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师范生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21 15:09马忠权曹芳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1期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生体育

马忠权 曹芳

(1.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 黑龙江哈尔滨 151000;2.渤海大学 辽宁锦州 121000)

师范专业承担着培养教师的主要任务,属于封闭式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随着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化及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实施,以往的粗放式发展时代结束。课堂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处于主体地位,也是未来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要阵地[1]。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课堂教学质量随之出现下滑迹象。怎样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该文立足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专注于专业标准对师范专业教育发展做出的明确规范和要求,从拓展师范类专业发展的理论视角,为保障师范生培养质量和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 参考。

1 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课堂教学反映出的问题

笔者对渤海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参加调查的学生均已完成教育顶岗实习,通过仔细分析研究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以下问题。

1.1 体育教学依赖教案

39.57 %的学生一旦脱离了体育教案,课堂便很难按既定的目标进行;65.92%的学生完全依靠体育教案完成课堂教学;44.7%的学生表示,经常对自己所教动作陷入怀疑,在教学时经常忘记下一个动作,导致无法形成课堂教学的连续性,更为严重的是不管学生能不能学会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仍按部就班进行,体育教案是学生完成课堂教学的救命稻草,如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旦出现预料以外的事情,学生就会手忙脚乱;70.23%的学生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很难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师范生散乱无章、无条理,无法清楚地将体育技能和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

1.2 教学基本功不全面

该文所指的体育教学基本功是指体育教师教授体育必备的教师职业技能,包括编写教学设计、模课、10分钟说课等环节涉及的能力。客观地说,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训练,运动技能各方面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往往不能达到“一专多能”,如果学生站在上讲台,就更加捉襟见肘。例如,不熟悉体育课程标准、不懂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粘贴复制“百度文库”、不懂得运用体育专业术语、在课堂表现过于紧张等。另外,普通话对于师范生来说也很重要。这些问题给他们的教育实习带来了很多障碍,并且直接对上课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单一

每节体育课的基本流程都是课堂导入、介绍此次课教学任务、热身运动、教师示范、学生徒手模仿练习、学生分组练习、优秀学生展示、总结、放松、下课。这套传统的教学流程对体育教师的影响根深蒂固,非常容易操作,对于没有教学经验的学生而言,的确容易操作。但每一堂体育课都用同一教学方式,就会显得生硬,使得原本非常有活力的体育课变得毫无趣味性。

1.4 专职教师师资队伍支撑力度不足

在体育学院专职教师中,体育学博士占比严重不足,既有体育学科学术背景,又有体育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师更加缺乏,需有计划地补充教师教育人才。其中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教学理念的更新,未能随时代同向同行,再者对专业认证标准和概念模糊且不重视,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性。专职教师只针对日常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等任务,对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课堂实际情况了解过少,高等院校专职理论教师与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学科核心竞争力培养未能达到协同配合,以至于出现“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和“实践不能作用于理论”的情形。有关人员未能较好地整合该专业内外优秀教师教育理论与理念以及先进的体育器材设备资源,导致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落后。

1.5 高校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实施与专业认证标准有差异

体育师范专职教师的教育理念未能和时代发展同步,只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教育,而全国各地中小学体育课堂正逐步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优化,体育教学慢慢向学科体育转变;体育实践课、体育探究课、体育话题课等教学模式对于各地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但是高等院校依然以常规体育教学为主,旨在完成课的教学内容。而体育专业课教学中仍然以“教师主导”“传授体育技能知识”为主;在实际教学中只关注结果及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教师只管讲课”“学生在本节课能接受多少知识”“提升了什么素质和能力”被轻视;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体育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理论,而这种情况使学生被动学习、单向输入,缺乏体育该有的“专属”课堂教学的积极探讨和氛围,最后变成教师“有讲”学生“无学”或学生“有学”而“无能”的情况,“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现象普遍很难得到实现。

2 师范类专业认证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师范院校课堂教学是培养地方未来教师的主要阵地,是师范院校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课堂教学质量关系着师范院校发展的命脉和地方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师教育开放化和地方院校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师范院校不断扩大非师范生的招生数量,并争先向综合类大学、一流大学转变,使得师范院校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师范类专业课堂教学与非师范类专业的区分度逐渐模糊、师范教育被削弱,甚至被边缘化、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责任意识不强烈、课堂教学依旧是传统的“重教轻学”、教师素质偏低、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管理体制仍存在缺陷等。严重影响了地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素质的提升以及地方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师范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

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课堂改革的策略

3.1 构建政府、体育院校、中小学协同培养机制以发展学生技能培养机制

当地政府、体育类院校、中小学达成平等而稳定的合作共赢关系,促进各项体育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措施。院校与当地中小学为期3个月的教育实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职前与职后教育的整体化发展,从而达到理论基础与具体实践相互渗透作用,也能促进体育教育学生教学能力发展以及教学改革创新。在该教育实习方式的引导下,体育学院也应签订并形成“学生统一实习、固定实习基地、专业教师指导”的实习模式。在学生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优化教育实习模式,与此同时,学院对学生培养应以考核变为考察、增加学生实习内容、加强无生模拟上课、学生教育实习实践为核心点的模式为主,构建具体体育院校、定点实习普通高等体育院校的实习模式,该教学模式旨在培养符合现代化教育的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

3.2 以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构建运动技能理论基础

《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键在于要将新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体育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3]。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新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取的方法有:(1)讲授体育运动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所学项目的发展与内容;(2)借助教学设备让学生观看体育教学、模课视频,使学生在大脑中对体育教学留下痕迹;(3)到中小学现场观看老教师上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教学的全过程;(4)让学生完整地上一节体育课以及实习教师的现场指导;(5)让学生进行课后评课,促使在评课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教师科学的体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地进行模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3 加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近些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导致现有的体育课程资源紧缺,这对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因此,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前提。应依据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加以开发和利用。第一,人力资源。应加强体育教师的主导,加强体育教师的学习、培训、奖励惩罚措施等,促使其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多加思考;第二,设施资源。体育设施资源主要包括运动场地、体育教材等,我国各高中小学院校都面临体育设施资源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对体育器材的需求。因此,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应“一物多用”,如羽毛球馆可与健美操馆合用一处、用长短不一的绳吊塑料瓶,可用于学生练习羽毛球扣杀球时的挥臂最高点等。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效度;第三,体育内容资源。根据专业认证要求,可将该学科最先研究的教育成果融入中小学优秀的体育教学案例。再者借鉴民间传统游戏开发课程教学内容,有利于增加体育课程内容的区域特色和时代特色。还应充分利用体育信息资源和自然地理资源,拓展体育教学空间,共同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助力,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4]。

3.4 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能力是体育专业学生一项极其重要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教学实践也是塑造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大多依托体育课堂教学、学校运动会实践、校内外教育实习等途径[4]。学生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该专业教师的传授,更应该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练习的习惯,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实现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课内、外相关联。高等院校重在培养学生体育基础知识、运动技术和体育技能,促使学生实现由学会“体育”到会学“体育”的转变。

3.5 形成多元实践平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学生教学能力的高低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可将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以加强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形成体育运动技能和科研的多层实践平台,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5]。第一,围绕“培养体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第二,重视学生体育方面创新训练,可将其纳入该学科教学改革内容,增加创新学分。第三,利用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服务当地。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在体育教学的设置上,确保教学实践内容超过35%;抓好日常训练,强化学生在运动技术、体育教学、裁判等方面的训练;抓好学生的运动技能考核,办好体育教学基本功大赛;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让其使用体育知识,服务学校的运动队课余训练、参加学校运动会的组织与裁判工作。

3.6 构建师范生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

师范生专业课程系统的构建不应只重视体育专业知识,还需根据当下社会发展和需要、培养目标及学校毕业条件的满足等来构建一套系统性体系。现如今,体育师范课程的设置未能与社会发展进度相一致,未能做到依据社会发展和要求的变化进行改革和创新。对师范生课程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具有体育师范生的知识学习能力、体育职业素养、实践教学能力为出发点,通过理论课模块中的“生物化学”“体育解剖学”等课程培养学生对体育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思想政治、英语、校选课程”等培养学生的涵养。除专业体育课程外,还应包含教师管理课程,比如通过“班级管理”课程培养学生班主任的工作能力,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培养学生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多鼓励学生撰写体育相关论文,了解该学科最新研究,有利于理论指导实践[6]。

4 结语

深入研究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适当调整教学课程比例及毕业所要达到的专业素质的矩阵关系。要加强各类体育课程的结合,合理设置体育专业课程,比如侧重于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考核方式,可依据中小学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专门调整,紧跟时代变化。对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养成,至少要认真备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心上一节中小学体育课、多次模课,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才能在原有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学院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产出为导向,参照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要求,评价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创新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一方面,以专业认证为背景,提高专业认证通过率,帮助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证笔试与面试;另一方,要加强与当地各中小学之间的战略合作,帮助体育专业学生更好地进行教育实习,增强自身的教学实践水平,为将来的就业及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做好充分准备。

猜你喜欢
师范类师范生体育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选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我们的“体育梦”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