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故事化”手段研究
——以纪录片《王子云与敦煌》再现丝绸之路艺术考古史貌为例

2021-11-14 10:27韩敏婕
电影文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故事片敦煌考古

韩敏婕 鲁 涛

(1.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2.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一、绪 论

(一)选题的起源、背景及意义

1.选题的起源

纪录片的基石就是以真人真事为创作对象,但纪录片创作并不排斥故事化叙事手段。借鉴故事化叙事手段去建构纪录片叙事链,让以真实为前提的纪录片创作和以虚构故事情节创作的故事片同样在叙事上跌宕起伏、耐人寻味,这就要求纪录片导演能用辩证眼光看待纪录片和故事片这对双胞胎的二元辩证关系。本项目主要对如何使用数字影像技术再现丝绸之路艺术考古史貌实现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吸引中国观众的艺术考古题材,让纪录片和故事片一样在基于真实前提下讲中国好故事。那么如何界定纪录片故事化概念,纪录片创作中都有哪些故事化创作手段?所谓纪录片故事化是指在坚持纪录片素材非虚构前提条件下去借鉴故事片叙事方式,并在拍摄前期有意识地塑造原型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制造影片高潮与悬念,在后期剪辑中也根据纪录片创作需要打乱原始素材拍摄次序和采访节奏,从而让整个事件发展进程具有明显戏剧效果的创作方式。

2.选题的背景

以往国内外纪录片对于项目主体内容阐释主要是靠解说词、采访、资料、拍摄画面结合来完成创作。目前国内外对纪录片“故事化”手段研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本项目研究成果之一文献纪录片《王子云与敦煌》创作素材就来源于集雕塑家、油画家、考古学家和美术史论家于一身的中国艺术考古拓荒者——现代美术教育和美术考古学派先驱王子云先生。王子云先生于1940—1945年组建并带领隶属于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司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1942年5月开始至同年底和1942年8月开始到1943年5月,对敦煌进行了两次艺术考古工作,抢救出敦煌莫高窟大批珍贵文物,并写信向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艺术司倡议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促成了敦煌研究院成立。该项目不仅对数字影像再现丝绸之路艺术考古史貌实现方式进行了实践研究,还将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和敦煌艺术文物精粹通过数字影像纪录片创作方式进行宣传、保护和研究,让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绽放出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3.选题的意义

上海白玉兰国际纪录片影展上相关学者分析国产纪录片创作时曾指出:“纪录片的‘故事化’和故事片的‘记录化’其实都是当代电影发展中的两股潮流。”纪录片故事化不仅是一种创作理念和拍摄手法,也是当代纪录片导演创作的大胆诠释。涌现出金铁木、周兵、徐欢、张扬、郭柯等充分利用故事片优势去创作纪录片的大批优秀导演。“纯粹”的纪录片和“纯粹”的故事片都极少,大部分影片在创作手法上都是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二元辩证关系。纪录片创作中有故事片的元素,故事片创作中也有纪录片的元素,二元经常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中国电影事业前进和发展。这也是本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献纪录片《王子云与敦煌》创作实践研究重点。

数字影像再现丝绸之路艺术考古史貌的实现方式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有很多像王子云先生这样老一辈的专家学者,在强烈爱国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驱动下,常年坚守在条件极端艰苦的地区潜心做学问不求任何回报。老一辈艺术家这种学术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项目组每位成员,大家努力克服资金以及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坚持将这部文献纪录片拍摄完成,积极论证纪录片“故事化”手段对于纪录片创作发展的推动作用。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实践研究可以将这些具有很好的故事性题材,并关于老一辈艺术工作者对推动中国艺术考古事业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介绍给当下的年轻观众,激发大家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文物遗产做出自己的贡献。把这些被时间遗忘的艺术考古大师的事迹通过数字化影像拍摄方式进行深度挖掘保护研究和宣传教育。促进甘肃省非物质文化文物遗产数字化影像资料库的建构,大幅度提升甘肃省软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投入中国梦及民族复兴事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纪录片创作者所持有的真实观念的思辨性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纪录片创作也会受到同时期电影制作技术的制约,当这种思辨性传递到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纪录片创作上,所呈现在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手段的运用上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和辩证性。国外纪录片创作很早就开始采用3D数字动画或者VR全景技术模拟真实再现、情景再现等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手段,以期达到吸引观众来提高收视率的目的。目前国内纪录片导演也开始借用技术手段情景再现那些无法用演员搬演来实现的历史场景。因此,研究总结纪录片“故事化”手段对中国纪录片“故事化”创作发展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1.国内外纪录片定义

最早提出纪录片概念的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和纸张都是记录信息的媒介,区别仅仅是一个是用纸张,而另一个是用胶卷;一个记录的是文字,而另一个记录的则是影像。《辞海》中对“纪录影片”的解释是:“简称‘纪录片’,对现实生活或历史性事件作为纪录性报道的影片,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现场拍摄为主要手段,可分为时事报道、文献、传记、自然和地理等纪录片。”

伴随时代的发展和影片拍摄技术的进步,纪录片也开始借鉴电影、戏剧、小说等故事化的叙事艺术和策略,这些尝试逐渐演化成最早的纪录片“故事化”手段,成为当代纪录片创作首要的创作理念。在记录真实事件的前提下,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手段有:故事题材、情景再现、搬演重现、场景重现、3D数字动画、VR全景技术等。这些纪录片“故事化”手段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力,也大大提高了影片的可看性和吸引力。

2.纪录片“故事化”含义

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首先应该做到:塑造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搭建有历史背景的环境,讲述有悬念推动的故事。故事设计包括人物、环境、情节等元素,而纪录片当中的“故事化”本质其实就是记录一个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所谓纪录片的“故事化”就是在保证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用摄影机将事件发生的现场用影像记录下来,运用故事片叙事手法对纪录片结构和故事线进行创作表达。这里的现场不仅是指事件发生现场,还包括运用人物扮演或搬演等形式将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再现的历史场面,也包括后期制作中使用3D数字动画、VR全景技术进行虚拟场景搭建。

3.纪录片“故事化”观点

纪录片“故事化”观点是指在纪录片创作中运用“故事化”手段叙述真实发生的事件,并且借鉴故事片叙事手段在纪录片创作拍摄过程中突出纪录片的故事性,在创作前期注重选取包含矛盾冲突和丰富情节的事件。通过这种方式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事件发生过程、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使得纪录片获得吸引观众和社会传播的影响力。

二、国内外纪录片“故事化”手段应用分析

虽然故事片和纪录片是两个不同的片种,但在电影发明初期是没有故事片和纪录片的区别的,当然也就不存在纪录片“故事化”手段了。100年前能将动态影像搬上银幕已经让当时的人们非常震惊,所以,并没有人将几分钟的短片刻意地去区分为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只是有了纪录片和故事片不同倾向的创作模式,而梅里爱和卢米埃尔兄弟则分别代表了这两个不同的片种和不同创作倾向模式。如果说卢米埃尔是纪录片的先驱,梅里爱则可以说是故事片的先驱。直到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问世,才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的诞生。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纪录片有《大明宫》《故宫》《圆明园》《敦煌》《岗仁波齐》《二十二》等。在这些纪录片创作中,导演开始尝试让演员去扮演影片中的主人公,以此视角去讲述人物身上所发生的历史故事,并对相关历史学家进行采访来实现纪录片“故事化”创作表达。这些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结构极大增强了国内纪录片的故事性和可看性。影片以充满张力的人物语言来搭建故事情节,以优美的音乐烘托、营造故事氛围,整部影片充满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创造了中国纪录片一个个收视高峰。部分进驻院线的纪录片也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改写了纪录片作为故事片加片的历史,且单独于故事片在电影院放映。

三、纪录片的“故事化”手段归纳总结

纪录片故事化即在真实记录事件的前提下借用故事片、电视剧创作中的故事化、娱乐化艺术元素,让影片所讲述的真实故事对观众产生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作用。选择故事性较强的题材是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第一步。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是指在创作纪录片时,借鉴故事片的叙事手段来讲述真实发生的事件,包括设置悬念、设计情节、塑造人物和制造矛盾冲突等,由此来提高纪录片的故事性。本文通过研究对比国内外纪录片发展历史和案例,分析归纳整理出以下几点增强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的手段,并对文献纪录片《王子云与敦煌》进行实践创作和论证研究。

(一)故事题材

选题是故事的基础,也是纪录片的灵魂。戏剧冲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物内心挣扎的特殊艺术形式,发掘冲突是增强纪录片“故事化”方法和手段的“撒手锏”。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往往是故事叙事的助推器,它对于讲好故事、深化主题和吸引观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拍摄中善于捕捉细节的导演往往能使自己所创作的纪录片故事性更强,继而使其所记录的真实事件的真实性得以扩张,带给观众情感的震撼和思考的力量。一个好故事一定会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悬念的运用满足了观众对故事发展的期待,也让观众在观看故事化叙事纪录片过程中,同样能享受到故事片创作悬念所带来的揭开谜底获得真相的快乐与幸福感。

(二)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指在具体拍摄时当导演无法拍摄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场景,借助搬演、3D数字动画、VR虚拟现实等技术再现历史场景而做的必要措施。把这些技术引进到纪录片创作中,不仅可以为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提供新动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影片的观赏性和说服力。

(三)搬演重现

搬演重现是将过去已经真实发生的事件或人物进行扮演再现。角色扮演就是为了还原真实情景而进行的事件或场景的扮演,角色扮演分为无台词演、有台词表演和表演加专家解说三种常见类型。文献纪录片《王子云与敦煌》也借鉴使用了角色扮演、搬演等创作手法,为观众还原一代艺术大师王子云促成敦煌研究所成立的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四)场景重现

纪录片拍摄制作中使用历史资料描述和口述等方法,常不能丰富人物情感也无法真实渲染历史氛围。因此,观众在观影时也会觉得枯燥无聊甚至降低了纪录片的说服力,场景再现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使纪录片真实性得到最大保障。《王子云与敦煌》以半个世纪以来隶属于国民党教育部教育司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在敦煌莫高窟艺术考古历史资料为研究线索,奔赴西安美术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和西北大学校史馆查阅馆藏史料,深入探寻敦煌研究院成立的蛛丝马迹。

(五)VR全景技术

数字影像所呈现的内容的直观性给纪录片创作发展带来了一次全新尝试。金铁木所拍摄的纪录片《圆明园》故事情节完全是由扮演和特效演绎,成为2007年院线上映的国产纪录片,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数字电影”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影迷们评价说“它像纪录片一样真实,但也像故事片一样好看”。从此刻开始,中国纪录片也开始运用数字再现技术去实现纪录片“故事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可否认的是:VR全景技术不仅增加了纪录片镜头画面的艺术表现力,也延伸了观众的视觉空间感,让历史得以情景再现。让难以视觉化的语言表达成为非常直观的视听语言。数字技术是对场景再现技术的补充和创新,使纪录片更具观赏性和说服力。VR全景技术带来了全新而独特的时空处理体验,使观众能够360度全景了解创作者所描述的事物,置身于一次真正穿越时空的旅程。

四、纪录片故事化手段在创作中的运用

本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是文献纪录片《王子云与敦煌》。该片创作实践过程中也大胆学习借鉴了故事片的创作方式,如情景再现、搬演重演、场景重现等。通过拍摄敦煌艺术考古题材的文献纪录片为现阶段甘肃省软科学建设,以及甘肃省非物质文化文物遗产数字影像保护和开发研究提供实证参考依据。该片从故事题材选择到故事情节建构,再到角度、景别、灯光、色彩、画面构图等摄影技巧,以及后期蒙太奇剪辑和3D动画、VR全景等后期特效处理诸多技术层面,来实践研究数字影像再现丝绸之路艺术考古史貌的实现方式,增强文化自信和非物质文化文物的活态传承。

(一)创作背景

项目组前期研读了王子云专著《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何正璜专著《西北考察日记》、广州美术博物馆组织编写发行的《抗战中的文化责任——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60周年纪念图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组织编写发行的《云开华藏——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王子云作品及文献集》、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组织修改发行的《西北大学馆藏民国时期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西北摄影集选集》等文献资料。参加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云开华藏——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王子云作品及文献展》、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举行的“纪念王子云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暨陕西王子云书画艺术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王子云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

调查走访了王子云先生的儿女、学生、博物馆和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包括:王子云先生的女儿——陕西省碑林博物馆原研究员王倩老师,王子云先生的儿子——陕西省书法家王子云书画研究院院长王蒙老师,王子云先生与何正璜先生的学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原研究员蔡昌林老师,敦煌研究院原资料中心主任冯志文研究员,敦煌研究院美术保护所原副研究员吴荣鉴老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罗宏才教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白林坡博士等专家学者。在所成立的强大专家团队指导下积极调研隶属于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司西部艺术文物考察团的敦煌艺术考古历史。根据以上项目进展情况撰写了纪录片《王子云与敦煌》拍摄脚本和人物采访大纲。

(二)创作故事结构

项目组成员在多次详细梳理王子云先生敦煌艺术考古相关历史线索后,对纪录片创作大纲和拍摄方案反复进行修改后最终敲定了本片文案。深入兰州、敦煌、西安等外景地拍摄相关镜头画面。整部影片的叙事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王子云的前半生取得的艺术成就,勾起观众对王子云艺术人生的兴趣和期待;第二部分拍摄王子云敦煌艺术考古文献资料,现存于西安美术博物馆、西北大学校史馆、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中;第三部分通过采访相关专家学者讲述历史并还原了王子云先生与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成员,在1942年5月开始至同年底和1942年8月开始到1943年5月,两次去敦煌莫高窟艺术考古的工作历史。该片重点论证了王子云先生在致国民政府《建立设立敦煌艺术学院》一函中,呼吁促成了1944年2月1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机构这一标志性历史事件。

(三)创作拍摄过程

通过和鲁涛老师探讨确立了此历史事件所隐藏的学术研究价值,是非常值得深度论证挖掘和拍摄的优秀纪录片题材后,项目组主要负责成员就以数字影像再现丝绸之路艺术考古史貌实现方式进行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专项项目申报工作。通过该平台自筹经费着手提炼故事素材,研究拍摄方法,撰写剧本阐述、故事大纲和脚本。最终完成了《王子云与敦煌》这部文献纪录片。

1.前期筹备工作和人物关系梳理

项目组克服资金、技术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在相关部门申请开具拍摄证明材料后,直接奔赴敦煌莫高窟、鸣沙山、阳关、雅丹地貌和汉代古长城遗址拍摄外景镜头画面。在对敦煌研究院管理的莫高窟和院史陈列馆藏艺术考古文物资料进行实物拍摄后,又对分布在兰州、敦煌、西安等地的相关专家进行人物采访拍摄。摄制组一行人不仅重走了王子云敦煌艺术考古路线,还深入西北大学和西安美术学院老校区王子云先生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拍摄了大量素材,方便后期蒙太奇剪辑和特效制作中对王子云先生艺术人生和敦煌美术考古历史进行情景再现。由于在前期调研过程中与相关单位以及专家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不仅为影片搭建了学术咨询专家团队,也为后期采访拍摄做好了铺垫。

2.故事化手段在创作中的具体运用

影片从拍摄题材的选择、故事情节和细节的建构、画面构图的选择、角度、景别、灯光、色彩,摄影技巧、后期蒙太奇剪辑和3D数字动画技术等各个技术层面来实践论证研究纪录片“故事化”手段讲述中国好故事。当然在具体实践运用这些纪录片“故事化”手段时,也暴露出项目组工作的很多不足之处。受限于拍摄资金和片长,很多镜头画面、后期特效、人物搬演和场景再现等效果并非尽善尽美。影片虽然部分还原了王子云先生的艺术人生轨迹和考察团敦煌艺术考古历史,但是受限于镜头涵盖角度、拍摄时间与事物发生时间上的不一致等原因,影片镜头画面无法涵盖西部艺术文物考察团全部艺术考古真相,只能说是揭开了隶属于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司西部艺术文物考察团敦煌艺术考古工作促进了敦煌研究院成立的历史。也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后续研究工作不断推进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司西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艺术考古历史数字化影像拍摄整理研究保护工作。

本文主要是站在数字影像再现丝绸之路艺术考古史貌实现方式的研究角度,在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电影发展历史进程中纪录片和故事片两个片种的界定标准和创作模式,以及分析研究了国内口碑和票房都具有典型代表的纪录片创作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几点纪录片“故事化”手段方式。如:情景再现、搬演重现、场景重现、3D数字动画、VR全景技术等,对数字影像再现丝绸之路艺术考古史貌进行影像创作拍摄实践研究。项目摄制组使用4K摄影机拍摄完成了文献纪录片《王子云和敦煌》。影片真实准确还原了王子云先生领导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司西部艺术文物考察团所进行的艺术考古工作直接促成了敦煌研究院成立,这一被人们遗忘的历史和忽略的研究焦点。期望能为中国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提供部分拍摄实战经验。实践探索如何使用数字化影像技术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进行记录和保护研究,为现阶段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专项研究提供实证参考依据。通过数字影像拍摄这种新的保存信息的方式让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绽放更加持久的生命力,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和非物质文化文物的活态传承。纪录片已经进入一个需要票房和收视率的时代了,而票房与收视率的高低关键要看纪录片的故事性和技术性。一方面可以扩展稀少的影视资料,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纪录片的故事性和可看性,有效增加纪录片收视率和票房,推动当代中国纪录片迈入大片时代。

猜你喜欢
故事片敦煌考古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三星堆考古解谜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考古与论今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