颇具规模,主要有包括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美国的“合作教育”等国外的产教融合模式。国内最早提出产教融合概念的是江苏省无锡市技工学院,主要应用于该校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的控制与指导。

但高职类院校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因其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培养侧重点的差异,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与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比较

(一)培养定位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培养出既能手动与脑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强调从事智力与独创性的工作;高职类院校要培养专业岗位技术人才,强调从事重复性与独立性的工作。

(二)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求学生除了具备相应企业所需的各种先进技能外,也要具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知识,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是一种“微观培养”,培养的学生只能适应合作单位的某一个特定岗位,人才培养岗位局限性较大。

(三)培养层次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是高层次人才,基础知识坚实、专业视野宽、工作适应面广;高职类院校培养的学生只能适应某一特定行业的某一具体岗位。

(四)培养侧重点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重基础、重理论的前提下,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人才在新科技领域的专业技能;高职类院校强调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人才在特定专业或岗位的技能。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要培养有从业能力,但不受岗位限制,在完整的知识体系背景下的拥有创新理念与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所以要形成匹配应用型本科高校背景及培养目标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校企合作共建“协议班”

为了避免破坏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符合培养过程,违约及学生进取心不足的情况出现,采用“协议班”培养模式,由高校和具有招聘意向的企业合作(不签订就业协议),遴选一部分有意向的学生,在不改变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利用原教学计划外的时间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对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最终达到企业选聘合格岗位人才,学校培养优秀行业人才,毕业生符合行业及企业需求的目标。

(二)“1+2+1”培养过程

“协议班”采用“1+2+1”培养过程,大一学生进校后,学校负责人就培养模式等问题向特定专业学生进行宣传介绍,使学生们有大致的理解并能够提前准备。

从大二上学期开始,邀请意向企业进校宣讲,通过 “初选+面试”的方法遴选15-20名学生,以学校为主体与企业签订定向培训与实训的协议,在暑假前利用在校课外时间邀请企业人员到校进行企业文化、需求的业务能力及素质要求的培训,自当学期暑期开始进入意向企业进行顶岗实训。

大二下学期返校后,学校负责人与学生本人、企业负责人就各方面表现进行交流、评价,针对实习期间的问题调整本学期的培养方案及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薄弱能力的强化。大三与大二的培养过程及时间节点基本相似。

自大三结束开始,配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大四上学期的实习目标要求,进入意向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脱产实习,大四最后一个学期返回学校准备毕业设计,如果企业与学生双方有签约意向,可在这一时期签订正式的三方协议。

通过“1+2+1”培养模式,实现行业与企业的双向需求,在不改变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通过企业与学生的双反馈机制,采用动态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促使学校、企业、行业与学生紧密联系,培养过程不局限于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而是培养不受岗位限制,具有行业的代表性的应用型人才。

(三)“协议班”培养模式的优点

1、实施方式

较为灵活,可利用学生在校课外时间及寒暑假进行所需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段实习、集中实习。实施地点包括学校和企业,可以较好地利用双方资源。促进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和时间掌握不同的知识能力,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主动地学习所需知识和能力,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2、培养主体

学校校与企业共同培养,而不是以企业为主,避免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技能过于单一,缺乏创新能力,违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3、培养方案

以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通过企业与学生的双反馈机制,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既体现行业人才需求,也符合本科人才培养要求与原则。

4、实习与就业

就业面向行业,而非特定企业,培养学生有从业能力,但不受岗位限制。就业机会增加,且学生在校期间实习有保障。也增加了学生在毕业时就业的竞争力。

(四)“协议班”培养模式的意义

1、强化教学质量

“协议班”在培养过程中充分结合生产实际,能最大化地使用用校、企业两种资源,使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接触真实的职业环境,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及动态。并且通过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加深双方的合作与交流,高校教师通过交流、参与也能对行业、企业的需求以及生产一线的知识和技能有进一步了解,促进教学质量提高。通过合作也为双方搭建了合作平台,创造了科研交流的机会,进而推动高校教师队伍的优化与充能。

2、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协议班”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过程由双方共同完成,培养方案比较贴近行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是高校深入了解行业现状及企业需求的途径之一,高校在“协议班”实施过程中动态且完整获取所需信息与数据,能够反哺教学及时调整和优化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满足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强化学生就业能力

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对企业一线的生产环境接触较多,这就能够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岗位,也能提前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职业意识。通过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实习协议,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实习及就业机会。学生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提升自身实践与业务能力,更多了解行业、企业及岗位环境的实际情况,也能提前接触社会,学会沟通、交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4、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企业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日常管理及学习当中,企业应不断普及管理体系、竞争意识和职业能力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同时,企业应该在内部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企业文化氛围和职业环境,使学校在企业的影响下能够培养出更加贴近良好企业发展和符合社会、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必须与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转型相结合,能够对区域经济中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培养社会、行业和企业紧缺的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已经与行业、企业建立了长效的合作与联系,不断推进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等工作,来满足企业、行业对这类人才的大量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是产教融合的最直接参与者,重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将有助于促进产教融合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深入发展。这不仅需要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自身发展领域做出一定的改进,还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推进。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深入,高校持续强化自身建设,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教师队伍科研水平,增强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在企业与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之上,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助力企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对企业的吸引力。企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参与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并且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利用校企合作建立品牌效应,为地方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

“协议班”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一种科学、合理的模式,通过“1+2+1”的培养过程及学生、企业的双反馈机制,能够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立体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力的为目标,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缩短工作与学校的距离及时间,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的动态需求。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岗位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