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2021-11-21 18:17徐红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灌篮 2021年13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体质教学管理

徐红 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体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重要组成,其以提升大学生体质、提升、体育技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故而需要大学教育管理者充分关注。2002年发布的《纲要》,当时互联网尚未高速发展,故而当时的教育部主张以实体教学为主,以实现课内外、校内外关联的课程体系为目标。而今“互联网+”给高校教育带来巨大的便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管理必须要向信息化管理方向转变,要确保形成网上网下课程体系,推动高校体育课程进一步发展。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推出公共体育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体育爱好,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活动习惯。高校体育教师会在这类课程中传授大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巧、体育技能,让大学生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认识。而对该类课程管理是确保体育教师、体育设施以及其他体育资源得到合理化利用的关键性工作。通过该类工作,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展开体育学习,能够获得足够的体育资源支持提高体育学习成绩,更可以定期参与体育比赛不断地检验自身所学[1]。而且在管理者协调下,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从课上转移到课下,并且也能够从校内走向校外,不仅让大学生提升了体能、技能,更可以以此接触社会,提高社会适应力。

二、现阶段大学体育公共课程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创新不足、课时少且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狭窄。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体育课程学习和运用关联差,校园体育学习氛围差,校园体育基础设施缺乏。另外,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学生每日刷屏为主,缺乏体育锻炼意识。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危害学生健康,而且也增加了学生接触不良信息可能性。如何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积极性,已经成为大学体育公共课程教学管理当中的重点问题。

2.对策。第一,利用互联网对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点,在传统三大球、中长跑等项目基础上,融入瑜伽、跑酷、跆拳道、武术等受学生群体欢迎的新项目。第二,创新授课方式,实现“线上+线下”体育授课模式。线上偏向于理论学习,融合视频、图片、文字、音频等,来综合介绍各类体育项目特点、技巧;线下则是围绕线上体育项目展开实践活动,包括组建兴趣小组、社团,并广泛开展校内、校间比赛,实现以赛促学。第三,积极增添体育器材,改善校内场地环境,为大学生体育运动提供物资保障。第四,有待我国大学严格落实国家规定,在毕业时要对体质、体能、身体健康水平、体育技能技巧展开综合评价,合格者毕业,否则不予毕业。以这样的方式逼迫大学生正视体育学习[2]。

三、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发展趋势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也必须要向信息化管理方向转变,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管理与时俱进,能够围绕大学生体育学习需求精准地提供课程,让课程摆脱传统观念限制,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总体而言,如今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工作发生了以下转变:

1.理论依据更充分。除了《纲要》提供的指导内容之外,还有教育部门后期接连出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该标准在《纲要》制定下成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管理依据。而之前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被取代。如此形成了更为适合时代发展、人才培养宗旨的大学体育工作模式。最主要的是,随着互联网发展,有关体育研究的各类学术被不断整理之后,都会形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所需的理论支撑,实现了教学上的“百家争鸣”。每一位体育教师只要肯钻研、肯学习,都可以在这些理论当中获得灵感,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3]。

2.学生学习更自由。《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要尊重学生的爱好、需求,要迎合大学生体育心理,能够形成多元化体育课程。体育公共课程、校园体育社团这二者紧密对接,以课程来传授理论、以社团展开实践,最终形成了课内外、校内外关联起来的课程模式。最为主要的是,在“互联网+”之下,大学生可以结合校内外体育MOOC展开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能够选择符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而且社会层面体育信息等也能够进入校园,例如社会广泛流行的各类创新舞步都会通过快手、抖音影响学生,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具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教师也能够通过建立个人自媒体来上传个人教学视频、教学感悟、体育技能技巧讲解等内容,能够获得大量学生以及社会群众关注。这种社会体育学氛围、教师多元化教学手段,让大学生拥有了更为宽松的体育学习空间。改变了过去体育教学千人一面的局面,凸显体育教学的“以人为本”[4]。

3.体育学习纳入学分管理。2020年中办、国办联合发出通知:所有高校大学生必须要保证体质健康,并且需要修满体育学分才能毕业。这意味着过去大学体育教学随意化的历史宣告结束。在学分逼迫之下,大学生必须要积极选修体育课程,并且要将其学好。因为大学生选修的体育项目不同,这也势必让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增加,如何实现多元化教学,必然成为各个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工作重点之一。

4.成立体育健康心理指导中心。之前高校并没有体育指导中心,而且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也并非所有高校都配备,导致了大学生体能锻炼缺乏指导,心理健康得不到保障。当下已经有少部分高校将体育教学、心理咨询结合起来形成体育健康指导中心。在这里学生能够获得体育专家、心理专家联合指导,形成最为科学的运动模式,既能有效解除心理压力,又能改善体质。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体育健康心理指导中心也势必出现在各个大学之内,为大学生生理及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前景展望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在未来会因为5G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的融入,会在大学生体质管理、课程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体育学科细化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1.大学生体质管理。加强大学生体质管理,是保证大学生身体保持健康状态的关键。具体操作上高校会在大学生入学时进行体质评价,并于在校期间每年对学生体质、体能、体育技术技巧等进行评估,并将具体信息录入档案。根据每一位学生历年档案,系统还能给出科学的体育锻炼、营养供给等方案,保证大学生可以持续保持健康体魄。大学生体质管理也对应着一些领域的调整,例如高校食堂管理、体育馆管理等。食堂会推出各类营养餐,满足大学生体能运动营养所需。体育馆会建立各类创新项目,保证大学生得到全面锻炼。

2.课程教学管理。会以网络教学、社团教学、课堂教学、交流教学为主。①网络教学可以直接对接体育云平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了解更多体坛新闻,并在此能够和各地体育爱好者交流、沟通。②社团教学,将全校体育教师融入各个社团当中,成为社团顾问,引领这些社团组织科学合理开展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教学,做到体育教学的专业化、精准化。社团成为课内外、校内外体育活动的枢纽,甚至于可以通过体育社团实现与社会机构、社会企业的体育联赛,为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提供机会。③体育课堂,积极地提升体育教师水平,要扩宽教师所擅长的项目数量,教师不仅擅长三大球教学,更需要对一些比较前卫的体育项目有所了解甚至于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迎合学生体育需求实现精准知识、技能供给。④交流教学。即高校和其他高校或者社会组织就某个体育项目进行交流学习,在过程中彼此交换经验实现共同成长。

3.教师队伍建设。高校体育公共课程教师是课程体系建设主体,也是授课主体,故而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学习效果。为此必须要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要保证师德高尚、体能优秀、经验雄厚的体育教师为学生授课。为了保证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始终向正确方向发展,高校必须要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要对教师在线教学、线下指导、活动引领等展开综合评价。该种评价需要智能化系统,故而高校引入全新评价平台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5]。

4.体育课程细化。这种细化是建立在大学生多元化体育学习基础之上的,会随着不同时期社会所流行的创新体育项目而进行调整,力求大学体育教学和社会对接。这也是提升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关键。另外,为了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也会将当地民族体育项目、非遗体育项目融入进来,方便学生选择学习。随着体育课程细化,也会将一些特殊项目专业人士引入到校园内,为学生提供必要指导。

五、总结

高校体育公共课程教学管理打破了以往体育教学的各种短板,保证了体育教学“以人为本”,让大学生在兴趣指引下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形成终生体育运动意识。其在“互联网+”背景下,将凭借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形成“线上+线下”综合教学模式,提高高校体育资源利用率。另外,会以各类比赛形式来吸引大学生,实现以赛促学。诚然,政府定期举办地区性乃至于全国性的体育赛事也将为高校体育公共课程教学提供驱动。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体质教学管理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成语魔方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