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中的职业素养培育研究

2021-11-12 16:04
长江丛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顶岗岗位职业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一、实习中的职业素养问题分析

实习是学生跨入社会的准备阶段,是从“学生”到“职业人”转换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对学校教学的检验过程。笔者通过对近年实践教学的总结分析认为,中职学生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职业规范模糊

实习生对旅游道德规范了解较少,在实习过程中用人单位反映,不少学生待人接物、上传下达等应知应懂的职业礼仪与习惯都需要对实习生进行手把手培养,甚至反复强调,“成手”比较慢。部分学生觉得“终于”不受学校环境的约束可以“放飞自我”,进而出现忽略自身的职业身份的行为,例如染发、留长指甲一类仪容仪表不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问题。

(二)服务意识不强

良好的服务意识是旅游从业人员的核心品质,是旅游企业最看重的员工素养。由于缺乏足够的培养与训练,学生在实习阶段不能灵活地进行角色转换,尤其在顾客发生投诉的时候常表现出“非职业”的抱怨和责任推卸。遇到问题常常脱离不开“学生”的角色,找家长、找老师,很难能像“职业人”一样耐心、全面地解决问题。

(三)抗挫折能力弱

因为始终处于父母和学校的保护之下,缺乏磨炼,部分实习学生遇到压力不能正确面对、无法及时排解压力,要么选择沉默不语、听天由命,要么选择更加负面的方式进行对抗,遇到问题难以有效解决,不但给实习单位造成问题,也容易导致学生自身出现情绪问题。

(四)人际沟通能力差

实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抱怨工作不如意的主要原因是,与同事和上司难以相处,有的客人太难“对付”。旅游企业的多数岗位需要员工面对面地对客开展接待服务,顾客需要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性,要求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沟通技巧。对于实习学生来说,如何应对顾客情况千变万化的需求,如何处理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都是必修课。而实习生初出茅庐,往往说话直接、不计后果,与宾客、同事、上司沟通时显得稚嫩生硬。在需要拒绝的时候不懂得用委婉的语气,容易得罪人,产生误解。遇到人际交往问题时不能很好化解,简单地利用自媒体途径进行负面宣泄,既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也得不到自我提高。

(五)自我规划意识不强

良好的自我规划对于促进“爱岗敬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职生在实习期对个人发展缺少规划,存在实习目标不明确、个人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多数学生过于看重个人眼前经济利益,对终身学习、长远发展缺乏耐心和毅力,常常稍有不如意,便轻易提出离职要求。

二、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年龄相对小

中职生参与顶岗实习的年龄为16岁左右,且大都是独生子女,中职实习生的虽然可塑性较强,但因为理解能力和个性所限,依赖心理及情绪不稳定性的特点也较为突出。受年龄所限,部分学生尚未建立起遇事冷静的成熟思维,尤其是由祖父母陪伴长大的一部分学生,更加显得幼稚、任性。

2、社会经验少

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实习前未经历过充分的社会实践,缺乏社会阅历。实习对于不少学生来说是第一次走上对客服务岗位,独立接触社会。因为缺乏社会经验,所以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处理问题不成熟,说话做事不考虑后果的急躁现象。

(二)主观原因

1、实习前培训不到位

学生在学习中表现的职业素养问题一方面与学校相关方面的培育不到位有关。另一方面与实习单位岗前培训不到位有关。

旅游服务行业属于季节性较强的行业,用人需求有较强的时间要求,这给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提出了较大挑战。在校企合作开展实习时,为了抓住实习机会,学校往往会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中压缩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时间。

实习期间,学生容易感受到来自职业能力、生活规律、工作压力、劳动强度、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对比之前的在校学习会产生较大的反差。进入实习岗位后,多数企业虽采用“老带新”的模式进行培训,但常常由于人力资源紧缺,在岗前培训不够达标的情况下,就把学生推到岗位上,其后果可想而知。

2、学生及家长认识上的偏差

顶岗实习是学习的一部分,是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延伸。由于顶岗实习与毕业衔接的特殊性,加之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的环境差异,不少学生和家长把开始实习理解为毕业,对实习的重要性、严肃性认识不够。许多旅游企业招聘实习生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人力资源的短缺问题,因而多数中职旅游专业实习生从事着劳动强度较大的一线服务工作。这种现状与家长心目中传统的“体面就业”思维形成反差,部分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去“伺候别人”,做又苦又累的工作,给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带来阻力。

3、实习期间校方缺乏必要的辅导

学生在实习前容易陷入比较慌乱的盲从阶段,昔日朝夕相处的同学各奔东西,突如其来的角色转变令他们新奇又不知所措。学校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更为重视,而对学生实习后的职业素养教育相对不足。实习生的班主任对实习学生每一天的在岗情况不能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也缺乏预见性地指导。

三、职业素养培育对策

(一)做好岗前培训

1、学校加强职业素养引导

学校在教学中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不断强化道德意识。教学内容切实联系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还要贴近社会和专业,既要把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党的方针路线结合起来,及时解答学生关注的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也要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对学生的从业准备进行适当的引导。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促进学生对自我从业倾向的了解,让准备实习的学生对顶岗实习在职业规划中的重要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对实习的岗位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开展专门的培训

开设足够课时的心理健康课,围绕情绪管理、挫折应对、人际交往等专题进行团体训练或个别辅导。学生实习前要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定,对重点学生登记在册,进行跟踪管理。运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生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教室、实训基地可以布置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文化、企业家寄语、优秀毕业生资料等,突出先进的企业理念、管理规范、旅游服务专业的特点等内容的宣传。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竞赛、作品展示活动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验,增强对旅游行业、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与学生和家长充分沟通

1、做好学生的心理动员

为了保证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身份的顺利转换,学校应当从入学初就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一年级让学生了解旅游专业涉及的职业领域,了解旅游业的工作内容,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二年级引导学生设计并落实自己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侧重专业技能的提升。实习准备阶段要帮助学生调整好就业心理,建立起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信息互通,帮助学生完善求职资料,对学生进行就业及面试指导,实现顺利走上实习岗位。

2、获取家长的支持

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建立学校与家庭德育的双向交流与沟通体系。因而,在学生实习前,学校要发送“告家长书”,召开线下或线上家长会,向家长说明实习的意义、内容、要求以及实习对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作用,引导他们转变观念,以便大力支持学生实习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学校要通过电话、微信、QQ等多种沟通方式及时将育人目标、学生表现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家长也应当主动向负责老师反映孩子的生活情况、思想问题,家校联合,共同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三)校方全方位跟队辅导

1、与相关实习单位沟通掌握问题

实习期间学校应安排班主任和实习负责老师与实习单位密切沟通,对实习生在岗位的情况做到第一时间掌握、及时跟进处理,还要有预见地做好辅助性的心理动员工作。对于初到实习岗位的学生,班主任和实习负责老师的跟进指导好比亲友团的鼎力支援,更有利于传达来自实习单位的要求。

实习期的考评应注意引入职业素养的多个内容进行设计,可以把待人接物、诚信处事、服务态度、抗挫能力等衡量标准加入到考评范围,并客观及时进行反馈。学校、家长可以同步了解学生实习期的表现,有利于帮助学生尽快成长。

2、及时为学生提供建议和指导

为保证实习前后学生德育工作的延续性,班主任老师要始终跟进,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针对学生遇到或即将面对的问题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对于学生实习期的日记、周记,负责老师要及时查阅,同时通过社交软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状态。学校还可以通过开通阳光热线或微信群、QQ群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保持豁达、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应对挫折。

职业素养的培育应贯穿于中职教育的始终,方法也不限于以上内容,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变通,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猜你喜欢
顶岗岗位职业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研究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