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模式下英语文学课程中学生“三维素质”的构建探索
——以«白象似的群山»为例

2021-11-22 05:37杜胜男
现代英语 2021年8期
关键词:白象群山海明威

杜胜男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一、引言

当前,各国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和密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外语专业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已从培养专才转变为培养通才。即,学生通过在校学习不仅需要掌握和运用所学外语专业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通适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超越语言,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沟通。以上所提及的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的是专业素质、通适素质和创新素质,它们构成了大学外语教育中的“三维素质”。其中的通适素质是指做任何事情都需具备的素质,包括观察、推理、解析、判断、沟通和决策等能力。

英语文学课程涵盖英语国家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各方面,极利于塑造学生的“三维素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虞建华教授认为:“外国文学可以提供直观的异文化的感受,能够帮助获得跨文化视野。同时,由于外国文学与外国语的亲缘关系,它也确实能够成为多层次、多样性和活生生的语言使用的范本。”然而,由于英语文学课程授课信息相对丰富、周课时量相对较少的现实,本门课程的实际授课偏重创作背景、作品情节和主题的理解,疏于学生理论功底、通适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能切实缓解英语文学课程的高课时负荷量的压力,帮助教师实现学生“三维素质”的塑造。本世纪出现的慕课和微课意味着教育真正步入了数字化时代,混合式教学也应时而生。它是一种结合了线上和线下授课优势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深入学习,从而能有效促成课程目标和价值的实现。

二、构建探索

以下将结合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来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英语文学课程中学生“三维素质”的构建。«白象似的群山»收录于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1927),故事讲述了一个美国男人和名为吉格的女孩在西班牙的一个火车站等候从巴塞罗那驶来的列车,前往马德里。在候车过程中,他们坐在一家酒吧外面的桌子旁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故事的冲突也通过他们的谈话内容得以展现。故事的情节简单明了,但丰富的意象和海明威的冰山创作原理赋予了它广阔的探讨空间。在实际授课中,分配了4个课时(45分钟为一个课时)用以分析鉴赏这个作品。前两个课时用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和象征,后两个课时用以鉴赏小说的风格、语调并探究主题。

(一)课前

为减少实体课堂中的负荷量,将象征、风格(包括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讽刺这三个理论讲解内容移至线上课堂优慕课(U-MOOCS)。教师根据教材和其他相关的教学参考书目结合学生目前的英语水平和知识经验将这些理论制作成微视频发布到优慕课,让学生课下自行学习。在讲解象征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利用水、喜鹊和乌鸦等具体意象的图片导入universal symbols(普适意象)这一概念;用美国女作家辛西娅∙欧芝克的名篇«披巾»中的开篇段落来阐释contextual symbols(语境意象)这一概念。讲解风格的概念时,教师运用«鲁滨逊漂流记»«名利场»和«麦田守望者»中的节选段落从词汇、句法和修辞角度进行例证。在定义不同类型的讽刺时,教师列举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场景以及他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麦琪的礼物»«傲慢与偏见»等,进行说明。除了学习线上理论知识,学生还需完成«白象似的群山»的阅读。最后,他们需要结合微视频中的理论知识和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完成优慕课上教师发起的话题讨论。

讨论话题1:你认为«白象似的群山»中有哪些意象?它们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讨论话题2: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白象似的群山»中是如何体现的?

教师根据学生线上讨论的结果预估他们尚且存在的学习难点和盲点,并在此基础上准备实体课堂的教案。基于优慕课的课前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个体实践锻炼自身的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通适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二)课中

在学生对«白象似的群山»和相关理论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以后,实体课程聚焦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作业和个体作业,辅以教师对某些理论难点和学习盲点的讲解。前两个实体课时的主要教学步骤为:学生小组分析人物塑造并进行口头报告;教师点评小组报告;教师对学生线上关于象征的讨论(话题1)进行点评和补充;学生给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写一封信。因为在之前的课堂中老师已经结合具体作品讲解过人物塑造理论,所以上面提到的小组任务学生都能通过讨论得出较满意的答案,即:海明威是通过人物的话语来塑造人物性格,男主人公自私、虚伪、不愿承担责任,女孩吉格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男主人公,但也坚忍、优雅。但学生的结论只是基于故事文本得出的,因而并不全面。小组报告完毕后,教师可以乘机导入“迷茫一代”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对男主人公的言行做出更全面、更具人文关怀的分析和评价。学生对故事中象征的分析集中在“白象”“起伏的山峦”“平行的铁轨”“女孩的名字”,在课堂中教师需带领他们发现“河流”“火车站”“炎炎夏日”“白色”“酒精”以及“行李包”等更多意象的引申义。

最后的个体作业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

后面两个实体课时的主要教学步骤为:教师对学生线上关于风格的讨论(话题2)进行点评和补充;学生小组讨论«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语调,教师点评并补充;学生小组讨论«白象似的群山»的主题,教师点评并补充。小组讨论后,教师会随机抽取小组代表进行口头报告,并保证每个小组都有至少一次发言的机会。学生对“冰山理论”在故事中的体现主要从词汇和句法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如,海明威常常会使用间接、隐晦的词语来表达相关的意思。又如,文本中的句子结构简洁,人物对话省略了很多介入语(introductory clause)。但学生未能将人物塑造、象征和叙事视角和“冰山理论”联系起来,因此教师还需在课堂上加以讲解和说明。在小组讨论故事中的语调时,学生通过在上一次课堂中建立起来的对人物的理解和自身的生活体验都能觉察出女主人公话语中的讽刺,教师只需对讽刺具体是怎样产生的进行适当补充即可。在关于故事主题的讨论中,学生基本都认为“选择”和“责任”是这部作品的中心思想。鉴于故事的冲突是基于人物对话展开且直至故事结束冲突也未得以解决,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无效沟通”也是主题之一。在分析这一主题时,教师结合了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将具体的理论应用于具体的文本分析能帮助学生积累、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

(三)课后

学习和讨论完«白象似的群山»后,学生需在课后为故事续写一个结局。海明威在故事结尾并没有告诉读者故事的最终结局如何,也就是说故事的结局是开放的。学生可以纵观全文,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设定自己想要的故事结局。从学生对故事结局的设定,可以判断学生对整个故事的理解,以及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以下要求完成结局续写。

(1)以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情感设定故事结局。

(2)模仿原作的风格进行创作。

可以看到,这样的作业任务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能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作业任务可以给学生在学习时给予其一定的压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更加认真和仔细,真正有所学、有所用。教师也可以真正地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要点,在必要时可以重复为学生有重点有方向地授课,最终让学生真正接受知识。通过创造自己的故事结局,学生能意识到个体命运深受社会影响,也能更加全面和理性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男女情感关系。

三、结语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案例可以得出,基于优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助力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师实现学生专业素质、通适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将文学理论知识讲解和作品阅读预习检测转移至优慕课,实现课堂翻转,鼓励学生通过个体实践锻炼自身的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通适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其次,在实体课堂中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求新,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体课堂中教师引导下的集体实践活动能让学生重新梳理先前初步建立的知识体系,达到查漏补缺的功效,而其中的个体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巩固刚刚建立的新知识。最后,学生经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夯实了专业知识,锻炼了通适能力,因而能够在完成独立作业任务时发挥自己的创意。

猜你喜欢
白象群山海明威
白象:打造有骨气的民族品牌
十二生肖·虎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名言
群山
群山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白象 红烧牛肉面
闲情