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护理为主导的镇痛镇静对ICU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者的影响

2021-11-15 11:00姜月华韦秀霞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21期
关键词:舒适度通气机械

姜月华,韦秀霞,徐 雯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盐城224001)

重症肺炎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危重症疾病,临床多采取机械通气帮助患者维持生命。机械通气作为ICU使用频率较高的诊疗措施,受其灯光、置管、呼吸机噪音、吸痰等因素影响,部分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应激反应,所以,临床需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控制患者症状。相关报告指出,针对该类患者应用镇静、镇痛方案具有较好的效果,抑制患者疾病进展,保证康复效果[1]。2019年2月1日~2021年2月1日,我们对36例ICU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者实施以护理为主导的镇静镇痛方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同期收治的72例ICU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资料完整者;②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表、研究同意书等文件;③患者、家属了解研究内容;④通过临床诊疗符合相关标准者。排除标准:①血液病者;②孕产妇;③认知功能异常者;④肝肾功能异常者;⑤中途退出者;⑥有家族或个人精神病史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男18例、女18例,年龄49~74(61.62±2.01)岁;观察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48~75(61.88±2.0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开展机械通气干预,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酶抑制剂或是β内酰胺类药物,并对患者的基础性疾病及并发症进行诊疗,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或是肠内营养支持,部分患者必要时可给予输血及血液净化诊疗。所有患者均使用右美托咪定(规格:2 ml,200 μg)进行镇痛镇静,给予患者0.5 μg/(kg·h),随后采取0.25 μg/(kg·h)进行静脉输注,依据患者的临床反应进行加减给药[2]。该研究开始前,需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研究措施培训和指导,内容涵盖自主呼吸锻炼试验(SBT)、气管管理、每日唤醒方案、镇静评估及镇痛镇静措施等。该实践研究由课题负责人进行指导负责,参与研究的医护人员需明晰并详细了解研究内容。所有患者均开展气管插管前、机械通气期间及气管拔管后的常规护理干预。依据中华医学会最新颁布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进一步预防患者下肢静脉栓塞、应激性溃疡,并对患者进行唤醒及抬高床头干预[3]。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呼吸机指标检测、气道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措施。

1.2.2 观察组 实施以护理为主导的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创建护理小组:组内成员需选择科室内高年资的护士长,加上临床医生及责任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联合临床实践及科室护理特点进行方案的创建。②组内培训评估:强化组内成员的指导培训,积极进行镇静评估,指导其了解并掌握准确的RASS评估方式,以镇静为目标,实时控制用药速度及用量,白天每间隔30 min或1 h评估1次,夜间需每间隔3 h评估1次;保证镇静评估结果在-2~1分。③每日唤醒:于每日9:00进行唤醒,随后开展自主呼吸试验,进而评估最佳拔管时间及脱机时间;若患者不能脱机,需及时调节药物用量,使镇静评估结果在-2~1分[4]。④心理疏导: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引导患者自主倾诉,了解患者的诉求,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针对消极情绪明显的患者需通过看视频、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告知其疾病的诊疗成功案例,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针对负性情绪较多甚至是存在轻生念想的患者需邀请心理专家进行疏导,进一步消除患者的应激状况。⑤保护性约束:若患者的配合度较低,临床护理人员需及时进行保护性约束,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原因、方式、具体情况等,避免出现医疗纠纷事件。⑥谵妄护理:采用CAM-ICU分析患者的谵妄情况,若患者的评估结果为阴性时,应当间隔8 h后再次进行评估;若患者的评估结果为阳性时,需加强监测,积极进行对症干预[5]。⑦运动锻炼:早期运动锻炼期间,护理人员需每日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创建针对性的运动护理方案;每2 h帮助患者进行翻身1次,并开展屈曲关节运动、被动运动15 min,3次/d;每日晨间唤醒后需引导患者主动进行关节运动,缓慢坐起15 min,3次/d;若患者肌力较好并在3级以上,每日需适当地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量[6]。

1.3 观察指标 ①住院指标:记录患者的氧合指数、CPIS评分、疼痛、镇静药物用量、总镇静时间、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疼痛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总分为10分,分数高表示患者的疼痛感较强;其他指标以临床记录为依据。②并发症及舒适度: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谵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意外拔管,患者的舒适度评估以临床情绪状态、睡眠状况、疲倦感、口渴、疼痛反应等指标为调查依据。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住院指标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舒适度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舒适度比较(例)

3 讨论

重症肺炎属于ICU的常见疾病,临床多采取机械通气的方式进行诊疗干预,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极易出现应激状况,包括不配合插管、情绪激动、易怒、轻生等症状,影响了临床诊疗效果。传统的护理方式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促使患者的康复效率下降,整体护理水平降低[7]。优质镇痛镇静方案的应用可有效控制患者的应激反应,进一步抑制疾病的进展,使患者积极配合临床诊疗[8]。右美托咪定为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药物,具有较强的应用效果,属于α受体激动剂的一种,国际医学领域多应用该药进行临床的镇痛镇静处理[9]。不良的镇痛镇静措施会导致患者出现躁动、焦虑、烦躁及较强的疼痛感,甚至会出现谵妄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0]。所以,临床积极开展镇静及疼痛评估是极其重要的,该研究中由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对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者的镇痛镇静情况进行评估,并通过评估结果进行镇痛镇静方案调整,进一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其尽早恢复健康,及时消除患者的不适感,控制其疼痛反应[11]。

每日唤醒概念起源于国外,由国外学者在2000年提出,并指出该方案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12]。但通过对院内患者实施后发现,该方案无法贯彻落实。相关报告指出,临床医生的每日唤醒镇静方案掌握程度仅为75%左右,可实践在临床的医生仅有43%左右[13]。该方案在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应用上更少,多与医生较多的工作及临床试验有关。有学者进行临床分析后可知,每日唤醒方案会导致ICU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增多,甚至是病发多种综合征[14]。同时,仅有较少的医生在临床上贯彻应用该方案于疾病诊疗上,相关报告指出,强化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可以充分提升其依从性,随即培养护理人员充分掌握方案的具体实施流程、操作辩证及预防性护理的应用[15]。

开展以护理为主导的镇痛镇静方案可缩短ICU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尽早出院。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氧合指数、CPIS评分、VAS评分、镇静药物用量、镇静时间、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可见,以护理为主导的镇痛镇静方案更适用于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者,进一步抑制了患者的疼痛反应,缓解了患者的肺炎症状,促进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保证了疾病的预后质量[16]。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临床上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较高,发病率可达42%,若是患者出现了多重药物感染则病死率高达80%。镇静干预后,患者无法自主咳痰,体位更换次数少,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上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1)。诊疗期间患者的舒适度及疼痛反应是镇痛镇静护理的重要内容,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可保证其生活质量,缓解患者在ICU的不适感。所以,积极开展每日唤醒护理干预并未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等不适感。部分学者针对院内就诊的重症肺炎患者进行总结,干预组不适感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干预组患者的临床疼痛反应较低于对照组,结论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猜你喜欢
舒适度通气机械
纤维砂场地的性能及舒适度影响研究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私人定制和舒适度完美结合的典范 金地九龙壁别墅影音室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农村公共厕所如厕舒适度调查分析
调试机械臂
不通气的鼻孔
简单机械
按摩机械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