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渡船

2021-11-15 03:51翟山明
银潮 2021年9期
关键词:河西渡船渡口

文>>>翟山明

我的老家窑头村位于里下河水网地区,一条宽约100 米的卤汀河穿村而过,把不大的村庄分为东西两块。

河东面积小些,约占全村面积的四分之一,有2 个村民小组,约200 人。但陆路通畅,向北可达乡政府,向南连接主城区。

河西块头大,有8 个村民小组,约1000 人,有幼儿园、小学、农民大会堂、供销店、小菜场等。

村部建在河西的最中央,我家就坐落在河西的东南角。河西四面环水,不通陆路。村民外出,无论是耕种劳作、学生上学、走亲访友,还是进城打工、经商、购物,都得靠船出行。因此,每家每户备有一条或几条小船,否则寸步难行。建渡口、设摆渡成了河西群众的迫切愿望。

听祖辈讲,解放初期,村里在学校操场的东河边设简易渡口,并安排一位长者摆渡,但常常是有船无人或有人无船,有事的出不去,造访的进不来。曾有人讽刺说:“一条破船一支篙,一个老头来回跑;白天常常不见人,夜晚人去船空空。”多少急于办事的群众因无法过河而沮丧、无奈。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依稀记得,为了方便河两岸群众往来,特别是河西群众到乡政府、县城办事,村里干部商定,在不花钱或少花钱的前提下,对所谓的渡口进行维修加固。护墙的木桩是从圩堤上砍伐的杂树,装土用的草包是群众自己编织的,碎砖、石块是到泰州城区稻河岸边捡拾来的,只有用于连接木桩的铁丝得花钱从供销社购得,所需的人工全都是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自告奋勇义务劳动,且个个忙得不亦乐乎。经过近一个月的施工,在卤汀河两岸各建了一个伸向河面近10 米、宽约3 米、没有钢筋水泥的土码头。码头建成时,全村群众无不拍手,齐声夸奖:“村干部为我们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码头有了,但是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部分群众连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所以无钱更换好一点的渡船,仍然使用原有的小而破的木船,经常因为人多拥挤、风大浪急而险象环生。遇到过河高峰时,老人、学生因争着上船而掉进河里时有发生。记得有一年盛夏的晚上,河西学校操场放映露天电影,河东的群众急于过河,纷纷涌向码头,争先恐后上船,秩序大乱,以致渡船严重超载,发生了翻船事件。虽然村干部组织力量及时施救,但还是有2 名群众溺水身亡,留下了惨痛教训。

进入七十年代,随着村集体经济有所增强,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加之人口流动频繁,村干部们为防止悲剧再次发生,从群众过河安全考虑,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苦口婆心向上争取,终于将已使用10 多年的木渡船换成了7 吨的水泥渡船,并在船舱上铺上木板,船舷处装上了木栅栏。破竹篙也更新为大木橹,船行起来又稳又快,无论是风雨天,还是下雪天,来往群众安全有了基本保证。孩子们渡河上学、老人们走访亲戚,家人们都放心了。

八十年代,党的富民政策初见成效,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积累,村民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群众的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原来出行靠“两条腿”,现在骑上了自行车,少数先富起来的还买了玉河、重庆牌的摩托车。村民在打理好自己的责任田后,空闲时间都到城里打工挣钱,有的跑到城里做起了小买卖。随着流动人员增加、自行车增多,水泥渡船已不能适应形势变化,村民们迫切要求更换更大更安全的钢质专用渡船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村干部顺应村民的要求,决定将老码头提档升级,将伤痕累累的水泥渡船淘汰更新。决定一经公布,立即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拥护。

资金筹集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村集体拿出一点,向上级部门争取一点,群众捐助一点。资金凑足后,便开始码头建设,购置了楼板、钢筋、水泥、黄沙、石子、红砖等材料,请乡建设站的专业施工队负责设计和施工。先是拔掉已腐烂的外围木桩,预制了几百根水泥桩,在原基础上加宽加长加高,用水泥桩做护墙,平台铺楼板,码头左右两侧岸边50 米内砌上石头护岸,在码头平台的三边安装高约1 米的护栏,沿边用废旧轮胎包裹起来,缓解渡船对码头的冲击。

码头建好了,村干部们又请水利部门向造船企业定制一条长约20 米、宽约6 米、载重10 吨、各种设施一应俱全的标准渡船,包括救生衣、救生圈等。新船一次可运送10 辆自行车、20名行人,过往行人更加方便和安全,且等待的时间大大缩短。看到新建的码头和新购置的渡船,群众交口称赞:“党的政策好啊!党的干部处处为我们着想,是我们的贴心人啊!”

1996 年,市、区水利和河道管理部门拨出专款,将区域内所有摆渡船全部更换为配置更高、吨位更大、性能更优的机动钢质渡船。原有的渡船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群众心中的记忆。

跨入新世纪后,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政府的财政收入呈两位数增长,民生实事处处可见。我的家乡也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面貌焕然一新,原来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变成了人间天堂。河西世代耕种的农田变成了“现代农业开发区”,河东通往市区的羊肠小道变成了进出主城区的快速通道,杂草丛生的卤汀河两岸建起“四季有花、常年有绿”的风光带,村庄内的主要河道两岸石头驳岸、休闲小道、绿化护坡,成为群众游玩垂钓的好去处,还建起了农民公园、健身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农民大舞台等,户户砌了新楼房,家家吃上了自来水,村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个个乐得合不拢嘴,都说:“做梦都没有想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共产党好啊,党的政策好啊!”

特别值得欢喜的是,2013 年,因城市扩容和五纵五横建设的需要,卤汀河上建起跨度近200 米的钢铁大桥,从此结束了两岸群众来往靠摆渡的历史。大桥落成之时,全村群众奔走相告,欢天喜地扶老携幼地来到庆典现场,载歌载舞,庆祝这一历史时刻。真是“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

服务了几代人的渡口和渡船,终于完成了使命而成为历史。几代人建桥的梦想终于在新时代实现了。

渡口、渡船,见证了家乡的变迁,也成了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猜你喜欢
河西渡船渡口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渡口
河西玉米分级卖
老杨公公撑渡船
在渡口
渡口
破釜沉舟
回乡是一种疼(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