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固化思维:探索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新思路

2021-11-21 18:17李若凡黄元汛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灌篮 2021年13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政策

李若凡 黄元汛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一、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起始阶段: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初探(1955年-1999年)

1953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共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时,提到“祝贺学生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以及表明“14-25岁的青年们,正是长身体的时期,要多玩、多娱乐……”,从此,全国上下掀起了“三好”的热潮。当“三好”指示的提出后,孙国梁(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在全市会议上做了传达,要求各校贯彻落实。1955年“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正式进入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行为守则中。同年,该省人民政府教育厅,打响政策第一枪。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加强健康卫生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文章,文内提出要加强体育教学,积极开展聚众性体育、文娱活动。1956年-1957年,《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分别刊登了有关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此后,并未让研究出现井喷现象,反而处于一种停滞期。直到1985年,才又开始有学者涉足该领域的研究。此后,研究方向主要有三:一是关于学校体育卫生。如董树元(1986)在《体育课中的卫生教育》一文中提出,体育老师要注重提醒学生,在环境卫生、个人卫生、运动生理卫生方面的教育;二是关于体育课程改革,如邹时炎(1987)在《要进一步搞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中提到,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要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改变,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也有学者对教材设置首次提出相应看法,如刘清黎(1989)在《关于建立“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学校体育教材新体系问题的探讨》中,强调要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学校体育教材;三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如崔毅(1991)在《体育教学必须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文中,也提及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要发展青少年的体力与智力,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其的心理健康,使之能在各环境中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总体而言,此阶段属于我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初探阶段,研究的内容属于横向研究,多为计策类,内容多数跟措施有关,属于实证性研究,理论创新较少。

(二)鼎盛阶段:兴起健康教育的思想浪潮(2000年-2010年)

2000年是20世纪与21世纪的相交之年,这一年开启了新世纪,国家提出必须要立足素质教育,用“健康第一”的观念指导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这个阶段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2008年是论文高产的一年,出现了井喷现象。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开展。

如杨贵仁(2000)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一文中,提出了围绕素质教育开展的各项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工作措施,从宣传、树立意识、建设师资队伍、确保体育时间以及推进卫生环境基础建设等,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提供一定的指导。在《体育与健康》的新大纲,于2001年9月在全国实施后,关于课程改革的又有了新的提法。季庆宪(2003)在《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教育关注》一文,提到课程评价标准要有一定的科学性,通过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结合考核结果,将其进行定量分析,以此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有学者看到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如张道荣等(2003)在《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一文中,对高校进行了实证研究,做了数据比对,得出体育校园文化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今体育专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心理问题偏少,体育氛围会带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因此,本人认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穿了本阶段的研究。

(三)平稳阶段:国家战略推动意识改变(2011年至今)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势头,黄庆坤等(2012)在《健康为本 守望教育 扎实推进阳光体育——泉州市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工作纪实》一文中,对学校体育锻炼做了翔实的记录,从政策的落实到取得的成果,给予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起到的指导性作用。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离不开上述两个阶段的方向,但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有了明显的增长,对于身体素质评测的重视度也逐步上升。多市建立了全民健身中心,让学校体育的研究者聚焦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上,如王萍等(2017)在《新时期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研究》中,结合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现状,对标美、日、澳等的改革历程,提出通过给予各方更多的自主权,来充实知识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体育专业学生必须进行健康教育学的课程学习,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学者开始关注综合学科的运用。“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提出后,“体医融合”在健康教育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如杨云琳(2019)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高校体育体医融合策略研究》中,指出高校的体育教育缺少体医融合的思想,体育课程缺乏与医学知识的摄入以及相关师资不全等问题。

二、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执行表象化

纵观整个研究内容,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政策的基础让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有力的推动了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正因为政策的大力推动,各方迫于大环境,在执行过程中不乏尺度失当,有的盲目增大,有的随意减小。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在基础建设、师资队伍、体育课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匮乏,在实施过程中自然的就存在着力度不够的问题。其次,存在着解读偏差,国家颁布的政策,根据各地解读的不同,主体视角的不同,使政策的切入点以及执行点错误,让改革呈现出不同效果。如来自南京市10所学校的调查显示,教师对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表示支持者、可有可无者分别占比23.5%、22.3%,而反对者则占比 54.2%①。

(二)资源相对集中化

在知网搜索,以大于30篇为限,共有十五所高校。这些高校所处地点皆属于城市化相对发达,社会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其中,体育专业院校占比约34%,数据使我们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对于该研究领域的普及度远不及想象中的乐观。然而,学校体育发展至今,不应仅仅只停留与体育学科,更多的应是交叉学科的应用。如体医结合,运用更多的医学专业知识,去带动健康教育的发展。总体来说,过于集中化对于学科的发展是弊大于利的。

(三)“圈养”型思维固化

通过对1955年至今的研究成果分析,关于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研究逃不开三个方面:一是卫生运动;二是素质教育;三是心理健康。早期对于健康教育停留在浅显的卫生健康教育,侧重于在体育活动中受伤应该如何清洁等,或是“勤洗手”这类基础性口号传递,在与学校体育的结合中,让体育教师扮演着卫生知识的普及者的角色。而素质教育的观念提出后,在体育课程改革上都离不开如何更好的推行素质教育这个话题,即使对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有一定促进作用,使之能够更好的发展,但黏合度远远不够。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压力的增大,独生子女家庭愈来愈多等现象,导致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增加,体育作为排解压力,释放情绪的最好方式,在促进心理健康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大量关于通过体育活动、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等去治愈、影响学生心理的研究出现。

三、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改革对策

(一)强政策执行力

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将健康融入相关政策中去。一方面从政策动员转向政策约束,解决执行缺失性,导致的效应不足问题。另一方面提高政策执行力度,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弱化中间环节的解读,群策群力,多方面、多维度的听取意见,建立常态化的监管机制,让政策真正落实。通过良好的执行力,促进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稳步发展。

(二)优化资源配置

依托政策的执行,让更多的学者有条件进行相关研究。第一,通过设施设备的补给,创造有力的研究环境;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联合培养师资队伍,让研究领域更加多元化;第三,加大扶持,建立奖励制度,让研究有经费支持,从而更好的推进研究进程。

(三)破除陈旧思想

在各领域的研究中,最忌讳则是想象力的贫瘠。用常规思想来解读,学校体育则是在学校内部开展的体育活动,而健康教育则是教授人们通过健康的方式来生活。纵观历史进程,民众对于健康意识还存有一定的误解,存在普遍健康素养的缺失。这就要求学者们在研究方向上要开阔视野,不能局限在固有的领域,要多维度的创新思维方式,如以媒介为中心,医学知识为背景,通过宏达的叙事手法和细腻的表达形式,促进学科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贯彻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文件精神,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发展上,通过增强领域的结合度,增加学科建设的黏合度,促进我国体育健康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注释

① 张辉,徐英微.论现行“阳光体育”实施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及其系统应对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04):106-111.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政策
政策
政策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助企政策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彰显育人风采
政策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