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于格斗类运动员心理疲劳状态的影响分析

2021-11-21 18:17王智桦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灌篮 2021年13期
关键词:运动性问卷维度

王智桦 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每种职业竞争都非常激烈。其中体育运动员的竞争尤为突出,竞技技术越来越向的“高、难、美”方向发展。运动员的心理压力随之增加。其中格斗类运动员由于其高强度的训练和激烈的身体对抗,以及运动成绩难以体现等特点,该项群的选手更易出现心理疲劳。刘方琳等人的研究认为“运动性心理疲劳由于运动员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过度消耗,对运动员的情绪、认知、动力、生理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1]。而单从按摩、拉伸等生理上的放松难以消除运动员心理的疲劳。音乐作为一种听觉的艺术,能够通过声音振动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以此来缓解人们心中的不良情绪。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证明音乐可以放松心情,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但把音乐单独针对格斗类运动员做研究则少之又少。因此本文针对音乐对于格斗类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状态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吉林体育学院格斗类运动3个班,共83人。吉林体育学院是全国八大体育类院校之一,吉林省唯一一所高等体育专业院校。其中有散打专项、拳击专项、摔跤专项、跆拳道专项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上获得过非常好的成绩。调查对象的身体状况与我国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差不多,具有研究意义。男性运动员66名,女性运动员17名,一级运动水平23名,二级运动水平60名,年龄在18~23岁,专业运动年限2~15年

(二)研究方法

1.运动员心理疲劳调查问卷

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测量采用Raedeke和Smith研制的《运动员疲劳问卷》该问卷由15道题组成,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成就感降低、运动负评价、体力/情绪耗竭,由于三个维度是相互独立难以准确给出评判标准,就结合张连成设计的标准分转换来进行计算和判断。心理疲劳测试得分转换是标准分进行加权之后再计算心理疲劳的标准分最后再采用以下公式:

“心理疲劳Z加权总分= Z成就感降低×0.47+Z情绪/体力耗竭×0.21+Z运动的消极评价×0.32”[2]。

2.运动员运动现状问卷

为了能准确分析出音乐对于运动导致的心理疲劳所产生的影响,就在《运动性员疲劳问卷》基础上添加了关于运动员运动现状的信息填写。如运动员的运动年限,每次运动时长,运动时听音乐的频率,运动员年龄等基本信息。

3.问卷的发放与处理

该问卷在专业教练员的协助下,组织运动员全体当场填问卷,当场回收。问卷分析是利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

二、研究结论

(一)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将83名调查对象所填写的问卷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运动员无心理疲劳的24人,占比28.9%;轻度心理疲劳的29人,占比34.9%;严重心理疲劳的30人,占比36.1%。可见格斗类运动员心理疲劳所占比例较高。

将性别与心理疲劳三个方面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以运动等级为自变量进行心理疲劳各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p值均大于0.05,所以格斗类运动项目中运动性心理疲劳在性别和运动级别不存在显著差异。

将调查对象的年龄和运动年限分别和运动员心理产生疲劳的三个方面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皮尔逊相关系数r均大于0.01,由此可以得出年龄和运动年限与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之间皆不存在相关关系,即格斗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和年龄以及运动年限没有明显的关系。

又将运动喜爱程度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综合得分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知,运动喜爱程度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显著性值sig=0<0.01,说明运动的喜爱程度对于心理疲劳具有高度的预测作用。又因为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Beta=-0.41,说明喜爱程度对运动性心理疲劳明显的负影响作用,即运动的喜爱程度越高,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值就越低。

(二)听音乐频率与运动心理疲劳三个维度的相关分析

将运动员听音乐的频率与运动员心理疲劳三个维度做斯皮尔曼的相关分析得出运动负评价的显著性p=0.021<0.05;体力/情绪耗竭的显著性p=0.134>0.05;成就感降低的显著性p=0.197>0.05,即听音乐频率与运动性心理疲劳三个维度中的两个情绪耗竭和成就感降低是没有关系的,而与运动负评价有相关关系,而且相关系数为r=-0.252,代表听音乐的频率与运动负评价是负相关,即听音乐的频率越高,运动的负评价越低。

三、分析与讨论

心理疲劳产生前期其影响难以发现,若不及时消除心理疲劳就会积累,甚至是出现严重心理疲劳还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运动员就会产生极其厌恶运动的倾向。可见普及运动性心理疲劳相关知识迫在眉睫。所以教练员和运动员要十分重视心理上的疲劳缓解问题。音乐作为听觉上的艺术,可以通过音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达到与运动员身心的互动来缓解身心的疲劳。该文主要研究音乐对于格斗类运动员心理疲劳状态的影响,并探究性别、年龄、运动年限和运动级别和运动的喜爱程度这些潜在影响因素。

(一)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行为表现

通过访谈和现场观察,本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症状。

专业技术方面:训练效果不佳,竞技能力下降,技术应用不连贯,训练积极性不高;身体健康方面:身体健康水平降低,没有食欲,睡眠时间过少,经常性熬夜;自我感觉方面:经常性的抱怨,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自信心降低,始终认为身体疲劳不堪,不能继续运动训练。

(二)运动性心理疲劳相关因素分析

运动产生的心理疲劳与人的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可能教练员在安排训练时将男女一起训练,男女生在一起训练时间过长,导致差异性不明显。具体性别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运动级别与运动性心理疲劳之间也没有显著性关系,这与周喜华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认为“运动等级越高的运动员运动型心理疲劳程度越高”[3]。原因可能是研究的运动项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导致研究结果的不一样。也有可能是研究群体的参加比赛的经历不同导致的研究结果不同。具体原因也有待之后做调查研究。

竞技体育项目按照田麦久教授的项群分类理论,将不同的运动项目根据项目之间的特点,把运动特点相似的归为一类,并进行研究共同的运动规律。前人多是按照体能类项目和技能类项目两类来研究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的差异性。本研究分析了音乐对于散打和拳击等这些对体能和技术要求都极高的格斗类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结果表明音乐对于格斗类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三个维度中成就感降低、体力/情绪耗竭的影响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格斗类员的成就感集中来源于比赛的胜利,而体力/情绪方面因消耗量过大,导致音乐难以起作用。这一点与Thomas J.Pujol的实验结果相一致。该实验要求15名大学生进行3次Wingate无氧测试(30 s全力骑车试验),之间间隔30 s,阻力为体重的7.5%,第3次需骑至力竭,结果发现无论受试者是否听音乐(120拍/min左右),平均输出功率、最大输出功率、疲劳指数及第3次力竭时间均无差异[4]。这有可能是由于运动员的肌肉、器官和思想在大强度的运动中波动幅度巨大,大大超出了音乐的调节范围。音乐对于运动员心理疲劳三个维度中的运动负评价的影响明显,运动员运动中听音乐的频率越高,运动的负评价就越低。这种音乐对于人体的负面情绪的影响与邓玉英等人的研究相一致。他们研究初步得出了音乐疗法能够有效地缓解胃镜检查患者焦虑水平,对于保持血压及心率的稳定有重要作用[5]。可能是音乐在运动员运动强度不大时,对于不良情绪有消解作用。

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程度难以从表象判断,所以研究出快速而简易的用来检测运动员疲劳程度的方法尤为重要。由张连成等人研制的《运动员心理疲劳量表》可以准确的测试出我国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情况,但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发现运动运动员的对于运动的喜爱程度也可以高度预测运动性心理疲劳状况,即运动员对于运动的喜爱程度高,其心理疲劳程度就低,反之亦然。该研究发现其背后原理需要进一步实验。

(三)音乐对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缓解机制

音乐是听觉上的艺术,既可以缓解身体上的疲劳也可以缓解心理上的疲劳。其中音乐对于身体上疲劳缓解作用机制十分复杂。研究表明人体中任何一个细胞都在不断的运动中,细微的运动简称为“微振”,当人体处于不正常状态时,细胞“微振”也会变得不稳定。若选择合适的音乐便可调节这种不稳定细胞“微振”。

音乐对于心理上的疲劳的缓解作用更是复杂。国外很多学者认为注意受限理论及选择性感觉过滤理论是音乐减轻运动疲劳感觉的主要作用机制。其理论认为听音乐所产生的快乐感觉与外周疲劳感觉相比,听音乐产生快乐更容易传入大脑中。可见音乐在人体其它的感觉的选择上更具优先性。

(四)音乐在格斗类运动训练中应用研究展望

(1)完善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监察机制

运动员的前期的心理疲劳连运动员自身都很难发现,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检测指标来共运动员和教练员判断。方便教练员结合心理疲劳指标来安排训练计划。

(2)将音乐融入课堂的运动训练中促进运动员心理疲劳恢复

听音乐的频率越高就越可以降低运动员对于运动负评价,教练员可以将不同节奏地音乐加入课堂的训练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运动性问卷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语言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浅析影视美学中动与静的结合
“一个元素的面孔” 两位大家的灵魂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人生三维度
当心运动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