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军事课教师培训存在问题与思考

2021-11-12 16:04
长江丛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参训讲授军事

内蒙古医科大学人文教育学院

一、高校军事课教师培训存在问题

军事课是高等学校的必修课,是培养和树立国家安全观与国防观念的重要课程。2019年1月,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对新时期高校开展军事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要实现《新大纲》规定的各项目标要求,离不开高校军事课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中更多是军事课自身特殊性的缘故,使得军事课教师这个群体的整体素质与实现《新大纲》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要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除了加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学科建设之外,还需要对军事课教师进行一定的业务素质培训。

目前,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包括一些非官方的教育培训机构,都开展了很多层次不一、形式多样的军事课教师专业培训。从实际操作看,培训方式基本上跳不出专家专题讲授、研讨、经验交流、专职教师示范教学这些“规定动作”。通过与参加培训的教师们的交流以及对相关科研论文的研究来看,这些培训在客观上为高校军事课教师的迅速扩大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军事课以及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这些培训方式的缺陷和问题也逐步暴露,我们认为,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培训内容过于强调理论讲授,脱离教学实际。邀请专家(主要是来自军队院校的专家学者)开展理论讲授,是几乎所有军事课教师培训的重点部分,也是参训教师们最喜爱的“一道主菜”。客观而言,这种由军队专家学者开展的理论讲授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拓宽参训教师知识面和眼界、提高他们军事理论水准的作用。但是,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些来自军队院校的专家学者,他们的教学方式和讲授过程与普通高校是存在一定差异的。除了拓宽知识面,对军事课教师们教学技能的提高确实很有限。当然了,指出问题,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这种培训方式,毕竟,高校军事课教师们的教学资料信息主要来自公开的书籍和网络,通过军队院校学者的理论讲授,可以增加一些比较权威的资料储备,对于丰富课堂教学是有益处的。这里提出问题主要是希望参加讲授的专家学者能够更好的研究一下高校的教学特点,以便提高讲授的实操性和针对性。这就需要培训的组织者加强研究对比论证,与授课专家学者积极沟通,提前做好相关“功课”。

第二,培训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尽人意。与高等院校的很多专业课相比,军事课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涉及学科领域广,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政治性和政策性都比较强等。这就对军事课教师的专业理论和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军事课教师的培训管理更应注重规范和系统性,培训计划要兼顾短期性与长期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很多教育行政管理仅仅把举办培训当成了一项普通的年度工作任务。培训之前,主办方既没有进行很好的调查研究和系统论证,也缺乏主动征求参训教师意见的机制。在缺乏调研和沟通的情况下,匆匆下个文件,要求学校选派教师参训即可。更有甚者,连对参训教师的资格审查程序也没有,导致参训教师队伍里面混杂了不少“南郭先生”。如此这般,也就更谈不上根据参训对象的实际需去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了。同时,负责培训的院校和机构在培训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多年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经验思考看,主要是教学和生活管理上不够严谨。教育部的培训,近年来主要依托一些军队院校,实行军事化管理,相对比较严格,课程安排也相对比较丰满规范。

第三,脱离“军味”,培训方式缺乏新意。目前,军事课教师的培训形式主要包括课堂理论讲授、集中研讨、经验交流、示范教学等,有的近年来增加了现地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军味”不浓。培训方式简单借鉴移植自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师培训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军事课程的特点。国防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精神的感染,更是军事文化的传播。高校军事课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要像其他课程教师一样完成一般课堂教学任务,负责大纲规定知识的讲授,更承担着国防精神和军事文化的培养和传承。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普遍存在缺乏高素质军事课教师的窘境,这里既有体制机制的障碍,也有军事课自身特殊属性要求的原因。绝大多数军事课教师没有军队阅历,更没有军事学的学科背景,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对军事课教师的培训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更要注重教师内在素质的养成。从教育部近年来组织的培训看,一些承担培训任务的军队院校能够主动适应变化,增加了队列和射击训练,开展了现地教学,组织教师参观当地的军事历史文化教育基地。这都是可喜的变化,但是,普及的程度亟待提高。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在这个方面欠缺较大;二是培训方式刻板,填鸭式教学为主。培训过程没有让受训教师真正主动思考参与进去,培训全程被动。

第四,时间短,重教学,轻考核,培训效果不明显。目前,全国军事课教师培训基本都是一周或十天左右。时间短、任务紧,参训教师普遍感觉来去匆匆。受限于培训时间,一些“军味”浓的课程,比如,能够有效提升教师军事素养和内在气质的课程(如队列训练、射击、野外拉练等)无法开设。教育部组织的培训在培训期满后会要求受训教师提供一篇教学成果,但是承训方限于时间和师资等原因,把关不甚严格。一些地方组织的培训更是连考核过程都省去了。

二、高校军事课教师培训的改进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多年来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经验以及总结思考,我们认为,高校军事课教师的培训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讲授强调实战,联系实际要“紧”。讲授要紧扣《新大纲》的结构内容,围绕高校教学特点,力求在拓宽参训教师知识面和眼界,丰富教学资料同时,更加侧重于提高教师对《新大纲》系统结构和逻辑的理解和判断,提高对军事学科整体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讲授过程和方法应紧扣高校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实战”能力。同时,主办方要与授课专家积极沟通,在不涉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参训教师提供一些与讲授课题相关的学习资料,便于教师们借鉴学习。

第二,注重体验教学,内容设计要“精”。培训主办方要精心论证,内容上提高针对性,选好用好培训地点,让培训的“军事学”味道更浓。培训机构要围绕体验式学习多做文章,精心设计,将《新大纲》中涉及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案例逐一甄别,每一次培训学习的地点都应该经过刻意设计,让参训教师结合实地教学开展理论学习。从军事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只有在实地的配合下才能讲好讲清战争案例。

第三,开展技能培训,军事味道要“浓”。军事课教师不仅要用渊博的军事知识折服学生,更应该用军人的气质去感染学生。因此,军事课教师自身的气质培养也非常重要。军事课教师的培训过程可以借鉴参考部队新兵训练模式,适度延长培训时间,全程军事化,增加内务整理、队列训练、野外拉练、射击等科目,让参训军事课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虽说不上脱胎换骨,至少要在气质上不断接近一个真正的军人。军事课课堂教学要有“温度”,教师首先要有“气度”。

第四,调整培训模式,培训时间要“长”。一般而言,学习的时间与学习的效果是成正比的。时间短是导致军事课教师培训质量提高有限的主要瓶颈之一。为了不与受训教师的工作时间相冲突,可以考虑将培训时间改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间一次性完成,或者采取一次培训多次完成的方式,真正做到不走过场,让教师们在军事科学的天地中尽情接受体验式学习。在丰富知识、技能同时,最大限度培养他们的军人气质。

第五,改革教学管理,培训考核要“严”。培训时间延长了,承训方有足够的时间对培训效果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和技能考核。理论学习的效果可以用通过撰写论文来体现,军事技能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技能考核来检验,由部队教官对每一个参训教师的自身队列水平和指挥能力、内务整理效果、射击成绩等开展考核。通过理论和技能考核的,发给毕业证书。通不过的,只发结业证书。只有加强培训考核,才能让教师们参与进去,动起来、思考起来,让培训也真正紧张起来,实现参训教师军事素养的提升。

军事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教学过程的实现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规律,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国家安全、国防教育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高校军事课肩负的责任越来越大。如何贯彻和执行好国家相关政策,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为强军梦、强国梦培养优秀人才,军事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当前全国高校军事课教师素质普遍不强的情况下,如何尽快逐步提高这一群体的综合素质,培训作为一条行之有效的实现途径,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形势需要,值得我们思考、研究和尝试。

猜你喜欢
参训讲授军事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山东莱西加强公务员试用期培训
“师太”扛枪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