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职后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

2021-11-21 18:17文思波重庆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灌篮 2021年13期
关键词:专业化体育教师培训

文思波 重庆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体育教师的职后专业化发展成为体育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缺陷,这对体育教师以及对我国整个体育教育事业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发展意识都将决定体育强国计划的兴衰存亡,大批体育教师在新课改中对新的目标领域下如何施课感到“迷茫”,而显存的体育教师职后发展又缺失相关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因此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应得到更有全面性、针对性的建设。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以“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职后发展”为关键词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分为职前、入职、职后三阶段进行了研究,对职前阶段和入职阶段的研究相对于职后阶段的研究群体更庞大,内容更为深入,而单方面对职后发展的文献较少,且研究对象大多仅限于某一区域的学校,在职后培训内容的分析上欠缺具体性,因此我国体育教师职后专业化发展方面的研究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通过梳理总结前人的研究并针对体育教师职后专业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上提出更具体的建议。

一、体育教师职后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性

(一)体育教师职后发展符合时代需求

20世纪80年代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在美国应运而生,随后该方面的议题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的体育事业在蓬勃发展,对体育教育类人才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升,基于体育教师的社会价值,关注体育教师的职后专业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职后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育政策需要

近年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师发展的政策,例如《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文件都提出积极发展教师的核心素养,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打造师德好,专业精,结构合理,积极性高的人民教师队伍。同时伴随着课程的改革的进步,职后教育就要不断的进行,成为师资建设工程的运输车。

(三)是改善体育教师的边缘化现象的需要

当前体育教师边缘化问题仍然广泛存在,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成为体育教育研究者一直以来的热点话题,而职后专业化发展成为已入职教师不断获取新信息,更新教学方式,锻造自身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对于解决边缘化现象,提升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地位具有积极意义。

二、体育教师职后专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一)部分体育教师职后发展观扭曲

体育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主要以组织培训来实现,随着社会对体育教师专业地位的关注程度不断上升,在接受意愿方面,体育教师接受职后培训的意愿在逐步上升,且以提高教学能力,训练水平和更新知识储备等目的为主[1],但接受培训时,又发现所培训的内容不能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对培训失去信心,从而打退堂鼓,产生这样的原因首先在于体育教师没有意识到接受多元化的培训内容是有利于变相提升教师个人执教水平,专业能力或学术水平的。其次是体育教师不能很好的将培训能容与自己的实践工作相联系,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和技能或技能与技能之间的移植意识不到位。

当前仍有一部分不愿意参加职后培训的体育教师,其在主观原因上认为自己已经能够驾驭当前的教学工作,在诸如学历,知识储备,创新能力上都符合当前的标准;客观上是家庭和工作关系矛盾等原因,特别是女性教师队伍,导致这部分教师失去对职后培训的兴趣。更有一部教师为了完成学校给予的培训任务,更有甚者以培训之名行一时享乐或者逃避日常重复的工作。导致了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浪费教育公共资源。

(二)学校缺乏体育教师职后培养保障机制

(1)基于学校领导视角。学校体育教师职后保障机制的建立基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显然很多学校的领导只注重升学率,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则不重视,体育教师只要能正常上课就行,形成了不重视体育的氛围,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也就边缘化,认为体育教师不需要职后教育,忽视了对体育教师的培养。

(2)基于学校条件。部分学校(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偏远山区)在职体育教师的人数较少,只能满足日常授课需要,即使有培训机会,很难从中抽出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特别是中、长期脱产式培训将会增加其他体育教师的工作负担,或者根本没有其他体育教师,必将影响学校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因此各级文件下达的培训方针便无法落实。

(3)基于学校保障和反馈机制的缺失。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期间,学校给予的经费保障,待遇方面并不得力。目前培训的费用有自费,半自费,全额报销等,涉及报销的款项多为培训教师垫付,而后期报销款项程序复杂且期限较久。从职业晋升角度讲,培训归来后对体育教师的职业晋升不予任何帮助,因此无法通过培训实现个人专业价值。培训内容的反馈制度缺失,受培训的体育教师归校后,没有将培训内容反馈于学校,学校也没有建立这种规定性的反馈制度,导致培训内容仅限于所受训教师,没有达到将培训的新教学方法,新知识,新技能等传达到所有体育教师,造成体育教师培训失职,也就失去了培训的真谛,辜负了相关培训方针,浪费培训资源。

(三)培训内容不具有针对性

培训内容方面,体育教师培训内容上主要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技能等,职后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体育类知识技能,总体上来说内容过于广泛,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来说不一定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内容的结构上来说一些培训涉及的理论知识比例又过大,与实践相脱离,同样不能受到部分体育教师的青睐。培训的内容的设置必须即要清楚体育教师想要什么也要清楚他们缺什么,所以针对性的跨学科知识也是符合培训的需要的,但在目前的培训中十分稀缺。

(四)培训方式缺乏多样性

按类别分为培训分为短期培训或长期培训,脱产或在职培训,网络培训,国、省、地方、校级培训等多样化的方式,但在组织方式上大多以培训班,讲座的等集中形式进行,培训人数较多,不利于管理,不利于受训体育教师与培训专家的交流沟通,也不利于体育教师对内容的理解和深入发展,以及对知识或技能的迁移,所以培训效果必然参差不齐。

(五)职后培训的考评方式形式化

职后培训主要以考勤、基于形式化的课后作业和开卷笔试为主,没有形成有效的考评标准,很难驱动体育教师贯彻培训标准,更别说将培训的知识技能应用于日后的教学实践。另外,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职后考评标准的制定主要以专家和与培训机构统一制定,标准就定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职后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体育教师职后培训仍然存在很多短板,形式化较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持续发展。

三、体育教师职后专业培训系统的建议

(一)培训前意见收集,培训后及时反馈

为满足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师参训的不同目的与需要,在培训前进行意见征集和问卷调查对体育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意见征集可以了解各个不同阶段体育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需要,以及参训教师普遍存在能力上的短板,为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制定打好基础。

建立系统的反馈机制,培训后受培训体育教师向培训机构或组织者进行包括培训效果,组织方式,改进意见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反馈,培训机构或组织培训者根据反馈内容进行改进,确保职后培训可持续发展;接受培训教师返校后主要将培训内容向学校反馈,学校根据反馈内容组织学习培训中的新专业知识,新理念,新教学方法,以此形成培训内容传播链,达到培训内容的普及[4]。

(二)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建设

职后培训的能容是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应根据各阶段教师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并且要注重交叉学科的补充。例如;思想政治内容上的针对培训,在研究中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意愿[1],且具有改变教师教育观念的作用,由于党员教师与非党员教师的条件不同,非党员体育教师不能经常性的接受该方面的培训,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一角,在思想上就必须要保持高度纯洁,树立为祖国教育事业服务的意识和崇高的师德,所以对其来说是必要的。在交叉学科的培养上,例如哲学知识也必不可少,史庆玲[3]在研究SHAPE(美国健康与体育协会)对初级教师专业的标准中提出体育教师应该具有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对自我表现的分析能力,这就需要在职后培训中强调这些新教学方法。另外在目前新课标中提出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医疗保健,青春期教育,卫生防疫等内容是其必要要求,是新时代下体育教师的发展方向,所以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增强内容的普及性,趣味性,提升培训效果和体育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势在必行。

(三)改善体育教师职后培训重视度

自我提升意识是体育教师职后自我提升的内部动机,是一切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是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专业化内生性特点的动力源泉[2]。首先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关注体育教师现行执教能力,鼓励体育教师参与职后培训,做好工作保障措施和经济支持,对于积极参与培训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荣誉和岗位晋升机会。学校应定期进行体育教师职后培训观念教育,改变教师对参与职后教育的认识和态度,同样体育教师因自我反思,树立终身专业提升意识。培训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的宣传能力的培训[3]提升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上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社会价值。

(四)创新培训组织方式

积极组建更灵活的培训组织方式,摆脱一贯的以整个培训班为单位的方式或者讲座式的培训,理论培训上,倡导研讨会,针对需要分组培训,培训专家访谈会等,以期能刺激相互之间进行研讨的方式,专业上要以理论联系实践,精讲多练,且相应的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促进二者之间相互转化,另外管理上,加强培训期间人员管理,合理分配培训时间,促进体育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消化和深入理解。

(五)考评方式长期化

跟踪式培训成果反馈考评机制,通过培训后的教师回到岗位以后,将培训内容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根据要求并形成音视频材料或书面材料反馈于培训机构,机构以教师对内容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标准进行考评。

(六)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标准的制定需要一线教师

教师职后专业发展也需要一套合适的标准来保证培训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效果达到的标准,标准需要在专家或机构权威视角下制定,也需要优秀的一线体育教师根据岗位的实际情况来给出建议,二者有机结合从才能制定出更加专业化的标准。

(七)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法国率先为教师职后教育立法,为教师带薪培训提供政策保障,有效的提升了教师参与职后培训的积极性,我国虽有一系列关于体育教师培养的支持政策,但下发过后的执行力较低,所以从目前阶段来说应该重点关注执行力,整改执行力低,效果不佳的地区或单位。

猜你喜欢
专业化体育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会议·培训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会议·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