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路径探索

2021-11-12 16:04
长江丛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思政硕士思政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大思政”格局背景下,将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必须合理开发翻译硕士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将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出来,实现对学生有效的思想熏陶和培养。

一、翻译硕士研究生主体和专业课程特点

(一)翻译硕士研究生主体特点

翻译硕士研究生的年龄主要在21至25岁之间,此年龄段的学生初步形成了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翻译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接受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掌握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内容,并且坚持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原则。他们在思想上相对较为成熟,自主意识也逐渐加强,对自身的需求与未来发展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但部分学生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和文化十分热衷,但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很是陌生。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翻译硕士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十分必要。

(二)翻译硕士专业的课程特点

根据教育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1)》,翻译硕士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分为三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方向必修课。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和中国语言文化;专业必修课三门:笔译理论与技巧、口译理论与技巧、翻译概论;方向必修课分为两类:口译方向(交替口译、同声传译)和笔译方向(应用翻译、文学翻译)。各院校可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各院校的办学特色确定选修课,如中外语言对比、跨文化交际等。以上课程构建成翻译硕士研究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对适应全球一体化和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口笔译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翻硕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和意义

首先,在各民族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不断交互的背景下,加强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有利于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教学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在培养学生翻译语言基础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接触西方文化、形成良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从而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且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合理分析与判断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升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其次,在“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高校承担着培养翻译硕士专业创新型人才的主要任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肩负起新的使命,将中国故事弘扬与传播出去,需要培育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储备好与中国文化和元素有关的外文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播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工作中,提升高校翻译硕士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最后,加强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必然方式。传统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教学忽略了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外交等元素的融入,也未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了培育学生良好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这就需要高校在“大思政”格局背景下提升对课程思政融合与建设工作的重视,通过优化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方式、课程体系、文化内容等方式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三、翻硕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可行性及实施原则

(一)可行性

在“大思政”格局背景下,加强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有利于转变传统专业课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状态,在提升学生翻译硕士专业学习水平的同时,也能培育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形态,解决以往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与思政课程两张皮的问题,推动翻译硕士专业教学工作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共同育人。

(二)实施原则

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需要坚持同向性原则,即保持育人方向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一致性、教育方式与实践方式的一致性,进而才能合理突出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特色,依托专业知识体系,不断让学生了解更多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德育因子,加强教育正能量信息的有效传递,培育学生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还需要坚持合规律性的原则。在合规律性的原则方面,必须结合学生的性格心理特点、接受习惯等,优化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体系、创新专业教学方式,从而全面将思想教育内容渗透到翻译硕士专业的教学中,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和功能,防止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学习产生逆反情绪,增加两者融合的感染性和吸引力。

四、翻硕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路径

(一)开发翻译硕士专业思政教育资源

以《中国语言文化》这门课程教学为例,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文化与方言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现代汉语各大方言的形成过程、扩散规律。首先,在将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过程中,可以深入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挖掘,结合课程教育内容的特点,向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熟悉汉语语言的发展特征、方言形成过程以及更好明确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和素养,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次,《中国语言文化》课程教学中,包含了很多与文化景观、人口迁移、民族地理等有关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对这些内容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进行挖掘,培育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思想能力,间接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爱国、法制等思想意识,实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有效弘扬。最后,在《中国语言文化》的课程教学中,还包含民歌民谣、方言熟语、古老汉字等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对民歌民谣和古老汉字的文化特点进行思想政治元素挖掘,提升学生对翻译学习和翻译工作的正确认知,合理承担起国际传播任务,以准确的翻译方式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二)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

在“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需要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合理设计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育学生正确的文化素养和核心价值观。例如,教师在教授《中国语言文化》的相关内容时,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第一课堂向学生展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语言素材,加强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素材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语言素材的了解,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在讲解完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素材后,可以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及优势,合理组织第二课堂各种竞赛活动,如演讲、写作、阅读挑战活动和比赛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教育精神的传递,让学生在多种竞赛和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能力。

(三)运用思政内容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在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中,为达到提升育人质量的工作目标,还需要加强与课程思政之间的有机结合,并且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善翻译硕士专业课程体系,培育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以《中国语言文化》课程教学为例,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党的思想理念和会议精神,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并且采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方式,实现思政理论与专业学识的有机结合。同时,还要制定有效的学生培养方案,在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思想、情感、人格方面的熏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营造良好教学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翻译技能和翻译方法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

五、结语

新时期背景下,为更好落实和顺应“大思政”教育理念,很多学校采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达到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目标。课程思政在实施和建立的过程中,必须结合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教学特点,加强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协同育人,并且坚持同向性和规律性原则,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育人质量。

猜你喜欢
大思政硕士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唐维泽、段立作品
法国优秀硕士奖学金项目:France Excel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