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2021-11-12 16:04
长江丛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心理疾病心理学高中生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

高中时代可以说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人生阶段,这一阶段的成就也许决定着很多人的未来,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压力、升学压力异常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虽然老师们也比较注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但并没有改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偏低的情况。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对人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人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强调关于人的积极社会系统、积极人格以及积极情感体验的研究,对新时期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一)何为积极心理学

所谓积极心理学,实则就是对人的心理机能进行注重,对人潜能的发挥进行高度关注。从目前来看,积极心理学的历史使命有很多,其中包括激发人的积极情绪、引导人走向幸福、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帮助人快乐与成功等。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潮流,被人们广泛关注与认可。“积极”是针对传统心理学的“消极”层面与现状而言的,积极心理学支持积极的心态,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一种消极心理学。这主要是因为传统主流心理学不管是在理论探求还是实践探求中,都遵守依从消极、悲观的研究模式与路线,将人及人类社会诸如暴力、酗酒、人格、精神疾病、色情等问题作为实践与研究的重中之重,却完全忽视心理学应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而积极心理学则不同,其重新诠释了心理学,给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一,主观层次的研究。其主要是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研究,涉及充盈和快乐、乐观主义和希望,满足和主观幸福感。而首要任务是研究人的主观幸福感,强调人对已经过去的人生要满意、对现在拥有的要懂得知足、对不可预测的未来要充满希望;第二,个体层面的研究。其主要是对人的人格特质进行研究,涉及人际交往技巧、创造性、勇气、才能与智慧、工作的能力、宽容、洞察力,对美的感受力,爱的能力、毅力、关注未来等。积极心理学希望寻找到一条有效途径,即能够使人具备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第三,群体层面的研究。其主要是对积极的组织系统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学校系统、家庭系统以及社会系统,以此来培养人的美德,使人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懂礼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先利他后利己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积极心理学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在总结、批评、反思传统主流心理学的背景下兴起的,继承和发扬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好的一面,抛弃和否定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坏的一面。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价值与优点,它极力挖掘人的潜力,帮助人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创造人生价值。

二、积极心理学对当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整合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现如今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以预防和纠正为主,反而忽视了对高中生潜能的培养,所以这一教育目标并不完善,不利于培养高中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因此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更应该强调学生健全的心理品格,把高中生培育成积极向上的好青年,那么对于高中生今后的人生路也有莫大的帮助,更有助于为祖国培养优质的好青年。

(二)积极心理学丰富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大部分放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上,这不利于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对每个高中生都加以高度关注,预防与纠正相结合,完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而不是简单的把研究对象指定为“有问题”的高中生,因此积极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更可以发掘高中生的内在潜质,有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拓展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基于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其途径与方法都是较为单一的,无非就是开设相关讲座、进行有关咨询、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说,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多数是对高中生负面情绪的判定,通过问卷等方式看学生是否存在心理焦虑以及抑郁等方面的问题再进行研究治疗。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高中生健康教育,则认为每个高中生身上的潜能都是极大的,都有安全需要、自尊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生理需要、精神需要,都重视自我价值的提升和自我发展。这种人性观使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更加多元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教师自身发展,还要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积极心理应用到具体教学中,以此来激发高中生的积极心态;第二,在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要有机的结合高校其他工作;第三,为了让师生倍感幸福,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尽可能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气氛;第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对高中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加以高度重视。可以这么说,积极心理学注重的是健康向上的字眼,如希望、满足、乐观、自信……这类评价标准首先就会给学生好的心理暗示,可以引导高中生更加积极的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问题,更好的帮助高中生克服负面情绪,所以也拓展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四)积极心理学深化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长期以来,传统主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测定往往采取消极取向的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心里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或者解决心理问题就等同于心理健康。这样一来,很多高校都把有心理疾病、心理问题的高中生作为心理健康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完全忽视那些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的高中生,显然这种模式不利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能帮助人们容忍某些事情而不变的消极负面,还能帮助人们增加一定的正面情感。从目前来看,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有以下两点:一是生活满意感;二是幸福感。从积极层面来探究心理问题,便是积极心理学。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人的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是根本目标。那么,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中生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高中生积极教育环境的构建

俗话说的好“耳濡目染”,环境对于高中生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因此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在设置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让高中生感受到在活动中是被充分尊重的,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感受积极情绪带来的幸福感。教师可以多设置一些集体参加的活动,让高中生敞开心扉,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总之尽可能多的为高中生带来积极愉快的体验,让大家感受身边的美好。

(二)在校高中生积极人格、积极意识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积极心理学对德育教育影响十分深远。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需要解决高中生的心理疾病,还需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积极人格、积极意识的培养,只有培养这种能力才是真正永久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佳途径,这种能力会使学生在今后遇到任何困难时都可以勇敢面对,不被困难打倒。但是如今时代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可以说已经达到一定限度,绝大部分的学生从小没遇到挫折,没有什么抗压能力,高中阶段突如其来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很有可能成为高中生的大困难,学生们无法排解,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心理疾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于高中生积极意识、人格的培养,加强对于学生的正面引导,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三)完善教育资源

创新教育理念,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其中、多部门协调配合,把学生放在首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不仅是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们在与学生接触的任何时刻都应用积极向上的观点引导学生,给学生以鼓励、关爱,教师们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意义同样重大,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掘教育主体和教育资源,不仅注重课堂教育还应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样不能忽视家庭、社会的重要性。

四、结语

总之,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不断深化研究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对于我国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同时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深化研究,也可以有效的创新高中学生心理课堂教学方法与理念,促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心理学高中生
“没有用”的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会前身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封面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跟踪导练(二)5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