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文化共性与价值引领

2021-11-21 18:17郑丽刘星星哈尔滨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国际交流学院
灌篮 2021年13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体育

郑丽 刘星星 哈尔滨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国际交流学院)

一、引言

当今时代,学习成绩早已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全面发展、多维发展是当下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期望,“内卷”催生的竞争新面貌时刻提醒着人们如今绝不再是以往“成绩决定一切”的时代。过去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这句谚语不断为世人诠释出一个新的局面。在这种局势下,人才培养也适时进行了新的改进,人们不再单纯的关注学生的成绩排名,社会各界对孩子全方位培养的关注度不断突破新高。加上生活水平相较之前大大改善,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支持并鼓励孩子发展特长。“五育并举”与体育中考的推出,无疑大大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发展。本文将以学校体育为导向分析其与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文化共性与价值引领,了解落实“五育”并举的学校行动,以期为各地落实“五育”并举、发展学校体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学校体育与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文化共性

五育并举最早由蔡元培先生提出,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思想主张,是一种注重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精神与物质共同追求、科技与修养并进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出绿色协调发展的理念,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思想。在那个年代,“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之形成意味着对封建教育制度发起挑战,于当下看来,这亦未尝不可说是撼动“应试教育”的开始。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把德育实效放在首位、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锻炼、强化美育熏陶、增强劳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始终面临着“五育”失衡的状况,具体表现为“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在新时代,要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都能合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1]

一方面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体育对于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带头使命。体育教育的内涵是丰富饱满的,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可以强化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锤炼其意志品质,此为育德;体育教育可以丰富健康知识,掌握体育技能,感受运动的规律,此为育智;体育教育可以丰富精神世界,体育其本身还具有审美特性,与美育密切相关;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品格、坚韧不拔的品质,从这个角度来说又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种种都表明学校的体育教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2]

另一方面,五育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不能割裂五育之间的有机联系,而要树立“全方位”的教育理念,构建五育融通式体育教育体系。在“五育”并举具体的实践行动中,我们要明确时代的要求,努力克服德育失“真”、智育失“准”、体育失“时”、美育失“态”、劳动教育失“落”的现实偏差,牢固树立核心、底线、质量、课程、协同及品质六大意识,辅助“五育”并举顺利落地,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全面发展。“五育”不可偏废,因为德育不好即同危险品,智育不好即同次品,体育不好即同废品,美育不好即同赝品,劳育不好只能等同于样品。[3]

三、学校体育在五育并举融合发展中的价值引领

(一)学校体育在五育并举融合发展中对身体健康的价值引领

梁启超说,“身子坏了,人便活不成,或活得无趣”,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视,因而对学校体育教育亦是极为重视,其曾为3岁到12岁之间的儿童拟定课表,建议广大儿童在下午参与体操训练,并要求在小学阶段要增加学生的体育活动,让同学们在体育活动中得到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前人尚且如此,却不知从何时起,家长以及学校的教育模式变得越来越“保守”,类似于“斗鸡”等80后90后爱玩的童年游戏如今已经是鲜有踪迹了。孩子天性好动,家长总担心会产生“不必要”的损伤,加之沉迷手机带来的时间和机会成本消耗,整个社会的运动量都有明显下降,但这样真的是人们最初想要达成的结果吗?显然不是。青少年缺乏运动造成的肥胖如今已是不计其数,体质健康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针对这一现象,社会各界都开始试图做出改变。

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教育部于2020年8月31日联合发布了《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的考试范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让人们意识到体质健康对于发展的重要性。以学校体育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延长运动时间,重视劳动教育,减轻学习压力的同时还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努力为高强度的学习活动打下夯实的健康基础,提高智育水平。同时,作为社会关注的主要与重要群体,学生的变化也会对周围人群产生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

(二)学校体育在五育并举融合发展中对心理健康的价值引领

传统教育思想过度的强调了个人的文化素养,忽视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正常需求,过度追求成绩的提升。新时代,新使命,落实体育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先,而如今在庞大的学生群体中纯粹的求知者凤毛麟角,多见的尽是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于许多教育者也以“抢占”到体育课的时间而沾沾自喜,而这本身亦是在向学生传递一种错误观念,这种观念随着一代代的“自然”传承,无意间更加加重了学生的“目的性行为为”。将来学生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最先考虑的,并不是“该不该”做,而是做与不做哪个会带来更大的利益。毫无疑问,这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体育非但不会拖教育后腿,反而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过度“内卷”,家长溺爱,这便不难理解现今压力与日俱增,学生们心理承受能力却逐渐减弱的现象了。梁启超在时务学堂曾担任总教习一职,期间主张让学生在具体的体育教育训练中强健体魄、提升胆力,并以此增强学生的团结与互助精神。此外,他还意识到应将体育教育这项活动普及到全体社会,来强健国民体质,塑造民族气节,增进民族团结。对此,超九成的学生同样表示,体育活动的确会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团体意识的重要性,且可以培养自身意志力,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将体育融入德育,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发展。

(三)学校体育在五育并举融合发展中对复合培养的价值引领

体育被予以重视/体育地位的“抬高”,绝不仅仅是单个科目的发展,从大环境来讲,体育这块“敲门砖”引发的是全民思想改革的浪潮,它正悄悄地撼动着应试教育的主导地位,人们关注的重点从“成绩—成绩—成绩”(填鸭式教育)逐渐转变为更加重视培养复合型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这种势头下,各种体育培训机构崛地而起,运动热情空前高涨。与此同时,其他类型的培训单位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意味着,社会各界对五育的关注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家长们的支持,培训机构的支撑,越来越多青少年的爱好成为特长,未来我们的教育着眼点将不再仅仅停留在薄薄的卷子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复合型高质量人才大批量增加,更多可能性正在被发掘,一场体育引发的“革命”正在精彩上演。

四、结语

从当下的形势来看,五育已经逐渐贯彻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平面铺展,全方位渗透,教育者越来越重视学生技能的全面发展和以往被忽略的心理建设和人格培养。在这种趋势下,教师要提高育人自觉,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点带头作用,把握全局,整体带动部分,部分拉动整体,深入理解时代赋予体育教育的新使命和新内涵、体会体育教育独特的综合育人价值,加强学习相关理论研究,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己任,综合时代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体育有机融入德智美劳育人的全部实践活动中去,努力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重任。

任何一个新兴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螺旋式上升过程,学校体育作为体育发展的重要基地,不仅作为体育改革的领头羊,还将引领五育融合发展,打破培养困境,实现教育突破,家校共建,齐心协力完成由体育到五育,由学校到社会的辐射性全面革新,为未来社会良性发展模式保驾护航,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体育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融合》
破次元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我们的“体育梦”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