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博物馆文化资源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2021-11-13 00:00杨永琴
黑龙江史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黑龙江黑龙江省冰雪

杨永琴

(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国家倡导文旅融合,这样能更精准地把文化和旅游工作做好。黑龙江省博物馆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场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遗产保护、文明传播、国民教育上,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促进旅游提质升级,博物馆作为文化旅游的场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展览特色

(一)基本陈列

黑龙江省博物馆是一家地方性的综合博物馆。馆内藏品以突出地方特色为重点,涵盖了种类繁多且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物、自然标本、书画艺术、俄侨文化。

《黑龙江历史文物陈列》,以文物为主体,辅以文字说明、图表、照片、绘画、景观等形式,展示了黑龙江地区的远古人类历史和文化,突出了史前文化、渤海文化和金源文化。展览内容包括距今约6000年前的新开流遗址为代表的渔猎文化;新石器时代的饶河小南山遗址为代表的古玉文化;城堡林立的滚兔岭文化;以农耕为主的莺歌岭遗存;公元7世纪至10世纪初,由唐王朝册封,粟末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国;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进而灭辽和北宋,统治北部中国百余年;1616年女真族后裔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自然陈列》,由古动物和现代动物两部分组成。主要有黑龙江平头鸭嘴龙、披毛犀和松花江猛犸象大型骨骼化石。自然陈列的标本重点突出黑龙江的特产物种,也有少量世界珍稀动物,如丹顶鹤、东北虎等。

《书法篆刻展览》,以于志学为代表的冰雪画家和擅长书刻诗词的邓散木先生的主要作品作为基本陈列的内容,黑白之间、方寸之间、笔墨之间纵情挥洒、直抒胸臆,正所谓小空间大世界。

(二)主题展览

1.冰雪画·北国冰城哈尔滨享誉海内外,以描绘龙江大地风采著称的冰雪画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创新的手法,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冰雪画。博物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出了以冰雪画家于志学为代表的一系列冰雪画、冰版画等艺术门类。

2.非遗系列展览.黑龙江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古代技艺,黑龙江省博物馆举办多场非遗展览。满族的先世靺鞨族是生活在黑龙江地区的古老民族,在唐代渤海国时期就出现了渤海靺鞨绣。为了把这门古老的女红技艺展示给观众,我们特别邀请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到现场为观众制作绣品,各种针法交替使用,飞针走线间绘制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灵动的花鸟虫草。

黑龙江幅员辽阔,森林茂密,河流纵横,世世代代居住生活在龙江大地上的各族人民,为开发建设黑龙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们也用自己的智慧和灵活的双手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桦树在林区随处可见,生活在林区的人们熟悉和了解桦树的性能,制作出桦皮船、桦皮筒、桦皮盒等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在已知黑龙江地区出土的文物中,有仿桦树皮器物形状制成的陶器。

赫哲族世代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他们以捕鱼为生,在缺衣少穿的年代,鱼皮制品是他们赖以生活的主要来源。赫哲人根据鱼皮的大小、特点、性能制作出精美的鱼皮衣、鱼皮裤、鱼皮靴等生活用品。

3.“一带一路”文物展览。举办《俄侨文化文物展》和《俄罗斯滨海新区画展》。黑龙江作为中俄贸易的桥头堡和集散地,有着重要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物产资源。随着“中欧班列”的开通,中国内地的物资途经黑龙江大批运往世界各地。黑龙江省作为中俄边界的重要省份,与俄罗斯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中俄文物展能够加深两国人民的交往,促进两国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

4.馆校合作展览。黑龙江省博物馆现有60余万件藏品,文物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优势,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与哈尔滨市第六十中学联合建立以“镜泊湖的部落——莺歌岭遗址展”为主题的历史类微型博物馆。莺歌岭遗址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古老民族肃慎族繁衍生息的所在地,是满族的祖先。莺歌岭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等,还有大量的兽骨和鱼骨,这表明莺歌岭人的文化带有山区渔猎及农耕多种经济的特点。让藏品、展板和讲解进入校园、课堂。举办这些展览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在此地居住生活的先民们在黑龙江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向学生们表明古代黑龙江地区并非亘古荒原,自古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

与幼儿园建立以展示自然环境和动物家园为主题的微型博物馆,通过对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等不同种类动物居所的展示介绍,让幼儿们感受到家园、温暖和爱意。

利用文物、标本、藏品作为活动教具,向学生和孩子们介绍当地的历史、物产和概况,那神情犹如身在殿堂,师生与展品、标本间近距离接触。“钟鼎盂盉、秦砖汉瓦”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和祖先的智慧,我们用趣味的语言、生动地讲解拉近历史与现代之间的距离,走进观众的内心,使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切身体验到博物馆的魅力所在。

冬林,认识你,我要感谢多年好友张笑天先生。那年,身为吉林省作协主席的张笑天,带了一批拟评上首届吉林省文学奖的文学作品,进京请雷达、李敬泽、白烨,以及笔者再研究一下。我们审读后一致认为胡冬林的《青羊消息》为最佳。第二年全国第一届环境文学评奖终审会上,我发现竟没有《青羊消息》,便向主持评奖的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先生指出,这次评奖漏掉《青羊消息》是很大的遗憾。会上,同任环境文学奖评委的雷达、李敬泽同意我的看法。根据评奖规则,有三位终评委同时提议、推荐,便可列入评议对象。包括王蒙在内的全体终评委看了《青羊消息》,便一致同意该作品荣获首届环境文学奖。

二、博物馆作为文化旅游场所的优势

(一)出版书籍

挖掘自身潜能,把文物集结成册,以出版物为载体开花结果。书籍包括:《邓散木全集》《黑龙江省博物馆碑帖精选》《佛造像》《铁器精选》《铜器精选》《兵器精选》《于志学藏品集》《瓷器精选》《远方的朋友——贝林先生画册》《鼻烟壶》《白山黑水海东青》《潘天寿作品精选》《北大荒版画》《齐国王墓出土文物》《馆藏古代书画精选》《金银器精选》《封诰精选》《杂器精选》《中东铁路大画册》《少数民族文物精选》等书。这些出版物,方便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

(二)开发文创产品 ,让“文物活起来”

1.在黑龙江省文化旅游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黑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进行文化梳理,与多家企业合作,研发出十余个系列、两百多种有趣、有用、有艺术性的文创产品。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他们在渔猎的同时,也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鱼皮制品。以往的鱼皮制品与他们的吃住行有关,我馆与鱼皮制品的传承人密切合作,研发出鱼皮画、鱼皮手工艺制品,把馆藏的书画、铜镜、铜坐龙等藏品以鱼皮画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文物活起来,让具有2500年的鱼皮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2.亚麻是黑龙江省的特色物产,黑龙江省拥有亚洲最大的亚麻生产线。我们将亚麻与馆藏文物相结合,研发出新颖独特的亚麻制品。邓散木是我国著名的书法篆刻家,他的作品享誉海内外。我们把他的作品体现到亚麻制品上,利用亚麻的肌理体现出不同的韵味。亚麻抱枕上布满印章,传统文化与天然织物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无疑是藏品宣传的延伸。潘天寿是我国近代书画大家,其作品由于书画收藏特有的问题,不能随时展览。我们通过研究亚麻的质地、性能、肌理等特点,把书画印到织物上,制作出精美的文创产品,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使作品以清新自然的方式融入到百姓的生活,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3.桦树在黑龙江林区随处可见,生活在黑龙江地区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在捕鱼打猎的同时因地制宜,创造出具有黑土文化特色的桦树皮制品。从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发现有仿桦树皮制品制作出的陶器和生活用具,这说明桦树皮制品的制作在黑龙江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桦树皮画是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黑龙江独具风采的“三皮文化”之一。以冰雪文化、湿地风景为素材制作出的桦树皮画,具有浓郁的黑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传统的手工制品不再是生活中的寻常用品,更多的是构思巧妙、制作精良、用途广泛的手工艺品。鱼皮画的鲜活灵动、亚麻制品的天然质朴、桦树皮艺术品的精巧美观,这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的推出,是博物馆藏品外延的扩展和提升。

三、博物馆利用资源优势在旅游上的作用

(一)馆企联姻,博物馆把展览搬到商场

2013年,黑龙江省博物馆接受美国人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动物标本,在哈尔滨市松北区的枫叶小镇举办《贝林先生野生动物展》。这些动物标本主要来自非洲、北美及欧亚大陆。这是博物馆首次把展厅搬到商场,这个展览目前已持续数年,是馆企联姻成功的范例。

枫叶小镇采用意大利托斯卡纳的建筑风格,结合哈尔滨的气候特征,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建筑形式,营造了冬暖夏凉四季宜人的购物环境。消费者置身其中能感受到购物、休闲和享受欧洲小镇美景的体验。进入商场,顾客边购物边参观。我们办展时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老人孩童喜欢在安静的地方小憩,如果有新鲜的事物,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基于这种现象,我们把展览布置在商场内,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又迎合了观众的需求。虽然老人和幼童在商场内是小众群体,他们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很少出门,但他们也需要知识和精神的慰藉,商场内温暖如春的环境就成了这类人群活动的场所。文物标本与顾客近距离接触,使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卸掉了沉闷斑驳的色调,取而代之的是清新自然的展品,满足了生活在色彩斑斓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意识,博物馆也告别了“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的昔日景象。博物馆的目的就是不忘记任何对它有所需要的人,打通最后一公里,润物细无声地把知识传播开来。

每年,黑龙江省博物馆举办“环球自然日”活动,数千名师生参与其中。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通过观察、学习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技能,明白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只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才能维持自然界的平衡。英国作家曾说:博物馆的作用不仅在于直接的观摩,它还是生动的讲堂。在那儿,人们想得到的是真实而生动的触动。

(二)“每月一星”“每月一县”展览

弘扬传统文化,展龙江风采,博物馆举办“每月一星特展”,让沉睡的文物通过趣味生动的语言,讲述它的前世今生,使观众更容易了解历史、喜欢历史、研究历史。黑龙江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每个地区都有它独特的魅力。通过举办“每月一县”展览,把黑龙江各地的历史、物产、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的概况等各个方面,通过文字、图片、实物、讲解等形式把它介绍给观众,把各地县市大的体量浓缩在博物馆有限的空间,让观众不必东奔西走就能了解龙江大地的人情地貌和社会经济发展,这无疑是一种新型的办展形式,受到各地市的推崇和观众的欢迎。如今高铁和城际铁路的开通,全国各地推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半小时、一小时、二小时生活圈加速了地方和省会城市的共融、共进、协同发展的步伐,打造卫星城,增强公共服务,形成一体化格局。通过“每月一县”展览,带动了地方旅游的发展,很多观众表示说,要到各地市去看看,了解家乡的美景、美食和美丽乡村。

(三)“两报一台”的宣传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博物馆依托馆藏丰厚的藏品和资源优势,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坚定文化自信、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与媒体合作,推出“两报一台”的宣传工作。与“黑龙江日报”和“生活报”报合作,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向读者介绍馆藏的文物和标本,以阅读的方式普及历史和自然知识;与黑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合作,以影像和文字的形式达到宣传效果。媒体不再是博物馆的旁观者,而成为直接进场的参与者、主导者,其依托自身体量大、覆盖面广、受众多、关注度高的优势,与博物馆联手共同拓展大众教育空间和视野,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博物馆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共融性

发展国际旅游业,能增强各国人民的交往和科学文化的交流,为国家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故常被称为“无形出口”或“无烟工业”。旅游业依托其网状的结构布局、机动灵活的旅游计划、快捷安全的交通设施以及餐饮住宿一体化等一系列便民措施,使其能在众多行业中迅速蹿红。

2018年,中国把文化和旅游合并升格为文化旅游部,这不仅给旅游“加码”,更给文化“赋能”。使两部门的优势互补、文化的价值性优势与旅游综合性优势、产业性优势相得益彰。目前,我国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出台国民旅游计划,并辅之以系列的优惠办法。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北部边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洋味十足的异域文化,为它带来了不同寻常的旅游环境。冬季,这里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白色的雪花带走了尘埃和阴霾,换来了宁静清爽的气息,踩在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心情也随之清新跳跃起来,周围的环境犹如童话般的世界,冬天的黑龙江仿佛有种魔力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与日本札幌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挪威奥斯陆滑雪节并称世界四大冰雪节。每到这个季节,来黑龙江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他们能欣赏到兆麟公园的大型露天冰灯艺术展、太阳岛雪雕艺术博览会。漫步百年历史的中央大街恍若置身国外,各种异域风情建筑矗立在街道的两旁,仿佛诉说着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

黑龙江是中国现代冰雪旅游产业的肇兴之地。以全国闻名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例,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冰雪艺术景观最多、冰雪娱乐项目最全的“冰雪乐园”之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提出之后,黑龙江多地以冰雪资源为依托,加速发展冰雪产业,雪乡、漠河多地都完成了生态价值的转换,冰雪资源被逐渐挖掘。黑龙江多次出台政策,对全省的冰雪产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冰雪经济由此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全球最大的室内沙滩水世界等一批文旅新业态相继建成。“冰雪+娱乐”“冰雪+体育”“冰雪+文化”等等,冰雪艺术从普通表演升级为时尚盛典。

由于“冷资源”带来的人气,冰雪旅游、文博旅游等行业也都是生意兴隆。黑龙江推出“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的旅游品牌,着力夯实冰天雪地是金山银山的营销理念。推出了以哈尔滨为核心的冰雪城市游;亚布力滑雪度假区;牡丹江海林雪乡景区;漠河北极村;雪地温泉、雪地观鹤等不同线路组合。活动期间,全省各大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馆积极参与,并推出一些饶有特色的展览吸引观众。众多的外国友人与国民在滑雪、溜冰、看冰灯、泡温泉之余,都会到当地的博物馆参观驻足。他们在观展的同时,也了解到当地的人文历史和风俗民情,如若找对了感觉还会产生心理的共鸣,这或许是每个旅游者的共同心愿。春节期间,黑龙江省博物馆推出“博物馆里过大年”的新年俗,博物馆也成为网红打卡圣地,参观博物馆的人数达到全年观众量的40%~50%,庄严肃穆的印象正在改变,阳春白雪的博物馆越来越有活力和激情,人们愿意关注、喜欢、走进博物馆。文物是有尊严的,文物也是能够穿越时空的,只有用我们现代的语言来与文物对话,才能让文物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艺术是自我的,文化是社会的,发挥博物馆的自身优势,冰雪产业驱动经济“火热”发展,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共同进步,才能把冰雪变成白银。

猜你喜欢
黑龙江黑龙江省冰雪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羡慕等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铅笔长高了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黑龙江出版集团
冰雪幽默来袭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