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文化润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疆高校德育模式探索

2021-11-12 16:04
长江丛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育德立德国学

新疆财经大学基础学院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就辨明了德才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是指出古往今来人才培养的核心:德才兼备、立德为本。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将“德育”作为树人的基础和前提,把“德”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第一素质,为我们指明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方向。2019年随着《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印发,“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摆在高校德育建设面前的根本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德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在目的上相近、内容上交融、方法上的共通,都是对人个性品德、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进行教育和引导,养成做人立足的综合素质。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也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的各个环节。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建设,以春风化雨的形式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灵、锤炼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增强道德意识与水准。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的有效抓手。

一、新疆高校德育建设问题剖析

(一)育人渠道单一,形式狭窄、方式强硬

高校德育通常是借助学科型德育课程完成,如:开设《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基础》等课程。新疆高校在此基础上还增设了《新疆地方史》等地方类思政课程。从内容上看,一些内容陈旧、热点更新滞后、脱离当代学生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在教学中忽略了其他学科专业中德育元素、德育功能的挖掘与有机组合,效果堪忧。从方法上看,大多数课程理论性强,灌输、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仍占多数,缺乏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浸润。尽管有不少教师尝试借助新媒体技术力量进行课程改革,但又终究受限于内容框架,举步维艰。

此外,新疆高校已开的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也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课时量不足等问题,为数不多的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又多以文化体验的载体出现,浅尝辄止,并未成为高校德育建设的有效推动力量。

(二)育人方向走入“重专业技能,轻德行养成”的误区

一些新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重专业技能培育,轻人文素质养成;存在德、才培育“两张皮”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非综合类大学,为了凸显某类专业特色,在教学与人才培养上过于强化优势学科的主体地位,其他学科被弱化,长期处于支撑和辅助地位;在课程设置上,也呈现明显的专业倾斜特征。学科之间此消彼长、各自为战的局面,课程结构的不合理倾斜必然造成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出现知识结构单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缺失等现象,实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水平的提升,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难以保证。

青年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强、个性鲜明、经验缺乏的“三观”形成期。专业理论的灌输、“填鸭式”的说教模式对于他们来说认同感低,共鸣感弱,势必形成心理意识上的反感和与行为行动上的不配合。针对于此:高校德育建设不但要有专业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环节,还要包含精神引领功能的文化浸润过程。

二、构建国学育人体系,助力新疆高校德育建设

本文提出的国学育人体系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所构建的,既提升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又发挥国学“育德为根”育人功能的、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具体化措施。通过“德育课程”和“传统文化学习”通力合作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国学育人体系服从、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个人才培养大局,在课程建设、活动引领等方面,在已有的德育课程以外为学生提供文化育人的平台和空间,促进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寻求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之根。具体而言:构建国学育人体系就是要全面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德育思想,以文育德、以文铸魂。通过思政课程与经典文化课程联袂建设、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资源信息平台的运用将抽象的道德概念具象化和形象化,提高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国学育人体系”的任务

1、改革教学,创新话语形式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确保思政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不断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需要注意的是,构建国学育人体系并非排斥传统的德育课程的做法和理念,而是需打破已有的教学模式,在教法形式上考虑到新时代学情特点,针对学生思想中顽劣、僵化的思想问题创新话语形式,积极进行德育课程改革。

2、整合资源,破除学科壁垒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认清新疆的特殊区情,也要看到当今社会多元价值取向为德育建设带来的挑战:急功近利化、审美趣味低、人文素养缺失等。针对于此,我们构建的国学育人体系,需要破除学科壁垒,在德育中融入诸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等中华民族的美好德行。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滋养师生,深化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助力学生精神成长,完善学生人格修养。

(二)构建“国学育人体系”的途径

国学育人体系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新疆高校课程育德、实践育德、管理育德、协同育德的全过程。

课程建设上,强化中华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课、思政理论课的有机整合,紧贴学校、学科特色,面向全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精粹”“国学经典选读”等特色选修课,开设“诗词吟唱”“文化体验”等特色体验课,增设诸如“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等特色融合课——形成“三位一体”贴合优势专业的特色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此外,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实践活动,搭建学生第二课堂的广阔平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中,发挥传统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在管理育德上,除了学校建章立制,更应侧重对高校教师的文化育德培训,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

除了家庭和学校,我们有必要通过社会的其他途径协同育德。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文化润德”的育人工作;利用校际资源、利用校友等校外资源搭建社会育德平台,积极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三)构建“国学育人体系”的意义

学习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能使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水平得到提高,人文素养得到增强,还为培育新疆学校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系列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促使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提升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产生认同感和共鸣感。文化认同与归属感是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前提,这是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关键,也是实现文化润德、立德树人目标的核心。

1、是解决“身份认同”问题、孕育文化之根的有力举措

田文(2018)认为要“引导各族干部同志切实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这个‘根’、‘魂’的认同,积极培育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精神根脉。”所以,在学校中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之举;在新疆学校中构建国学育人体系,是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解决身份认同问题,增强四个自信的有力措施。

2、是加强德育建设、完成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必然之举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在新疆学校构建国学育人体系,创新教学教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构建“文化润德”的国学育人体系对于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格修养、社会责任感,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注释:

①田文.把历史宣传教育作为新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N].新疆日报(第003版),2018-11-7.

猜你喜欢
育德立德国学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垂”改成“掉”,好不好?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班主任:坚守课堂育德的教学初心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